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迁移拓展的作用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586230 上传时间:2017-12-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语文教学中迁移拓展的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语文教学中迁移拓展的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语文教学中迁移拓展的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语文教学中迁移拓展的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语文教学中迁移拓展的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语文教学中迁移拓展的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语文教学中迁移拓展的作用(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谈语文教学中迁移拓展的作用湖南同升湖国际实验学校 朱晗曦内容提要 在课堂教学中迁移拓展已成为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在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赋予它更多的意义:打开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架设作品与社会的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自主地阅读教材,研究教材。文章就一些教学实例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迁移拓展的三个作用:让学生感受自然,保护自然;让学生关注社会,融入社会,帮助学生审视自身,完善自身。关键字 语文教学 迁移拓展 作用“迁移拓展”似乎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时髦名词,无论文科还是理科,无论上常规课或是公开课,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往往是迁移拓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迁移”解释为离开原来

2、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拓”的意思是开辟,“展”则应取张开、放开的意思。那么,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应该是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或是增加一些课外的知识,打开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开放的视野、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自信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初步的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能力。高中语文的价值追求则包括:体现高中教育的共同价值,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高中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在思想道德、情感态度等方面教育、熏陶的功能);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和空间,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多样性、选择性)。对这些,迁移拓展这一

3、形式都能有所体现并发挥作用。语文教材大部分是由一篇篇的文学作品组成的,而文学的目的,我认为应是通过感染人来改造社会。现在,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尤其是小城市的中学生,信息闭塞又为升学所累,没有很多机会、时间和精力来接触社会,甚至没有要去关注社会的想法,老师往往是通过作者和背景介绍简单而机械地告诉学生作者的写作目的。但是,如果连起码的社会责任感都不具备,那要去深刻地体会作品中所蕴涵的作者感情、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是很困难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试图通过迁移拓展这一环节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搭建一座作品与社会的桥梁,激起学生关注社会的兴趣。不仅仅局限于了解某一篇文章所反映的社会历史问题,理解某一个作品中作者所

4、表达的观点和情感;而是用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主动的去了解历史,了解社会,探索作品的内涵,从而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下就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实例谈谈迁移拓展所起到的作用:一、 引领学生感受自然,亲近自然。自然的美往往更容易吸引人,更能让人沉下心来思考问题,它常能触发作者的灵感。教材中就有一些文章极细腻地体现了自然的魅力,借这些文章来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自然,细心地体会自然,不要浮躁地对待周围事物。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多次被选进高中语文教材的名篇,当中对清、静、悲凉的秋的描绘不知触动了多少读者心中那淡淡的愁绪。在分析完文中几幅秋的图画后,我

5、问学生:“你们走过了十几个秋天,你们对秋天有什么样的感受吗?”学生谈到了落叶残花的萧条之感,也想到了秋高气爽的舒适之感,还有丰收带来的喜悦之感。无论是与作者相近的感受还是截然不同的,学生的描述总难以触动人心。我又问:“除了语言功底以外,你们还欠缺什么?”学生回答: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没有独特的情,无非是对故都的眷念之情,飘零所带来的丝丝愁绪,选择的也是平常都能看到的秋天之景:青天、牵牛花、槐树、秋蝉、秋果,再加上几个赏秋的闲人,哪有什么特别之处?秋天是普通的,即便是作者大力赞扬的北国之秋也是常见的,不普通的是作者那种细腻的感触,那种对生活

6、、对周围环境的细心的观察和体会,所以他看到了牵牛花下的草,扫帚扫出的丝纹,感受到那种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这些都需要观赏者有一颗沉静的心。如果在观察欣赏自然时留于表面又大而化之,当然就会觉得没什么可写。现在的人习惯于用照相机、摄像机来记录所看到的,而忽略了要用心来感受世界。我告诉学生只有真正沉下心来感受一切才能有真正的收获,自然给予我们无穷的精神财富,要用心去体会它,净化我们的灵魂。我设定的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懂得细心观察自然,用心感受自然,这个目的完成我放在最后的迁移拓展当中,效果还是不错的。在讲授登泰山记一文时我结合课文的描述和泰山日出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神奇而壮阔的美。最后

7、我还给他们展示了一些对比图片,许多过去美丽的地方已经遭到人类的破坏,变得面目全非。学生都感到震惊甚至是愤怒,我说:“自然有很多美丽的地方正在消失,那是因为人们不懂得珍惜,人类有义务保护这种美,让它延续下去,希望我们都可以从我做起,爱护自然。” 虽然不可能通过这节课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环保志愿者,但起码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对于自然,人类是愧疚的,应该负起责任。二、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融入社会。社会对于学生来说是熟悉而陌生的,要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社会,不幻想也不偏激,教材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一篇千古流传的美文,美在哪里?美在他描绘的壮阔的秋景更美在作者那种不屈的精神,一个被判永不被录用的年轻

8、才子却道出了这样的惊人之语:“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很多老师从这里展开设计迁移拓展,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感受,学生谈到的多是要勇敢地面对挫折,要有坚强的意志,然而这些想法学生从小谈起真正做到的却不多,再次谈起也没有多少新意和启发。我给学生观看了系列剧唐之韵的独振新风一集,大家都感受到了唐朝人的才情和宽广的胸怀。王勃处在初唐时期,正是这样的一群青年才俊,这样的一种精神使大唐走向了鼎盛。我问学生,我们不正处在世纪之初,时代之初吗,那你们想开创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学生很活跃,自由、民主、包容是他们理想的社会。我说,那首先需要你们成为这样的人,然而现在,我们的国家并不太平,问题、与日本的关系都是社

9、会讨论的热点。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这些情况,我给学生出示了一些资料,并让学生集体朗读了当时很流行的一首诗歌母亲,我是钓鱼岛。有个学生当时就站起来问到:“老师,我们能做什么?”大家就此热烈讨论。最后,我总结说新中国的新青年应该是正直、勇敢、有智慧的,要建成你们理想的社会需要全体中国人的同心协力和不屈的精神,只有一个个的中国人站起来了,中华民族才能真正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在阅读滕王阁序时是从一个时代的意义来看的,也由此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和责任感,以此来激励他们。虽然只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但有部分学生自发地背诵了全文,我觉得这比硬性的要求和刻板的讲述要好得多。在陈奂生上城一文

10、中,我设计的教学重点之一是:了解农民,亲近农民,关心农民,在迁移拓展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看了几则材料:现在,中国农业的产值在 GDP 里已经只有 15%,干农活的庄稼人却还有从业者的 50%,生活在农村的人占总人口的 62%。中国要实现它的巨变,不能只靠大城市的繁华,而要把绝大多数农民转变成市民,对中国来说,这是一条充满“神奇”和“艰难”的必由之路。跨入工业文明的庄稼人,是一群普普通通的打工者,城市高楼大厦的建筑工地上,他们忙碌地搭建脚手架;劳动密集的工业流水线上,他们每天机械地重复着单调的操作;货运的码头上,他们紧张地搬运沉重的物品;千万个家庭里,她们照料着城市的孩子但这种普普通通的生活,却构

11、成一个伟大社会变迁的过程。一家市级日报发表一篇关于整顿社会治安的评论时,开头的第一句话是:“近年来,由于农民蜂拥进城打工,我市的社会治安形势更加严峻”通过这些材料学生懂得了中国的广大农民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和认同,反而是歧视和待遇的不公。落后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不是他们的错,我们应该了解他们,帮助他们。借迁移拓展这一环节达到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看待社会,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的,要避免上成政治课,说教课,要让学生自己体会、感受并表达出来,让他们通过教材自发地产生关注社会、融入社会的想法,也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自主地探索文章的内涵。三、

12、帮助学生审视自身,完善自身。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特别强调: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中生是即将走入社会的学生,中学是学生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有的学生过于自信,有的学生则过于自卑,很多学生既向往成熟又恐惧成熟。教材中有些篇目可以在这方面帮助学生,挖掘出来就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这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赤壁赋一文的教学。在讲完文章后,我才介绍苏轼和赤壁赋的写作背景,然后,与上学期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苏轼,感受苏轼。学生说苏轼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不仅在于他文学上的才华,更在于遭遇到挫折和不公却能如此豁达。我说苏轼也有挫折感也有无奈感,但是他没有沉溺其中而是用一

13、种开阔的胸怀来面对一切,这是一种真正的个性,是一种最高境界的成熟。最后,我让学生齐声朗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中的一段话:“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学生很受鼓舞和启发,我想通过赤壁赋让学生了解苏轼,进一步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精神,使他们知道不能把任性当成个性,不要因为追求成熟而刻意掩饰或做作,成熟是自然而然的。教材中还有很多文章值得老师和学生思考。例如病梅馆记告诉我

14、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要让学生保持自己的个性,但是作为学生这一方难道就没有要思考的吗?我提供了两张图片,一张拍的是一棵苍天的大树,无所约束、无所顾忌地张扬着;另一张拍的是一排路边的绿篱,修剪得很整齐,静静地站立着。我问学生你更喜欢哪张图片,原因是什么,学生说法不一。我认为其实无论是大树还是灌木,都有美丽值得欣赏的地方,就像人一样,只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都是可取的。能够个性张扬固然很好,但循规蹈矩地生活也没错,而事实上,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将成为平凡的行道树。我们要正确地对待社会中合理的要求和约束,不能曲解文章的意思,认为任意胡为是对的。迁移拓展环节的设置,应该联系课文而又延伸至课外,不拘泥于教材,也不仅仅为高考而设计,目的是提供给学生一个认识世界的平台,一个自由思考想象的机会,一个展示自我个性的舞台,让学生学有所思,学以致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