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环境描写的分类及其作用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655909 上传时间:2017-12-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记叙文环境描写的分类及其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中记叙文环境描写的分类及其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初中记叙文环境描写的分类及其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初中记叙文环境描写的分类及其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初中记叙文环境描写的分类及其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记叙文环境描写的分类及其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记叙文环境描写的分类及其作用(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语文辅导讲义课 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 授课日期及时段 教学目的 1、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内容一、 环境描写的含义、分类及其作用1、环境描写的含义什么是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2、环境描写的分类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万物的描写,如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雨雷电等自然景观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和生活环境等的描写,包括城镇、农村、工厂、军营、机关、学校、商店等人物活动场所和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等社会风情的描写。 注意:实际上两者又是不可分割的。不存在完全脱离社会环境的纯自然环

2、境的描写;也不存在不包含一点自然环境的社会环境描写。思考: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看这样一篇文章:“一天,小明拿着外婆给自己做的新棉衣,高高兴兴回家去,路过一条小河,发现一个七、八岁 2的孩子在水里,一群人站在岸上指手划脚说着什么。小明顾不上多想,急忙跳入水中,将孩子拉了上来,并不容分说的给他穿上棉衣。 ”看了这件事,你们知道小明做了一件好事,还是做了一件坏事?作者对这件事的态度是赞扬,是嘲笑,还是批评?不清楚。为什么不清楚?因为文中缺少必要的环境描写。如果加上环境描写,文章的中心就会一目了然,而且有趣的是,加上不同的环境描写,文章会表现出明显不同的中心:环境一:“数九严冬,雪花纷纷扬扬地

3、飘落,呼呼的北风刮在人的脸上像刀割一样疼,天快要黑了。小明疾步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听到远处传来救命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小明将失足落水的儿童救上岸,并给他穿上棉衣,无疑是一种英勇救人的壮举。环境二:“金秋十月,天高云淡,秋风吹来,让人感到阵阵寒意。丰收的田野上,一条小河缓缓流过。一群农村孩子在冬泳队教练的带领下正在热身,为两个月后的冬泳比赛做准备,一个孩子已经下水”在这种情况下,小明“急忙跳入水中,将孩子拉了上来” ,虽说是出于好心,但他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冒然采取行动,就显得很鲁莽。环境三:“盛夏的一天中午,骄阳似火,天上连一丝风也没有,知了在树上高叫热死了,热死了!不远处有一条清澈见底

4、的小河,一个孩子在水中钻上钻下,宛如一条鱼,显得十分快活”这种环境下, “小明顾不上多想,急忙跳入水中,将孩子拉了上来,并不容分说给他穿上棉衣。 ”大家评评,小明这种举动是不是可笑之极、荒谬之极?3、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等) ,增强文章的真实性。例如:英国作家莫里斯芳的哦!冬夜的灯光中一开始极写小镇的荒凉“这里十分偏僻,天气很冷”“车窗外面寒风呼呼地怒吼着” “一入夜荒野都是漆黑一片” ,交代了事件发生的背景,使整个文章显得真实可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3例如:小说社戏 “月夜乘船”一段作者描写到: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

5、吹来;月色便朦胧在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思考:上文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烘托出人物什么样的心情? 这是一段乘船去看戏时的景物描写,从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视觉(月色朦胧)、动觉(群山踊跃)等各个感官,来描绘一幅夏夜乘船图。由情即景,可以体会出本段描写烘托了看社戏的孩子们轻快、喜悦、憧憬、急切的心情;也表现出儿时朋友之间一种至真至纯的友情。 反映人物的性格。心里小测验:有人说,看你家的装修就能通晓主人的品位与性格。不信?现在就花上一分钟测试一下吧!假设你房间的窗户,可以眺望外面的美景。如果要配上窗帘,你会选择以下哪一种花式呢?A、素色B

6、、方格线条C、花朵款式D、装百叶窗帘E、纯白纱窗帘测试结果选 A:你是一个工作与私人生活分得很清楚的人,平时就算在外面如何拼命,下了班之后的私人时间,你可是一点也不希望被公事困扰。所以你希望寻找一处世外桃源,休闲享受家庭生活。选 B:你是一个寻求平稳,注重安全感的人,因此对自己的一切都规划得很好。你的个性比较慎重内敛,不喜欢与别人争得头破血流, 。选 C:你生活在一个纯净的世界中,从小到大应该做任何事情都还算顺利,没有经历过什么大挫折。所以你对于人生及未来是相当乐观的,喜欢广交朋友,也认为世界非常美好。你喜欢的家亦是如 4此,浪漫而带点童话色彩。选 D:你的要求标准很高,不喜欢浪费时间在一些无

7、意义的事情上。你喜欢思考,看事情也相当透彻,不喜欢自己私生活被人干涉,因此你挑选楼盘的要求也不少,而且不会将太多时间花在不符合条件的楼盘上。选 E:你的个性较为优柔寡断,多愁善感,常常被自己的情绪影响。对你而言,你认为心情是做一切事情的原动力,当你处在愉快美好的情绪中,不管多艰难及复杂的事情,你都甘之如饴;相反,如果心情不佳,就算该做的事情你也提不起劲儿。你容易被各式楼盘所吸引,并且会陷入不知道如何作出抉择的烦恼当中。思考:一个喜欢足球运动的男孩的房间和一个喜欢漫画的女孩子的房间会一样吗? 推动情节的发展。例如:在智取生辰纲中写道“天气未及正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的云彩,其实十分大热”“石头

8、上热,都疼得不能走路” ,推动了情节发展,军士非歇不可,杨志不允,打将起来。争执之中,遇见伪装的晁盖一行人,而其精疲力竭,口渴难耐,为下文“买酒”中计埋下伏笔。此时,一个挑酒的汉子唱道:“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此句唱词可暗示当时的社会背景,又可提供当日天气情况,烘托一种热的令人鼓噪的气氛,推动情节继续发展,口渴人要“喝酒” 。暗示或升华作品主题。 例如:哦,冬夜的灯光 一方面是小镇的荒凉、冬夜的寒冷、黑暗,一方面是小镇居民留下的明亮的灯光。环境的阴冷与小镇人们的善良、热情形成对比。即一冷一暖,一暗一明,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写景的位置:1、在开头写景,

9、渲染某种气氛、交待故事背景,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2、在文中写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3、在文末写景,升华主题、使作品具有无限的思考空间。注意: 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 5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小结: 环境描写有妙用,营造氛围见背景。人物性格它渲染,后面行文作铺垫。主题思想来深化,散文阅读不用怕 6练习:一 忽 略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的光芒,很美,很好。孩子跪坐在椅子里,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但

10、孩子的心思全不在这里,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好玩似地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瓜苗来。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的憧憬。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 “看什么呢?”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的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结小西瓜给我吃。 ”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 “傻瓜,那些瓜苗不要过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西瓜。 ”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着明亮的眼睛, “会的,小瓜苗会长成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好它们的。 ”母亲笑着摇了

11、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忽略了孩子表现出的坚定与信心。一天下午,孩子从学前班回来后,照例跑向阳台,奔向花盆。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着地炫耀着。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已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孩子哇一声哭了。随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 “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哭的,那些瓜苗长在花盆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那些个小东西,别管了。你也是,就知道哭。乖,别哭了。 ”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出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并且想过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拔。这也是一个生命呀,孩子

12、想。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里有一颗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啊,真厉害,得了个满分。妈妈待会儿带你去上街,给你买冰淇淋。 7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5期)1、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与开头相同,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首尾呼应,升华了主题。分清类别认定方式判断语境分析概括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叫生活环境,它有大小之分,大到社会发展形势、社会风尚,小到

13、一街一市、一院一室;自然环境,主要指气候、地理和各种自然景象变化。环境描写,就是对人物活动或事件的发生、发展有直接关系的环境的具体情况和条件所进行的描写。通过描写环境,可以展示生活画面、自然景观,借以赞扬人物,表现文章主题,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描写环境,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或映衬人物的意志、品格和形象,突出中心思想。本题题干非常明确,文章开头和结尾所运用的描写相同,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 , “美” “好”是它的主要特征,作者通过这一相同的描写,从结构上起来首尾照应的作用,从表达效果上起到了升华文

14、章主旨的作用。真题再现1.文中“孩子的画”表现了孩子怎样的情感?2.文中对母亲的神态与动作描写,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忽略” ,请找出两处,用横线画出来。 (2分)母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忽略?(2分)参考答案:1热爱生命、珍惜生命。2a.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忽略了孩子表现出的坚定与信心。b.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出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8因为母亲只关心孩子的成绩,而不关心孩子的情感教育和生命教育。为女儿感动叶兆言在文章中看见“逆反心理”几个字,有人说它是一种生理现象,表现在 16 岁的女孩子身上尤其严重。在过去的一个月中,我充分领教了女儿的这种“逆反” ,喊她干什么,硬和你对着干,晚上很晚睡,早上睡懒觉,忍不住就看无聊的电视,然后便大谈歌星。我不是个严厉的父亲,却是个唠唠叨叨的大人。女儿出国前的一个月,我们之间并不是很愉快,发生过的激烈争执,数量相当于她长到 16 岁的总和。老实说,我们都很失望。我一次又一次失态,有一天,竟然动手打了她。一直到现在,我都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战争。自从女儿出国定下来,我一直在为她操心,起码自己觉得是这样。在父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