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形象之意象和意境学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611336 上传时间:2017-12-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诗歌的形象之意象和意境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鉴赏诗歌的形象之意象和意境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鉴赏诗歌的形象之意象和意境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鉴赏诗歌的形象之意象和意境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鉴赏诗歌的形象之意象和意境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鉴赏诗歌的形象之意象和意境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诗歌的形象之意象和意境学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鉴赏诗歌的形象之意象和意境 学案1、掌握意象与意境类题型的解题技巧。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意象与意境类题型的解题技巧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复习鉴赏意象与意境题型方法与技巧教学过程:一、考点分析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 ,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 (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

2、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杂诗。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

3、时令、地域等) 、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 、色彩描写。 “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所以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二高考例题题型一:形象特征提问:分析诗歌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1、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 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1)分析诗歌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

4、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小结:答题模式 迁移训练(12 安徽) 最爱东山晴后雪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二绝句中的一 首。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2答:(12 天津)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政:通“正” (1

5、)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 分) 答: (12 江苏)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1)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12 湖北)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 (12 江西)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

6、,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 分) 答:题型二:意象类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1、 (09年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 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1)词的上阙描

7、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答案】 (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3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2、 (09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次石湖书扇韵 姜 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 ,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

8、,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小结:答题模式迁移训练. (12 山东)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题型三: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

9、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 (09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6分)【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折桂令】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1)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通过“白鸟” “绿水” “嫩黄花” “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 “滔滔”

10、 “有些蝶飞” “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小结:答题模式迁移训练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注 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瓮:这里指水瓮。 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4这里指坞。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三、总结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

11、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

12、训练2、常见人物形象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爱恨情长的形象;落寞惆怅、愁苦幽怨;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掌握意象描写的方法及意象的作用教学过程:一、高考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2008年辽宁卷)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周德清(12771365) ,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

13、:即蓝靛,蓝色染料。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06辽宁卷)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二、方法总结1、意象的作用5营造氛围。如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

14、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塑造意境。意境是作者描绘自然景物中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让读者 “临其境”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 ,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 ,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 ,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2、意象描写方法(1)各种修辞手法(2)侧面描写衬托对比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