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松滋市语文中考模拟试卷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610304 上传时间:2017-12-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松滋市语文中考模拟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0年松滋市语文中考模拟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0年松滋市语文中考模拟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0年松滋市语文中考模拟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0年松滋市语文中考模拟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0年松滋市语文中考模拟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松滋市语文中考模拟试卷(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0 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友情提示:同学们,本试卷由试题 卷和答题卷两部分组成,请你首先在答题卷密封线内填写相关内容,然后答卷。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 卷上。考 试结束只交答题卷,试题卷自己保管。一(26 分)积累运用 1、(2 分)将下面文字抄写在田字格中,要求正确、工整。义愤填 yng ( ) ji( )然而止 马革 gu ( ) 尸 莫 zhng( ) 一是2、(2 分)依照下面“自然的启示”类警句,自选一种事物,写一个托物抒怀、富含哲理的句子。稻穗空虚者的头总是昂得很高。蜡烛站得不端正的,必然泪多命短。_3、(2 分)微型阅读。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 1189 到 1192 年

2、间。 桥长 265 米,由 11 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 16 米到 21.6 米。 桥宽约 8 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 间有石砌桥墩,把11 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 这种桥叫做 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 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 狮 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 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选文是从那几个方面说明卢沟桥的?_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_4、(2 分)下列各组词中

3、加点字字形和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 ) A、慰藉(j) 戏谑 ( xu) 忍俊不禁(j n)一抔黄土(pu)B、荫庇(yn) 拮据(j) 偃旗息鼓() 如火如荼(t )C、讪笑(shn) 羼水(chn) 莘莘学子(shn) 恃才放旷(sh )D、 馈赠(ku)和煦( x) 不屑置辨(bin) 鳞次栉比(zh) 5、阅读下面的材料,参与“走进世博会”综合性学习活动。2010 年世界博览会定于 5 月 1 日至 10 月 31 日在中国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区市举行。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会徽图案以汉字“ 世” 为书法创 意原形,表达了中国人民

4、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吉祥物海宝以 汉字“ 人”为核心创意,既反映中国文化的特色,又呼应上海世博会会徽的 设计理念。上海世博会 总投资 达 450 亿人民币,超过北京奥运会,是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 规模。预计将吸引世界各地 7000 万人次参观者前来, 这将是一次探 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是一曲以 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盛会,将成为人类 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2 分)学生会准备就此出一期专刊,总标题还没定好,请你帮忙完成:迎五洲胜友, 。 (3 分)专刊准备分为四个栏目,也请你策划一下: 四海之宝(3 分)为迎接世博会,上海政府开展了劝阻市民穿睡衣上街的活动,不料引

5、发广泛争议。对此,你有何看法?班级:_姓名:_考号:_ 6、仿写画线句,并填写相关古诗文。雨总是落在南方。若夫“ ,连月不开, ,浊浪排空”,或者“已是黄昏独自愁,”,这南方的雨啊,在湖畔,在驿外,打湿了迁客的衣衫,见证了梅花的坚贞。南方落雨时,北方总在落雪。昨日,“欲渡黄河冰塞川, ”;今晨, “忽如一夜春风来,”。这北方的雪啊,在黄河,在天山, ,。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 7-12 题。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7、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_,后四句_,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6、(2 分)8、诗中名句“ ”写出了 _ 的哲理。(2 分)鱼,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 则可以辟患而有不 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 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 钟则不辩礼义而受

7、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9、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是亦不可以已乎C.乡为生死而不受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故患有所不辟也( ) 蹴尔而与之 ( )此之谓失其本心 ( ) 万钟于我何加焉(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_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_12、理解填空:本文第二段开

8、头列举了一个事例,让我们想到一个成语: ,也由此想到 。(背影的作者)。本文观点广为后人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本文观点一致的两句诗。观点_诗句_三、议论文阅读。(10 分)多难兴邦2008 年是中国不平常的一年。刚开年,南方一场大雪从天而降。电线冻断,水管 冻裂,公路 冻塌,铁路冻瘫。但温暖的心是冻不住的,全国紧急救灾,人们守望相助,“冻伤”迅速痊愈。3 月 14 日,拉萨发生严重的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但全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 维护民族团结、维护法律尊严的坚强 决心,是任何力量也挑衅不了的,西藏和其他藏区很快恢复平静,喧嚣过去,雪山依然圣洁。奥运圣火在境外受到少数“”分子

9、阻劫,西方有媒体幸灾乐祸。但世界期盼奥运,公道自在人心,全球华人空前地团结在一起, “爱我中华”的声音响彻云霄。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整个亚洲板块都感觉得到震动”。地震发生当天,胡锦涛总书记连夜召开政治局常委会紧急部署救援,强调 “灾情就是命令, 时间就是生命 ”;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昼夜操 劳不息,走公路、搭火车、乘直升机,深入道路尚未打通、余震持续不断的地震灾区,查看灾情,看望受灾群众,慰问救援人员。解放军下达“ 不惜一切代价向汶川进发”的命令,十万官兵、武警、民警迅速开进灾区;中国空军创单日运兵 11420 人的我国航空史上最高纪录;伞兵冒死空降在山体还在塌方、大雨还在倾盆的最

10、危险地带救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共度时艰!国内各界群众、台港澳同胞、世界华侨华人,为救灾自愿捐款的人们争先恐后;北京、成都等地 为救助伤者自愿献血的 队伍排成长龙世界舆论的焦点顷刻转 向中国的抗震救灾,无数事迹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传。华盛顿时报以中国迅速应对震灾赢得世界赞誉为题,称 赞“ 中国政府以有效和坚决的方式作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迅速反应”。美联社称“中国发生地震后,军队迅速的调动反映出中国领导层对实施高效救灾的重视,同时也向世界表明,在即将到来的奥运会期间,中国已准 备好了随时应对任何突 发事件。 ”温总理对着从废墟里救出的孩子们热泪盈眶的话语,“ 活着的人的努力,你们的幸福生

11、活,就是对死者的最好安慰。我们相信这一代人,乃至子孙后代都会生活得越来越好”,迅速传遍全球。路透社及 时报 道救援部队突破险阻挺进汶川的进展,日本 每日新闻的标题是:“女教师付出生命保护幼儿”是的,这就是中国中国的人民、中国的政府、中国的军队,没有什么困难可以让他们低头!大灾就是大难。大难如大考,考验着一个民族的凝聚力、领导力和执行力;如炼炉,熔 炼出一个民族的脊梁和英雄本色;如学校,启示着一个民族从灾难中学到更多的 东西,增 长新的本领。多难兴邦。没有一个民族的复兴之路是一帆风顺的。从灾难中走出来的中国,必将更加强大,更加成熟,发展的脚步更加稳健,不会停滞。 13、(2 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12、什么?14、(3 分)文章第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意在阐明什么?15、(2 分)文章第段引用世界舆论对中国抗震救灾的报道,其目的是为了什么?16、(2 分)根据本文的内容,你想到哪些古代名言最适合做本文论据。请写两句。17、(3 分)阅读全文后,你如何理解“多难兴邦”的哲理意义?四、散文阅读(12 分)手艺的黄昏査一路我是在一个黄昏,才想起铁匠张的。 为了给厨房抽油烟机 额外添加一块挡板,时隔五年,我重新走进了那条小街,找到了铁匠张的 铁匠铺。可是,开门出来的是位浓妆的小姐铁匠铺已变成了发廊。她告诉我,铁匠张不久前已走了,就在这个春天。我带着失望的心情,从脂粉味很浓的小屋退了出来。铁匠张走了,

13、消失在这个春天。我的心里 蓦地有些失落。十几年前,江南小街的春天烟雨迷蒙,青青的石板路 边是依依的垂柳。寂静中的叮叮当当,是小铁匠铺传来的铁与铁的敲击声,清脆悦耳,充满质感。我那时刚从学校毕业,才搬到这里。 铁匠张则一直在这里打铁,从满头黑发到两鬓苍苍 。铁匠铺在小街一隅,门前挂着各式各样打成的铁器,被风吹得晃来晃去,像腊月里风干的咸鱼腊肉。暗黑的小屋里,弥漫着铁器淬火的青烟,铁匠张一阵阵咳嗽,风箱沉重地呼吸着。火小屋的心脏,在呼吸中搏动。坚硬的铁,锐利的铁,在炉膛里软化成一块块火红的“豆腐”。烧热的铁块被钳子夹起,放到 铁砧上,铁匠张像公牛遇上红布,肌肉紧绷 着,迸 发出全身的激情。手中的铁锤砸下去,铁匠张的身体随着铁锤的反弹跃起,下落,跃起,下落。汗,炉火,风箱, 红铁,青烟,咳嗽,弹跳, 抡圆的胳膊,构成小屋中的力之舞。从 铁块到铁器,在铁匠张的手里一点点成型。最后,淬火,浓烟中小屋腾起铁的特有的咸腥味。那时,我爱看铁匠张打铁, 觉得那是一种融入铁匠张血液的、独有的激情和节奏。当他从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