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杜甫诗歌的爱国思想形成与表现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530908 上传时间:2017-12-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杜甫诗歌的爱国思想形成与表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论杜甫诗歌的爱国思想形成与表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论杜甫诗歌的爱国思想形成与表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论杜甫诗歌的爱国思想形成与表现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论杜甫诗歌的爱国思想形成与表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杜甫诗歌的爱国思想形成与表现(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论杜甫诗歌与爱国思想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甫诗歌的灵魂。杜甫诗歌中那沉郁顿挫的诗风,根植于现实的高度的爱国主义,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坎坷的仕途,他仍保持着和屈原一样赤诚的爱国之心;生于动乱的经历丰富和深化了他的爱国思想。杜甫的诗中,有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战乱中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强烈的民族精神以及不同于其他诗人“爱君” 、 “爱河山”的爱国之情,而是根植于 “忧民”即是“忧国”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将现实主义的诗风推到了最高点。一、爱国思想的形成杜甫的诗歌,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

2、道主义精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诗人生活在动荡的社会中,生活面广,接触到下层人民,认识到社会的某些黑暗。他深受孟子“仁爱”思想,屈原等爱国诗人的影响,熔铸杜甫爱国思想的形成。 (一)孟子“仁爱”思想的影响 杜甫生在一个有着儒家思想的家学传统的家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有名的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奉天令,他们使儒家“仁者爱物”“饥溺关心”的思想深植于杜甫的诗中。杜甫非常崇尚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统治思想。这就铸就了杜甫“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生。 杜甫曾说“自先君恕,预以祥,奉儒守宫,未坠素业矣。 ”(进雕赋表 ) 。他自己也曾经有过“济业”的政治抱负。然而仕途的不顺,终其一生并未使他踏上从政

3、的道路,而是屈沉下僚。时代的变动,仕途的不顺,生活的流利失所,贫困、饥饿使他与人民群众发生较密切的联系,与人民大众共苦难、同命运,产生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在他的作品中深刻地反映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二)屈原爱国“魂”的再现 读杜甫的诗,脑中总是浮现出一位沧桑忧郁的老人,一双悲切的眼睛看着国家的沉沦,痛悼人民的疾苦。对民族存亡的关切,在杜甫的诗中有深刻的表现,他的心中也和屈原一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艰”。如春望中“ 国破山河在 ”的悲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沉重心情,以及“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愁形象。 杜甫两次落第,也同样经历了国家的动荡,一颗至死不悔的爱国之心,和

4、屈原有些许相似。饱读诗书,欲济天下的杜甫遭遇了落第的失意,献赋求官的失败,政治上一筹莫展。安史之乱期间,深陷胡虏,九死一生。平定叛乱时,他高兴得热泪盈眶。战乱与漂泊,贫困交加的窘迫生活并未销蚀他深厚的爱国情感,祖国的统一与强盛,始终是杜甫最关心的事。 杜甫晚年,长安再度沦陷,他经常捱饿受寒,日子过得很悲苦。他身在两川,心系故国,却又始终不得返京。无奈之下,他乘舟出游,漂泊在岳州,衡州、漳州等地,度着浮家泛宅的凄凉岁月。最后,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竟然在贫病交加之中,怀着满腔遗恨,冻死在一条破旧的木船上。 类似的生活经历,同样的爱国思想,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同样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在这方面表

5、现得更加现实些,他的心随着那个时代的脉搏而跳动起伏,流下了那忧国忧民的涕泪。他为祖国的安危,有时失眠:“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 ) ;有时流泪:“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 ) ,有时闻捷则悲喜交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晚年留寓夔州时, 秋兴八首从孤城落日的暮景想到长安昔日的繁华,用铿锵的音调,华丽的词藻烘托出诗人的爱国深情:“彩笔昔曾千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真是感慨良多。 (三)经历形成了爱国思想 杜甫的一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成长及南北漫游时期长安觅官时期离乱为官时期蜀相漂泊时期。第一时期,他写的诗很少。从第二时期开始,玄宗昏

6、溃、朝臣弄权,外戚骄奢,边将骄纵安史之乱这场国家民族的大灾难即将开始了。政治上的失意使他的生活日益窘迫、生活的不幸、仕途的挫折给了他思考,他的诗作也就从此开始了。安史之乱后,长安两都沦陷,杜甫目睹了叛军的暴行,饱尝了国破被俘的离乱之苦,有着九死一生的人生经历。在国家的沦破、人民的疾苦中,饱读诗书的他有着济事不能的痛苦。郁结在诗人的心中,使诗人的感情更沉郁了,诗人的笔下更深刻了。为了宣泄他那生活思想上长期蕴蓄的内在矛盾及理想与现实的葛藤,他只能选择诗这一武器,来控诉和批判,进行迂回的斗争。由于他所涉及的生活面之宽广,所揭发的现实问题之深刻,所传递感染的情绪之真挚普遍,所以才形成他沉郁顿挫感情豪宕

7、的诗风。在石壕村,在新安道,他目睹了官府抓丁的场面、聆听了新婚少妇送丈夫出征时的哭诉。他诗情澎湃,再也平静不下来,抑郁的情感在诗中得以宣泄,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动人肺腑的爱国诗篇。 虽然他有过短期的“裘马清狂”的生活,但是长安十载在乞食,已面临安史之乱的前夕,民生憔悴,险象环生,两京沦陷,他的大半生就在流离颠沛中过去了。因此,动乱的经历使他原本“儒家” 忠君济事的思想上,有了更深刻更丰富的内容,他的感情因此更沉郁,他的体验因此更深刻了。 杜甫诗的历史价值,在于他能深刻地反映出“唐代社会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达到尖锐化时所爆发的连年战争中,人民所遭受的痛苦生活,喊出了当时人民的要求;同时揭露了统

8、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日夜追求享乐的腐朽生活,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性。因此,杜甫诗中那个眷怀家园,低吟时事的沉郁风格,可以说是他所处的时代错综复杂互相映发的结果。 二、爱国思想的内涵(一)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歌颂 杜甫的大部分诗中歌颂了祖国山河的美,战时怀念民族存亡的命运。但它高度的概括性,内容的广阔性、深刻性、真挚性都有着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成为后世的楷模。杜甫的诗中有很多描绘祖国美丽河山,名山大川的诗篇。从二十岁起,先是南游吴越,后又北游齐赵,过了八九年“裘马清狂“的生活,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年寄寓京华,晚年漂泊各地,足迹所至均有诗作。岱峰的高耸,剑门的险峻、锦江的秀丽、山峡的奇峻,尽在

9、笔下。 杜甫赞颂祖国不同于其他诗人,在赞颂祖国山河的美丽之中,结合社会现实,抒发对祖国命运的悲切之情。在登高一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景色,引述了诗人万里离乡,多年漂泊,暮年多病,国事不宁,返乡无日的忧伤。另如秋兴八首从孤城日暮的情景联想到长安昔日的繁华,那低沉的音调深表诗人的爱国之情。又如长安“春望”,则曰:“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如果没有对祖国执着的爱慕之情,这些诗句是写不出来的。(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与同情杜甫组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 、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 集中揭露了唐代兵役制度的黑暗,深刻反映

10、了劳动人民的痛苦和不幸。石壕吏更是形象地描写了官吏夜晚抓丁的暴行,并通过老婆婆之口,声泪俱下地诉说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但诗人又怀着沉痛而矛盾的心情,劝人民为平息叛乱去参军:“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更可贵的是当诗人因幼子饿死而惭愧、悲痛时,他看到的不只是自己一家,而是由此“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想到了比他更痛苦的人。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人由自己“床头屋漏无干处”想到天下穷人,渴望得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而他宁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见,杜甫的爱国之情与同情人民疾苦的心深深地融合在了他的诗作中。正是这种“悯民”

11、的爱国主义思想,将诗歌作品的现实性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儒教是影响杜甫一生的主导思想来源,他的忠君思想和忧国忧民情怀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对社稷和人民的关切,是他爱国思想的核心内容。(三)对出仕与报国愿望杜甫生于仕宦之家,自幼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他的人生愿望就是出仕报国,政治理想就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希望统治阶级施行德政,以德治国,到达国泰民安。杜甫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像开元年间的盛世,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就是很好的例证,这是杜甫一生执着追求的政治理想。青年时期的杜甫,信心满怀,憧憬未来,并不懈地为之努力奋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 736 年) ,杜甫第一次游

12、历齐赵期间,写下望岳 ,诗起首“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气势宏大;结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于展望,令人感觉到诗人雄心勃勃的精神状态。也就是这时,漫游时期的杜甫到洛阳应举不第。但他没有灰心,天宝五年(746) ,入长安再次应举,仍是名落孙山。可他还是不死心,又在长安待了一年,并屡屡给时任尚书左丞的正四品大员韦济赠诗,请求举荐。再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潜逃到凤翔行在,任左拾遗。从漫游时的应举,到困顿长安十年的应举;从献赋做官,到做左拾遗

13、,他生命的二十多年黄金时期已经过去,可始他始终没有放弃出仕的梦想,没有放弃报国之志。(四)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上杜甫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一生致力于“致君尧舜上”,但他颠沛流离,一生壮志莫伸。杜甫的蜀相 、 八阵图 、 登高等几首诗反映了他壮志难酬的感慨。杜甫生平最敬仰诸葛亮,他对于这位“伯仲伊吕”、 “功盖三分”的政治家,最后仍不能实现灭魏吞吴,完成中兴汉室的大业,很有感触,所以才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的名句。 古柏行中由孔明庙而想到其身世为人,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元因造化功”是以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哀。 八阵图以洗炼语言赞颂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其中亦有对诸葛亮壮志难展

14、的深切叹惋2。 “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健儿宁可死,壮士耻为生 ”都是杜甫壮志难酬的集中表现,但这些感慨的诗句,亦是杜甫诗歌爱国之情的流露。(五)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穷兵黩武的揭露谴责正因为有了对国家深深的热爱,才有了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骄奢淫逸的深刻揭露与讽刺。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兵车行 )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征战越来越频繁,诗人深刻地揭露了李唐王朝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集中反映了人民对不义战争的怨愤,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谴责;“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杀

15、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前出塞 ) ,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更是将批判的矛头直指皇帝,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表现了诗人进行政治讽刺的勇气。又如诗作丽人行 ,无情地揭露了玄宗宠妃杨玉环及其兄妹不可一世的骄横气焰,以及他们丑不可闻的荒淫生活, 这些都是同时代的诗人不曾写或者不敢写的主题。 杜诗现存有一千四百余首,都是围绕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人自身遭遇而做的。这些诗作,有的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有的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有的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有的表达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有的表达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些诗无不体现了杜甫深切的爱国之情,赤诚的爱国之心。爱国思想是

16、杜诗的灵魂。 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在诗中,诗人就是一个“视国家为生命”、 “以民生为己任”的“忧的形象” ,爱国的 “民族之魂”,诗人的忧,令人感动,令人崇敬。 留花门中“高秋马肥健”时,诗人深叹,写下“ 诗人厌薄伐”的诗句。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一己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诗人的激愤和忧郁的情感也达到了顶点。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忧国忧民”是他思想的真实写照。他的“忧国”之心,较之屈原等有进步性。屈原等人的爱国之情是建立在“爱君”、 “爱山河”,而杜甫不同,他的忧国,是广植于“忧广大人民” 这一现实的土壤之上的, “忧国”即是“ 忧民”, “忧民”即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