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马克思艺术消费与生产关系的思想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04.06KB
约22页
文档ID:23522096
论马克思艺术消费与生产关系的思想_第1页
1/22

论马克思艺术消费与生产关系的思想郭郁烈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 年第 2 期将艺术活动系统看作一种生产的“特殊形态,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 1把它与人类其他两种生产方式,人的生产和物质生产并列,探寻艺术的本质、特征、规律,这是马克思对于美学、艺术理论的一个独特贡献由于马克思一生中主要的理论贡献是在历史观和经济学方面,他对物质生产系统的各个方面论述极为详尽,有一个完备、严密而科学的体系形态,而在论述艺术问题时尽管我们认为他也是有体系的,指出过他有一个完整的文艺主体观系统, 2但他的论述对象重点始终在创作主体方面,对艺术系统的其他方面,如艺术接受系统及其内部关系就缺乏明确系统的论述因此对艺术系统内部关系的问题如艺术消费与生产的关系历来就存在着一些分歧、疑义有些研究者甚至简单地把马克思关于艺术消费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的原理移加到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当中,从而导致了一些不符合艺术本质、规律和特征,不符合马克思美学、艺术基本精神的观点 3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借助马克思给我们提供的方法、视角,从艺术的实际出发,根据马克思美学、文艺学基本精神,探寻马克思关于艺术消费与生产关系的基本思想。

一、艺术消费与艺术生产的非同一性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曾经论述了生产与消费的直接同一性:“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 ”4许多美学、艺术研究者据此断定艺术的生产和消费也是同一的其实,马克思在《手稿》中主要是研究物质生产及消费问题的这个论断是在《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 》一节中提出的,而在这一节的开头,开宗明义,他明确地提出:“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尽管在本源的意义上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但是在研究工作中绝不能将物质生产和消费者的一般原理作为现成的公式、结论,简单地过继给艺术生产和消费而必须根据艺术生产和消费的特殊性作出合乎实际的科学的理论概括众所周知,艺术活动(包括生产和消费)作为人类特殊的精神活动,它的生产、过程、结果都有着与人类其他一切活动不同的规律和特点同时,作为精神活动,它又受到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活动的制约因此,考察艺术活动就既要从纵向历时的角度探究其恒定的本质规定,又要从横向共时的角度探究其受制约的变易的特性在这种纵横交叉的坐标中,我们就会发现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比之物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要复杂得多从现象的角度,从历史发展中既定的现实存在来看,由于阶级的出现,社会分工的结果,使用权得一部分人成为精神的贵族,文化的占有者;而另一部分人(这部分人多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创造者与占有者分离)却成为精神文化的乞丐。

一些人成为艺术家,生产艺术品;而绝大部分人的这一部分本质力量被阉成为艺术产品的消费者这两部分人都不是全面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人,并不具有人的全面的本质历量——自由自觉 “由于分工,艺术天才完全集中在个别人身上,因而广大群众的艺术天才受到压抑 ” 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对立,方始导致了生产对于消费的创造,生产者对于消费者的创造所以马克思才在论述异化/私有制等问题提出: “对于不辩音律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也毫无意1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著,刘丕坤译,第 74 页2 参拙文《浅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创作主体观》 《人文杂志》1989 年第 3 期3 参见[英] 戴维·莱恩《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董学文《马克思与美学问题》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年版;王向峰《艺术欣赏的审美特性——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一个侧面》 ,载《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批评理论研究》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5 年版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85 页义,音乐对它来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之一的确证 ”“如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马克思显然是在承认分工/私有制异化合理性前提下来谈这 一切的。

只是由于社会分工/ 阶级对立/劳动异化从而人的本质的异化,才使得人的本质力量一部分丧失,需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去追-——修/教育等等马克思说:“对象是一般的对象,而是一定的对象,是必须用一定的而又是由生产本身所媒介的方式来消费的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因此,不仅消费的对象,而且消费的方式,不仅客体方面,而且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所以,生产创造消费者 ”‘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立足于历史,从既定的现实存在看,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同样适合于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的确具有自身的特点/规律,懂不懂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就会形成对艺术作品完全不同的观点,就会用完全不同的方法和眼光去看待艺术作品下正基于社会分工对人造成的这种局限性,才可以说“生产创造消费者” 但是,这一切都是从“生产”这一角度看问题的,假如忽视了这一特殊的角度,就必然会出现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曲解因为马克思还说过;“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因为它在生产者身上引起追求一定目的的需要 ”“钢琴演奏家刺激了生产,一方面是由于能使我们成为更其精神旺盛/生气勃勃的人,一文面也是由于(人们一般总是这样认为)唤醒了人们的一种新的欲望,为了满足这种欲望,需要在物质生产上投入更大的努力。

”人们常常忽视了马克思讲这些话的前提——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一般地说来,马克思所揭示的这些事实似乎是普遍适用于艺术的,但我们一旦将其置于生产与消费同一性这一前提之下时,马克思所揭示的这些事实就并不适用于艺术了因为艺术生产不是非要消费的刺激不可,艺术家素质的提高也并非绝对由于自已的作品拥有众多的消费者,相反,艺术家的素质却更主要地是在自我克服和磨练中、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得到提高马克思称其为一种“天性” ,而绝不是由消费刺激的被动的结果而且艺术生产就不象物质生产那样以生产商品为手段追求产品以外的目的,相反在马克思看来,作品就是目的本身,艺术家并不追求作品以外的什么东西如果说艺术消费对生产有刺激的话,那恰巧在于:一部作品无人问津时,可能刺激作家去完善自身马克思在论述艺术生产中生产劳动者和非生产劳动者的区别时说得更为明白, “在非物质生产中,甚至当这种生产纯粹生产商品的时候” ,也可能有这种情况:“生产的结果是商品,是使用价值,它们具有离开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的形式,因而能在生产和消费之间一段时间内存在,并能在这段时间内作为可以出卖的商品而流通,如书/画以及一切脱离艺术家活动而单独存在的艺术品~~~ ”显然马克思也是承认生产与消费的非同一性的,哪怕是纯粹为了交换而进行的生产,纯粹生商品的时候,也是如此,更何况马克思反复强调真正的艺术创作既不是为了交换,更不 是为了商品。

由此可见,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是具体的;有限范围内的事并非适合于任何进期/任何种类/ 任何形态的生产与消费艺术消费与艺术生产的同一性和非同一性,表面上看来存在着矛盾,甚至似乎是艺术本质的一种分裂,但只要我们运用历史的观点看总问题,就不难看出,这种表面上的分裂,其实更深刻地显现着艺术的现实存在状况这二者存在的内在根据则在于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与人的本质的异化状态正由于人的本质的异化,人的本质力量的部分丧失,才使得艺术这一人的生命的完整表现形式分裂了,才有了所谓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分别他离的存在赋予了人类消灭分离和追求同一性这一终极价值意义的使命,在马克思那里,这一点正是在消灭了分工/异化和私有制之后,人的本质为人所全面占有/ 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里得到实现的二 艺术消费的非消费特征将艺术接受——鉴赏/批评活动称为艺术消费,这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但严格地说来, “消费”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它所标识的是这一种人类现象:主体占有别人的物质产品,甚至消来掉其物质形式,通过占有/消灭这一物质形式使自身的生命活动得以展开/ 延,c 续马克思说:“私有财产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任何 一个对象,只有当我们拥有它时,也就是说,当它对我们说来作为资本而存在时,或者当我们直接享有它,吃它,喝它,穿戴它,住它等等时,总之当我们消费它时,它才是我们的。

”而这种对他人产品的占有却反过来刺激了他人的生产,从而消费是生产,生产是消费产品之为产品只有在当他人占有它本身甚至消灭它本身的时候,才最后得到显现和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消费的性质/ 方式/ 对象,都取决于生产 “后产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居于支配地位的要素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 ”物质消费的这些特征对艺术消费来讲并不符合,而且“艺术消费”这个概念本身就不能准确科学地说明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不同于物质消费的特殊的人类精神创造活动, ;它从根本上与“消费”的特征是不相容的第一,在一般/可能及其艺术作品的终极价值实现上,作品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存在物的确需要“消费” “消费”最终完成了作品,因为一部作品之所以被认为是优秀的或低劣的,就是由于社会“消费” 的结果,任何一部作品都难免要受到后代人们的“消费“——鉴赏和批评但是在个别/特殊/现实存在上,作品又不必然需要消费,许多伟大的艺术品在自已的时代得不到人们的肯定/认同,没有人“消费” ,但其价值并不因此减低中国古代文人有所谓“藏之名山”的韬晦,尽管论者往往认为这只是一种手段,但我们从“消费”的观点去看问题,不是又正好说明了艺术作品价值的特殊存在方式吗?这关键在于艺术产品与物质产品的价值存在方式不同,前者的价值是内在的/含蕴性的,它就是目的本身。

对于现实生活来讲由于艺术的超前反映特性,使得其价值实现具有一种滞后特性后者的价值是外在的/显现性的,它自身史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手段而已艺术价值实现中的这种滞后特性,表现为一种非消费性,因为消费意味着其对象的即时性,即生产者生产并不是为了积累它供后世人们消费,相反,他生产就是为了立即被消费,立即带来利润/效益,而艺术生产者却不必顾及这些第二,艺术消费与物质消费的方式也不同物质“消费完成生产行为,只是在消费使产品最后完成其为产品的时候,在消费把它消灭,把它的独立的物体形式毁掉” 而在艺术消费中,产品——作品却既不能为消费者所独占,也不被子消灭,其“物体形式”并不被毁掉艺术消费中主体史是借助对象实现自我的本质力量在物质消费中,消费者消灭产品有时史是为单纯地满足某种实际的需要/欲望或简单的“拥有感” 正如马克思所说不得:“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只具有有限的意义对于一个饥肠辘的人说不得来并不存在着食物的属人的形式, ,而只在着它作为食品店物的抽象存在,同样地,食物可能工巧匠具有最粗糙的形式,并且不能说,这种饮食与动物的摄食有什么不同 ”在这里,产没有表现出人的本质力量,人之为人的特性,而“只有当物以合乎人的本性的方式跟人发生关系时,我才能在实践上以合乎人的本性的态度对待物。

”这种关系只有在废除了私有财产之后才有可能,在存在私有财产的社会中;这种关系就不可能实现第三,“消费”对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价值也相同对物质生产来说,新的生产的需要,生产的动力/目的都是由消费生产出来的,离开了消费,新的需要就不会产生,生产就会失去动力和目的,因而就会丧失自身对于艺术生产来说, “消费”的价值远没有这样重大真正的艺术生产的新的和产需要/动力和目的都不是外在的,而是来自创作主体生命深处的强烈律动,当然这种生命的律动不能脱离开历史/社会/ 自然,但这些都不是以值接的物质的形式作用于生产(创作)程它们被主体所感受/体验/ 领悟,化为主体内在的一种情感形式存在着/作用着如果在这个意义上讲需要 ——主体内在的需要的话,可以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但马克思在论述这一问题时所讲的需要却是外在直接的社会需要因此,就不应简单地将它挪用到艺术生产——消费中来刀许这里会产生一种疑问:艺术的新生产的需要/动力/目的既。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