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顾问-国际软件大企业发展研究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523788 上传时间:2017-12-0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40.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赛迪顾问-国际软件大企业发展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赛迪顾问-国际软件大企业发展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赛迪顾问-国际软件大企业发展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赛迪顾问-国际软件大企业发展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赛迪顾问-国际软件大企业发展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赛迪顾问-国际软件大企业发展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赛迪顾问-国际软件大企业发展研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国内二三线城市软件产业突破发展之路研究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2一、国内软件产业发展态势及城市布局演进(一 ) 软件产业的城市分布格局正呈现从一线城市逐渐向二三线城市转移溢出的态势中国软件产业发展聚集趋势从过去主要集中在京粤地区转向沿海地区和中西部二、三线城市。2010 年,东部地区完成软件业务收入 11449 亿元,同比增长 31.8%,除京粤两地外沿海多个省市均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江苏、辽宁、福建、山东四省软件收入增长超过35%,合计占比达 35%,逐步打破过去京粤两地占全国一半以上的集中局面(两地占比下降为 35.5%)。二、三线城市成为软件产业发展的主要聚集地,2010 年全国 4 个直辖

2、市和 15 个副省级城市软件收入 10643 亿元,同比增长 32%,占全国的比重为 80%,增长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1 个百分点。(二 )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基础软件产业正被二三线城市视为抢位发展的杀手锏随着以软件和服务为主导的新一轮全球信息产业转移的展开,国内外各大软件巨头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和服务中心。各地相继以优质的服务、优良的环境、完善的配套、适宜的成本、充足的人才来吸引龙头型企业的关注,承接转移区域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只有二三线城市的规模化发展才能保障软件产业的持续高速增长,然而中国二三线城市软件产业发展的星星之火远未燎原。软件产业作为3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基础已经被二三线城市视为抢

3、位发展的杀手锏。东部地市级城市强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愿望强烈,软件产业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推手、经济结构转型的抓手,将成为东部地级市竞相发展的重点。未来东部将形成既有相互竞争,又有资源共享和专业分工的三大产业集聚区:以广州、深圳为龙头,珠海、厦门、福州、东莞、佛山、惠州、中山等城市协同发展的珠江三角洲集聚区;以上海、南京为龙头,杭州、苏州、无锡、扬州、镇江、宁波、嘉兴等城市协同发展的长江三角洲集聚区;以北京为龙头,天津、大连、沈阳、济南、青岛等城市协同发展的环渤海集聚区。中西部地区的广大二三线城市教育资源密集、科研机构林立,符合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知识高度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要求,同时在人才、成本、政

4、策、文化上具有较大优势,对各种生产要素吸引能力逐渐增强,随着服务外包、产品研发等环节向中西部转移及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中西部二三线城市在未来产业竞争格局中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以重庆、成都、西安、武汉等为代表的中西部中心城市将加快崛起步伐。图 1 2010 年中国软件产业区域销售收入分布4北 京吉 林辽 宁天 津江 苏上 海陕 西四 川广 东重 庆山 东湖 南河 北福 建浙 江河 南湖 北南海诸岛台 湾图 例2010年 中 国 各 省 软 件 产 业 规 模 ( 亿 元 )比 例 尺 : 200亿 元环 渤 海 33.9%长 三 角 28.9%珠 三 角 18.1%西 三 角 7.4%数据来源:

5、赛迪顾问根据工信部数据整理(三 ) 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业态为二三线城市软件产业发展提供跨越契机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产业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趋势加速创新,软件技术网络化、服务化、平台化、体系化趋势更加明显,云计算、SaaS、物联网、智慧地球、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新模式、新业态、新概念不断推出,不断丰富和拓展着软件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为产业发展带来新思维、注入新活力,并可能推动着整个产业的变革性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在技术及应用上的创新带动产业价值链和协同方式的变革,为我国软件产业迈向高端环节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未来 5-10 年,5二三线城市拥有发展云

6、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空间,拥有物联网和三网融合创造出的庞大需求空间,相关的软件产业发展潜力巨大。6二、 中国二三线城市软件产业发展模式与道路(一) 国内二三线城市软件产业典型发展模式透视1、南京模式:以城市品牌营销拉动的基地主导型发展模式六朝古都、国家环境保护示范城市、位居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带的南京以“南京速度”称雄全国软件产业城市群体。南京的软件产业发展一直在走一条城市品牌营销带动资本运作的发展道路。近十年来,通过“中国软件出口基地” 、 “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 “中国软件名城”建设,依托南京软件园、江苏软件园的近十个软件基地,在不断实践中优化自身产业结构、掌控产业发展新格局。从2

7、000 年的软件销售收入 18 亿元发展到 2010 年软件业务收入 1013亿元、认定软件企业达 938 家的可观规模,成为首家被国家工信部授予“中国软件名城”称号的城市。品牌营销、探索突破是南京软件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南京)基地,被认为是南京软件业发展的 4 张名片。一年一度的“南京软博会”不断促成重大软件产业项目的签约,软博会已成为南京市政府向中国和世界推介软件业的重要窗口。组团集聚、协同发展是南京软件产业的主要特点。 “两园多基地”的组团发展模式,使得南京软件产业具有强大的集聚效应。以江苏7软件园、南京

8、软件园这两大国家级软件园为龙头,以玄武、鼓楼、雨花台、江宁、浦口等软件产业基地为支撑, “两园多基地”集聚了900 多家软件企业,占全市软件企业总数的 87%。这些基地在竞争同时各有侧重协同发展:玄武基地(江苏软件园)的重点在于重点发展软件测试、电子政务和信息安全软件;浦口基地(南京软件园)重点发展游戏动漫、嵌入式软件、系统软件等;江宁开发区是国家级电力自动化产业基地。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优化是南京软件产业的突出特征。从软件收入结构上来说,南京一直在提升软件服务业的比重。在 2007 年南京市软件产业的 360 亿元人民币销售收入中,软件技术服务收入只有约 20 亿元。20062015 年软件产

9、业 10 年规划将逐步实现:软件产品(含嵌入式系统软件)销售收入占总规模的 35%,系统集成占总规模的 35%,软件服务占总收入的 30%。2、成都模式:以地缘市场换产业的承接转移型发展模式“十五”以来,成都明确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重点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目标之一是将成都建设成为西部最大的软件产业化研发和生产基地。成都模式是立足于地缘大市场,以市场空间换取产业发展空间,积极承接国际国内的产业转移,实现软件产业的飞跃式发展。2010 年 1 月 11 日,经工信部批准,成都作为全国首批“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城市。立足地缘大市场,挖掘自身优势承接全球高端转移。作为中国8中西部市场的聚焦点和集散地,

10、成都在电子产品等领域的消费水平和辐射能力全国闻名。成都是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国家软件产业、信息安全、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具有发展软件产业的良好基础。成都发展软件业有三大优势。一是人才和科研优势:成都拥有高等院校 40 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5 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3 个,每年毕业大学生 10 万人以上,各类科技人员超过 50 万人;二是交通和区位优势:成都是西部物流中心,是全国 8 大通信枢纽之一,航班可达国内外近百个城市;三是环境和人文优势:成都多次获得联合国和其他国际性适宜人居大奖。成都不断挖掘自身优势,以“低成本”打造自身在产业链中的竞争力,截至 2010 年底,成都高新区已聚集各

11、类企业 1.6 万余家,其中世界五百强企业 50 余家,全球软件二十强中有 11 家、服务外包二十强中有 5 家在此落户。政府强势高效主导,以软环境竞争力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被作为成都战略性支柱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和发展,为此成都市政府提出诸多政策措施予以扶持,提升政策、人才和载体建设等软环境竞争力和吸引力。成都市已建立包括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 863 软件专业孵化器、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国家数字媒体产业化基地、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基地等在内的 12 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产业以每年超过35%的增速发展,2010 年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含运营商)实现

12、主营业业务收入 1002.47 亿元。超越产业链低端,探索产业发展新支点。成都不断探索产业发9展新支点,增强核心实力,超越低端锁定,转变产业链中的角色。在 IC 设计、服务外包、信息安全、数字新媒体、物联网、云技术、电子商务等多个产业领域具有竞争优势。软件业务收入占全国总量的 4.5%,占西部总量的 50%以上。通过认证的软件企业累计 839 家,通过 CMM/CMMI 认证企业 53 家,入选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7 家,产业从业人员超过 20 万人。在数字娱乐、外包服务、信息安全、IC 设计、嵌入式产品和行业应用软件等方面已形成了具有自我特色的产业链集聚化发展的态势。3、大连模式:以外

13、生市场为目标的资源型外包发展模式大连市凭借地缘和先发优势,积极开拓日本、韩国、欧美等外生市场,依附软件外包扩展产业规模,逐步实现向全产业链的转型。大连服务外包业务形态丰富,是国内从事 BPO 业务的跨国公司最为集中、业务门类最为全面的地区。2010 年,全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超过 900 家,从业人员超过 8 万人,销售收入达到 506 亿元,软件外包交付指数列全国第一,世界第五。突破低端外包、增强创新动力成为大连模式的新特征。随着国际离岸软件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 、KPO(知识流程外包)等新一轮转移的热点,大连也渐渐将低端产品的生产与产业向其他城市进行了转移,而自身则已经向技术服务、

14、软件产品及解决方案开发、系统集成、信息技术服务、知识流程外包等高端方向转型,从而提高软件服务外包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另一方面,大连软件园搭建10人力资源增值服务体系,为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创新动力和人才储备,而软件产业的发展也为软件人才的培训提供了需求和契机,IT 教育和软件产业互动这种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也是软件园成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官助民办是大连模式的推进力量。2009 年,大连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政府关于加快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大连市进一步促进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 ,给予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资金扶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出台了关

15、于进一步加强软件和服务外包业人才工作的若干规定 (2008 年 7 月) ,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吸引、培养和服务。采取“官助民办”的运营模式,被授予“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称号,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 、 “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及“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和“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基地” 。截止 2010 年底,大连软件园入园企业 500 多家,外资企业所占比例为 40%,日资企业所占比例为 24%,包括 HP、埃森哲、Genpact、IBM、松下、索尼、日立、NTT、Oracle、NEC、Fidelity、BT、软银、辉瑞、联想等世界 500强中的 42 家。4、

16、无锡模式:以新兴理念营销带动招商的抢位发展模式无锡不仅是长三角城市群的几何中心,亦是长三角 1 小时经济圈的重要节点,与上海“同城效应”明显,可以充分利用上海在国11际贸易、国际金融和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溢出资源。自 2003 年无锡软件园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软件产业园”以来,无锡的软件产业发展逐年增长、速度惊人,2010 年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02 亿元,软件业务出口实现 13 亿美元,列全国前十位、江苏省第三位。无锡软件产业针对不断涌现新业态、新模式,深入跟踪研究,抢位在先,瞄准新兴产业,在政策、公共技术服务、投融资、引才等方面突出新兴理念营销,并以此为契机拉动招商引资,实现自有软件产业的抢位发展。打造省市区立体化的政策环境。2007 年 7 月 1 日,全国第一部软件产业立法江苏省软件产业促进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早在 2006 年颁布的无锡市政府关于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的实施意见 (“530 计划” )和无锡市关于国际服务外包和软件出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