朱自清的《背影》及相关背景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761151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自清的《背影》及相关背景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朱自清的《背影》及相关背景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朱自清的《背影》及相关背景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朱自清的《背影》及相关背景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朱自清的《背影》及相关背景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朱自清的《背影》及相关背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自清的《背影》及相关背景(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朱自清的背影 ,及相关背景背影:父子之间一次艰难的对话背影的主题历来被阐释为“父子情深” 。在笔者看来,这篇散文真正让人感喟的,不是所谓的“父子情深” ,而是两代人情感的隔膜,它记录了父子之间一次艰难的对话。朱自清的父亲朱小坡是一位老式的家长,对儿子管教很严。朱自清的婚姻就是父母包办的结果。而朱自清又是一个自称有“野马”性格的年轻后生,在北大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二人的思想观念差别很大,父子矛盾不可避免。据关坤英朱自清评传提供的材料,可知朱自清从大学毕业后不久,一直到写背影时的 1925年,他和父亲有过一段激烈而持久的感情摩擦,原因就是经济问题:他上北大的第二年(1917 年),父亲的差事交

2、卸了,一家大小断了经济来源,从此生计日艰,进而债台高筑。1920 年,他从北大毕业,理所当然,他要负担家庭的经济,但是承担多少,承担有没有限度,他个人有没有独立支配经济的自由。在这些问题上他和父亲发生了一次一次龃龉。1921 年暑假,他回到扬州八中任教务主任,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让校长将儿子的每月薪金直接送到家里,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领。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他愤然离去,到外地执教。父子从此失和, 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1922 年暑假,他想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带着妻儿回扬州,但父亲先是不准他进家门,后则不予理睬。过了几天没趣的日子又悻悻而去。以后

3、父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这就是毁灭中所说的“败家的凶残”、 “骨肉间的仇恨”。1923年暑假虽又回家一次,但与父亲的关系仍未好转。对这个问题,不可简单地站在青年朱自清一边。据朱国华讲,当时朱家的情况是这样的:“1916 年,我家境况已大不如前,父亲尽了最大的努力,非常体面地为自清筹办了婚事并送他上北京大学读书。自清离别新婚的妻子和年迈的父母独自北上,这以后不久,父亲的公卖局长职交卸了,他老人家特地关照我:不要写信把这些琐事告诉大哥,以免他学习分心。几乎与此同时,家中又发生了一系列变故,祖母去世,二哥即将中学毕业,想考大学,都要花费一笔不少的钱。父亲设法变卖了一些家产,又在扬州借了一些高利贷,为

4、祖母办了丧事,对二哥物华上交大的愿望,却是再也无力成全了。二哥成绩优异,志愿报考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父亲无论如何不同意,理由是家中拿不出学费,并建议他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因为这所学校既不要学费,又不要膳费。物华心里很不满意,却又无可奈何。 ”(朱国华朱自清与 ,)可见朱小坡为了供长子朱自清读书,已经影响了次子的学业。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工作了的朱自清,理应反哺家庭。晚年的朱小坡表面上对朱自清很冷,心里一直挂念着在外奔波讨生活的长子。儿子不愿低头认错,他就以惦记孙子的名义与儿子书信往来。这也就是背影里所说的“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1927 年,朱小

5、坡在信中问起孙子阿九,对朱自清说:“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 ”这句话非常耐人寻味。老人家借顾念孙子,既指责了儿子的“父不父” ,又指责了儿子的“子不子” 。“我没有耽误你,你为什么要耽误他?我没有耽误你,你为什么记恨我?”朱自清为这句话还哭了一场。朱自清的“父不父”可见儿女一文的自述:我结婚那一年,才十九岁。二十一岁,有了阿九;二十三岁,又有了阿菜。那时我正像一匹野马,那能容忍这些累赘的鞍鞯,辔头,和缰绳?摆脱也知是不行的,但不自觉地时时在摆脱着。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日子,真苦了这两个孩子;真是难以宽宥的种种暴行呢!阿九才两岁半的样子,我们住在杭州的学校里。不知怎地,这孩子特别爱哭,

6、又特别怕生人。一不见了母亲,或来了客,就哇哇地哭起来了。学校里住着许多人,我不能让他扰着他们,而客人也总是常有的;我懊恼极了,有一回,特地骗出了妻,关了门,将他按在地下打了一顿。阿菜在台州,那是更小了;才过了周岁,还不大会走路。也是为了缠着母亲的缘故吧,我将她紧紧地按在墙角里,直哭喊了三四分钟;因此生了好几天病。妻说,那时真寒心呢!但我的苦痛也是真的。我曾给圣陶写信,说孩子们的折磨,实在无法奈何;有时竟觉着还是自杀的好。这虽是气愤的话,但这样的心情,确也有过的。俗语谓“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青年朱自清实在不像一个好父亲。他说:“我是个彻头彻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强,做父亲更是不成。 ”自己如

7、此,何以能感念父亲的爱呢?“摆脱也知是不行的,但不自觉地时时在摆脱着。 ”这句话既可形容他对儿女的态度视儿女为拖累;又可形容他对父亲的态度视父亲为管制。应该承认,朱小坡对于儿子的感情倒是真实无伪的,只是他的做法有明显的“家长制”特点,从为子订亲到送子上学,无不体现出老式父亲的“包办”色彩。儿子是他的,他得管着儿子。这个“管”既是照管,如代买桔子;也是管制,如代领工资。只可惜朱自清感受更多的是“管制”而不是“照管” ,否则,朱家发生了那么大的变故,面对破败的家,父子凄然相向,他完全可以找到更让他感动的记忆,而不仅仅是一个买桔子的背影。 背影给人的感觉是,在“人到中年万事忧”的沉重背景之下,推出了

8、一个“爸爸送我上学去”的轻浅主题。父子间的冷战持续了几年,朱自清两年未回家,心中的焦虑可以想见,但他最终也没有先向父亲低头。1925 年 10 月的一天, “不相见已两年余”的父亲自扬州寄来一封信,信中说:“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小坡之死是在二十年后的 1945 年,正所谓来日方长,因膀子痛就想到“大去” ,未免有些言重,其实是对生命被轻视的复杂反应。从这句话上看,是父亲主动向儿子服软伸出了橄榄枝。朱自清悲愧交作,泪如泉涌, 背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即便到了这个时候,朱自清依然没有放下大男孩的矜持。按说向父亲道歉,写封信也就罢了。朱自清还

9、羞于直接向父亲表达忏悔,费尽周折做了这篇面对读者陈情的散文,委曲致意。因而背影有着回应父亲的性质,只是他在回应父亲时又在逃避父亲。向父亲陈情时自已不能背过身去,于是只好让父亲背过身去;无法在内容中表现深沉的感情,于是只能在形式上刻画深刻的“印象” ,这便是标题“背影”的由来。文章开头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此处的时间错位值得注意。如果对它进行“解码” ,可以这样解读:“我与父亲上一次见面是在两年前的 1923 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 1917 年的背影。 ”可见朱自清在意象选择上有意跳过了父子失和的那几年。文中共四次提到背影:第一次是点题的背影如上所引;

10、第二次是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第三次是父子分手时的背影“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第四次是思念中的背影“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第三次是真实的离别,情感分量最重,也最有象征意义。第一次为点题手法,是虚的;第四次亦是点题,但从父亲所言“大去之日” ,联想到父亲的“离去” ,由“离去”联想到背影,也算虚中有实。只有第二次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情感分量实在太轻。无论父亲如何艰难地攀爬,仍不过是买桔子而已。更重要的是,父亲去买桔子,转过身去还要转过身来,这个“背影”没

11、有象征别离的意味,也就无法符号化。显然,如果去掉买桔子的背影,这篇文章就撑不起来了,因为其它几个背影都由此衍化而来。可惜这个背影的情感分量和象征功能如此不堪重负,这就使整篇文章立足不稳。朱自清只能借助形式上的着力刻画和不断点题来强化心中的感动,并需历来的阐释者努力“挖掘”才能显现。事实上,即使是车站送别的情景,长大了的儿子依然会发现此中的可哀之处。可惜青年朱自清完全不知此时何处应该感动,他只是努力渲染父亲爬月台的艰难,意识不到父亲掏出买桔子的钱比爬月台还要艰难得多。1928 年第一部文集出版,他以背影为书名,给人感觉似乎这是他的代表作。其实朱自清的真实意图是以此书向父亲遥致意焉。他的目的达到了

12、,朱国华回忆说:一九二八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睛,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父亲在看到背影以后的几年后,便去世了,他是带着满足的微笑去世的。请注意又是一个时间的错位, 背影写于 1925年,父子冰释前嫌却是在 1928 年。也就是说,朱自清的致意三年之后才被父亲收到。经过多年的隔膜,1928 年,朱家父子的关系终于回到了 1917 年的水平。虽然儿子只

13、是在文章里避重就轻地指责自己“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但作为父亲,朱小坡已经满足了。只是他可能没有意识到,儿子始终不愿面对他的“正面”。只有在他“离去”的时候,由离去产生的安全感和珍惜感才化为这篇淡淡的文字。至于有人说背影在选取角度上, “另辟蹊径” , “别开生面” , “令人拍案叫绝” ,则完全是不明就里,认鹿为马。因此, 背影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记录了父子间一次艰难的“对话” ,有着比“父子情深”更耐人寻味的东西。父亲无奈于儿子的倔强,终因虎老不伤人,以自怜老病换得了儿子的回头;儿子不满于父亲的专断,初生之犊不怕虎,终因骨肉之情和伦理压力而低头,通过第三者向父亲表示忏悔。这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传统伦理与现代思想之间的交锋与妥协在一个家庭内部的文学表现。从文学上看, 背影未必有多么精彩;从伦理学上看,则相当复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