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语熟语复习教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611556 上传时间:2017-12-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成语熟语复习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成语熟语复习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成语熟语复习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成语熟语复习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成语熟语复习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成语熟语复习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成语熟语复习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成语熟语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成语(熟语)的特点;2.辨析成语(熟语)误用的原因,归纳正确使用成语(熟语)的方法。教学重点:分析学生判断和使用成语(熟语)的失误原因,并针对其确定正确学习成语(熟语)的方法,进而指导判断和使用成语(熟语)。教学难点:成语(熟语)的量非常大,掌握起来就比较困难,特别是对我们这些平时积累不多的学生而言。掌握方法,学会分析是本节需要突破的难点。难点突破:归纳法。考点认识:考试说明要求,正确使用成语(熟语)。从要求来看,就是要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成语(熟语)的含义,并正确运用到语境中去。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位高三毕业生给同学的留言这样写道:岁月如梭,时光荏苒,高中

2、三年,弹指之间。蓦然回首,沧海桑田。望中犹记,征途漫漫,举步维艰,涸辙之鲋,形影相见。幸有挚友,雪中送炭。鼎力相助,孜孜不倦,同甘共苦,共赴难关。一丘之貉,情真义兼。来日方长,此情不忘请同学们看看这段文字写的怎样?(虽然略有文采,但用错了成语“一丘之貉”,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好朋友,让人啼笑皆非。)可见,正确使用成语是十分重要的。二、明确高考要求:高考对成语(熟语)的考查要求是“正确使用成语(熟语)”,即能够正确理解成语(熟语)的含义,并正确运用到语境中去。成语(熟语)检测是高考基础考查的重点之一,每年必考。三、成语的特点:1.什么是成语?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词组),它

3、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2.成语的来源:古代寓言例1.守株待兔揠苗助长历史故事例2.破釜沉舟乐不思蜀诗文语句例3.老骥伏枥万马齐喑口头俗语例4.一言为定三教九流3.成语的特点:意义的整体性。成语的词义往往超出字面,不能望文生义。例1.水落石出 三头六臂 泥牛入海结构的凝固性。一般不能变动词序或更换其中的成分。例2.“千方百计”不能作“百计千方”;“铜墙铁壁”不能作“钢墙铁壁”。色彩的文言性。保留了文言词和文言语的格式例3.草菅人命(草菅,意动用法);富国强兵(富、强,使动用法)。感情的褒贬性。含有褒贬色彩例4.无所不至(贬)无微不至(褒)结构的丰富性。

4、例5. (1)联合式 披坚执锐 苦尽甘来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2)承接式 见异思迁 先斩后奏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3)主谓式 胸有成竹 杞人忧天 叶公好龙 毛遂自荐 (4)动宾式 不见经传 莫名其妙 如数家珍 如丧考妣(5)动补式 退避三舍 逍遥法外 荒谬绝伦 轻如鸿毛(6)动宾补式 问道于盲 贻笑大方 拒人千里 入木三分(7)因果式 水滴石穿 绳锯木断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8)连动式 画蛇添足 抱薪救火 亡羊补牢 指桑骂槐(9)目的式 削足适履 守株待兔 杀一儆百 越俎代庖(10)兼语式 引狼入室 请君入瓮 令人生畏 化险为夷(11)偏正式 衣冠禽兽 扶摇直上 孜孜不倦 一丘之貉四、熟语的种

5、类和特点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词组或句子,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1.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1)结构上的稳固性,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例1.“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例2.“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原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无关。熟语有两个来源:(1)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以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为主,大多总结了历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经验或对自然的认识,往往诙谐生动,含蓄隽永,极具生活的情趣性。(2)来自书面语言,包括古代各种著作(神

6、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著作、诗文、小说等),这类熟语以成语为多,一般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于艺术表现力。2.熟语分类:(一)相沿习用的成语这部分与成语的来源基本一致。成语最能体现熟语的两个特点,即结构的稳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我们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切忌望文生义。常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当然,成语也并非永远固定不变。有的意义色彩可能有变化,如“明哲保身”来自诗大雅民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指因怕犯错误或得罪人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意义和色彩都有变化(再如“颐指气使”“既来之,则安之”等)。有的个别构成成分可能有变动,如“

7、每下愈况”来自庄子知北游,现在演变为“每况愈下”,“揠苗助长”可写为“拔苗助长”等。(二)口耳相传的谚语谚语也叫“俚语”“俗语”“俗话”“直言”,是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往往传达了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简练通俗,意思完整。口耳相传和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与经验是它的两个基本特点。它与成语的区别是:成语大部分是书面语,谚语是口头俗语;成语一般作句子成分,谚语是完整句子;成语形式比较固定,谚语较为灵活,容许某些改变。例3.“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古今小说一),或作“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金瓶梅第七十六回);“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六回),或作“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醒世恒言九)。谚语源于生活,口耳相传,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例4.(1)交友处世:积德招福,缺德惹祸 君子之交淡如水浇花浇根,交人交心(2)劝学:活到老,学到老 书中自有黄金屋(3)军事:置之死地而后生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4)民俗:五里不同俗,一地一乡风 入庙拜佛,入乡随俗(5)卫生健康:两头净,不生病五、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