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例题精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655962 上传时间:2017-12-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例题精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例题精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例题精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例题精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例题精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例题精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例题精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例题精析(一)鉴赏形象题例题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 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 这首诗歌的第一题考查的就是对“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画面形象的鉴赏,答题时可以先从题目入手,抓住“早春”字眼进行想像;然后结合关键词语“近却无”进行分析,最后用通顺的语言把这一画面描绘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例如“草色”,语言力求优美。在组织语言

2、的时候,关键在于能够紧扣重点词语进行赏析,语句通顺,其次才是语句有文采。参考答案: 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二)鉴赏语言题例题 2、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题目。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分析: 第二题考察的就是典型的语言

3、鉴赏题,要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从语言的角度进行思考,包括修辞、用典、句式等方面,其次,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本题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切入,抓住“聚”和“怒”这两个字进行分析。另外,在陈述理由时,要分点说明,即先说“聚”的含义,再说“怒”的含义,这样写,能够答到考点上,中考是踩点给分的;而且,也能使自己的答案内容清晰,便于阅卷老师的批改。参考答案: “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险要地势,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 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4、三)鉴赏表达技巧题例题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黄鹤楼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问: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3分析: 这道题目的第二个问题,考察的是在尾联中如何运用表达技巧的问题。要回答好这类问题,首先要对“表达技巧”这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它包括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等方面;从本题来看,在尾联中,重在写景和抒情,通过设问的方式,点出了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愁”字,表达了一种乡思之情。

5、因此,答题时应仔细推敲尾联在写景上的特点,即抓住哪些词语,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情与景是如何融合的。有了这样的思路,答题时才能答到考点上。参考答案: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四)点评思想内容题例题 4、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望 岳杜 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2、“会当

6、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分析: 第二题考察了学生对诗歌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要做好此题,就要善于联系作者的背景,要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思想观点、写作风格等,做到知人论世,依人察情,从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这首诗歌是杜甫早年漫游齐、鲁期间经过泰山时遥望泰山而写的作品,所以题名“望岳”。诗中描绘了泰山磅礴的气势,雄伟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抒发了诗人青年时代抱负非凡的广阔胸襟和对自己前途积极乐观的情绪。回答时还要联系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的意思进行迁移,理解不畏艰险,勇攀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这些意思,

7、才能准确答题。4参考答案: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五)点评作者的观点态度题例题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问: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么样?请说出其中的理由。分析: 这一题的考点是点评作者的观点态度。要答好此题,就要了解后庭花的指代义是南朝荒淫亡国的陈后主所作的靡靡之音,被后世称为亡国之音这一典故,只有了解这一典故,才能理解作者对统治者在国难当头之时,仍沉迷于声色歌舞,不

8、理朝政的激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因此,积累在初中阶段出现过的典故,对于正确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感情,是很有帮助的。另外,在组织语言回答这类问题时,要注意认真审题,紧扣要求。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做到“问什么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例如本题,第一问就先要回答出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是怎样的,然后才说出其中的理由。要答好第二个问题,同样离不开对典故的熟悉,而且回答时还要规范,有条理。参考答案: 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或愤恨等)。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怒和忧虑。五、拓展练习1.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渡荆门送别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

9、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5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的情感。参考答案: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对故乡无限依恋(或对故乡的思念)2、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回答后面的问题。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参考答案: “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写出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

10、盼。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登飞来峰 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6参考答案: “浮云”是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是比喻义。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4、阅读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回答问题。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任选一问回答。“

1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 ,作简短赏析。参考答案: 开轩面场圃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5、读下列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

12、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 ,下阕写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7参考答案: 边塞秋色 思乡之情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6、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回答问题。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句子是:为什么:参考答案: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人旧年”;回答中要能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来表述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