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744033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一、传播 1定义(1)国外学者对传播的定义库利(社会学角度):传播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 施拉姆: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戈德的“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格伯纳的“互动关系说”: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贝雷尔森和塞纳的“符号说”: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

2、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霍夫兰的“目的、影响、反应说”: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2)国内主要学者对传播的定义郭庆光: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邵培仁: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胡正荣: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传播包含两个要素信息(传播的材料) 、流动。张国良: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

3、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二、传播与信息 1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2信息的功能反映事物的内部属性、状态、结构、相互联系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3信息的分类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与社会信息。4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的是除了人的生物或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的传播称为社会传播。(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其他信息的联系都是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

4、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2)社会信息与自然界其他信息的区别(社会信息的特点)社会信息及其传递并不单纯地表现为物理或生物条件的作用或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是人的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产物。因此,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5.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1)把信息的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

5、察,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三、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系统内进行的,这些系统,称为社会信息系统。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都是不同类型的社会信息系统,它们具有不同的结构和特点,具有不同的运动规律,执行不同的社会功能。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double contingency)的系统。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传

6、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因为它以人为主体,人类的活动既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又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使得社会信息系统成为多变量的系统,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3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传播隔阂:由于社会信息系统存在众多变量,系统更复杂,更具有不确定性,加之系统的参与者具有特定的价值观、利益和意识形态,因此产生了传播上无意的误解或

7、有意的曲解,即传播隔阂。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的隔阂等。4传播学的任务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四、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范畴,它既包括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也包括以“语言

8、”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发展。2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和西方行为主义传播学之间的区别(1)行为主义传播学孤立的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交往的大系统中考察。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这有助于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关系。(2)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从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考察传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交往是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离开了精神生产,也就谈不上精神交往。精神生产也存在着生产力和生

9、产关系的辩证运动,因此,人们的精神交往关系也是与一定阶段上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的。从这个观点出发来观察人类的传播活动,要考察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对社会传播发达程度的制约;其次,要考察人们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对传播关系的制约作用。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重大问题,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提示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的本质。(3)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信息也是一种产品,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但信息又有与物质产品不同的个性: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是其本身,而信息的消费则是其精神内容(意义) 。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的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

10、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虽然不否认信息中包含着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然而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去寻找这些倾向产生的原因。3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考察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应把握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唯物辩证关系。这里包含两个基本观点:(1)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水平制约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2)二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的相互作用关系。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除了受到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制约以外,还具有自己的能动性和相对独立性: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具有自身的特殊运动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