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国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610839 上传时间:2017-12-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保国先进个人事迹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李保国先进个人事迹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李保国先进个人事迹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李保国先进个人事迹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李保国先进个人事迹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保国先进个人事迹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保国先进个人事迹材料(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保国先进个人事迹材料李保国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技特派员、燕赵楷模、省管专家,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2016 年 4 月 10 日因心脏病去世,享年 58 岁。1981 年,李保国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几天的他就响应学校号召,离开校园一头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承担起山区开发与经济林栽培技术推广工作。从此,李保国便与大山结下不解之缘。走遍太行山的旮旮旯旯,随手指向一片果园,他都能脱口说出是谁家的。从邢台县前南峪村到内丘县岗底村,从临城县凤凰岭再到平山县葫芦峪,每道沟沟坎坎都留下他的足迹。绵延 80 公里的

2、燕赵太行山区,成千上万的农民兄弟都是他的朋友。有人把他誉为百姓心中的“科技财神” ,引领大家摘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有人把他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愣是把世代寸草不生的荒山秃岭改造成了硕果累累的林果基地。在大学校园里,在各地讲台上,他是教授、博士生导师。可到了太行山区的村庄里,他就成了地地道道备受尊敬的“农民教授” “土专家” 。尘土飞扬的荒坡秃岭、田间地头,就是他 30 多年最为珍视的课堂。他 30 多年如一日,扎根山区,为农民举办各种培训班800 余次,培训人员 9 万余人次,推广了 36 项林业技术,先后完成 28 项山区开发研究成果,直接帮扶 100 余个村庄,累计增加农业产值超

3、过 35 亿元,使贫瘠山沟里的 10 多万名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他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7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9 项和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他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他用实际行动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巍巍太行山上!他生就一副朴实之相,纵使光环满身,脚踩的依然是太行沙石和燕赵故土,手拿的依然是钢锯和剪刀。2 月 9 日、2 月 10 日,人民日报在“时代先锋”专栏分上下篇推出李保国事迹报道。上篇以百姓心中的“科技财神” 为题,讲述了李保国不仅让荒山秃岭变成了“绿色聚宝盆” 、让山沟沟里的农民有了“摇钱树” ,还让千千万万个

4、农民变成了“专家”的先进事迹。下篇以太行山上新愚公为题,从“技术扶贫拔穷根” “山区群众离不开的李老师” “他爱乡亲们,乡亲们更爱他”三方面刻画了李保国的新愚公形象。2 月 8 日,新华社以太行新愚公李保国:用科技的力量托起山区群众小康梦为题,介绍了李保国通过科学技术和辛勤耕耘,为山区群众开辟致富路。2月 8 日、2 月 9 日,光明日报以“把我变成农民” 和“把农民变成我 ”为题刊发李保国科技扶贫纪实。2月 9 日,经济日报刊发了介绍李保国先进事迹的通讯太行山上的“科技财神” 。2 月 8 日、2 月 9 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连续报道李保国的先进事迹,先后播出带

5、领农民脱贫致富的大学教授李保国 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李保国:把更多的农民变成我 。2 月 9日,中央电视台在焦点访谈节目中播出李教授和他的苹果园 。2 月 16 日、2 月 17 日,中央电视台又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李保国:行走在太行山区的博导李保国:34 年让荒山变成致富山 。2 月 15 日、2 月 16 日,农民日报刊发把自己变成农民 让农民变成专家 用技术给农民打造“金饭碗” 。2月 6 日,中国教育报以农民脱贫致富就是我最好的论文为题进行了报道。此外,中央媒体还在新闻网站和“两微一端”及时转载、推送相关报道。李保国的先进事迹经中央新闻媒体集中报道后,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教育系统、农

6、林系统引起强烈反响。李保国先进个人事迹初到邢台县前南峪村,乡亲们见到李保国不由惊讶起来:“这个人真土,咋看咋不像个大学教师哩!” “以前来咱们村里讲授技术的,可都是头发梳得溜光,皮鞋擦得锃亮,穿西装,打领带,这个人咋这么土哩?”在村民们的一片疑惑声中,李保国走进他们中间,开始了长达 30 多年的治山富山之路。李保国深知,农民兄弟与他这样的大学老师之间必然存在某些隔阂。只有首先消除这些隔阂,真正走进他们心里,才能更好开展工作。他认为自己长得又黑又土气,反倒容易跟乡亲们拉近距离。但光靠形象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还不够。还要靠真本事,那就是教会农民靠科技手段管理好自家的果树和林木,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增收、致

7、富,这才是令老百姓真正信服的“砝码” 。老百姓服气,才会全力支持自己,太行山区全面脱贫的宏伟计划才会逐步实现。李保国总结:“迎着农民的需求找课题,农业科研才有生命力。 ”他常对河北农大课题组同事说:“让农民亲近科技、掌握科技,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要学会当农民。 ”前南峪村一带多是光秃的石头山,就连野生灌木也因缺少水土滋养,生长得低矮瘦小。这里的山体现了太行山的普遍特点:土层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机质少,再加上干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 。为了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 ,解决种树难题,李保国起早贪黑,白天跑遍山上的沟沟坎坎,晚上点着油灯彻夜研读,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

8、“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吃干粮”一度成了他的生活常态。有时,他还把乡亲邀到自己的临时住所里,促膝长谈,虚心请教。制约山区经济果林业发展的瓶颈逐渐露出水面,让树木存活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厚土层。可土又从何而来?如何保证加厚的土层不被雨水冲蚀?随之而来的一个个难题又摆在面前。他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在白天的翻山越岭中,在夜晚的油灯下,他的思索没有停止过。时间不长,李保国根据当地实际,联想外地治山经验和教训,大胆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治山方略。就是自山脚底部沿坡而上每隔四五米跨度左右各开挖一条沟,一下雨,山上的水就会顺坡而下流到沟里;再把山体表层的土统一收集到沟里面,这样就达到了有土、有水的目的

9、。通过“双聚”措施,前南峪村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 10%一跃达到 90%。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村的沟沟壑壑呈现 “洋槐头、果树腰” ,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1996 年,50 年一遇的大暴雨重创了邢台西部山区,前南峪村却丝毫未受影响,一草一木皆无恙。如今的前南峪村,林木覆盖率高达 90.7%,获“全球生态环境建设 500 佳”提名奖,当地百姓人均年收入达 1.06 万元。邢台市临城县凤凰岭地处干旱的太行山丘陵地区,鹅卵石密布,干旱缺水,开发难度大。这里从上世纪 50 年代就开始种树,种了死,死了种,再种再死。李保国通过采样分析发现,满山岗的乱石滩下都是强碱性的礓石层。乱石滩本来就不存水,礓石层又对植物根部破坏严重,树根本活不成。在李保国的指导下,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带头在凤凰岭干旱丘陵岗地开辟了治理战场。他们“挖走鹅卵石、打破礓石层、开沟建立保水层、聚水节水保水” ,通过一系列治理,成功种植了薄皮核桃,使历史上的荒岗披上了绿装。很快,这些技术成果被广大荒岗丘陵区的农民复制推广,仅邢台市薄皮核桃种植就发展到 60 万亩,年产值超过20 亿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