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商隐诗歌中“灯烛”等的凄冷意象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513322 上传时间:2017-12-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李商隐诗歌中“灯烛”等的凄冷意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李商隐诗歌中“灯烛”等的凄冷意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李商隐诗歌中“灯烛”等的凄冷意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李商隐诗歌中“灯烛”等的凄冷意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李商隐诗歌中“灯烛”等的凄冷意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李商隐诗歌中“灯烛”等的凄冷意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李商隐诗歌中“灯烛”等的凄冷意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李商隐诗歌中“灯烛”等的凄冷意象内容提要:李商隐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其诗歌以晦涩难懂为后人所铭记,多表现的是诗人的心灵世界,正所谓言为心声。他的诗歌吸收了前人的多种写作手法,诗歌意象丰富。蜡烛意象在李商隐诗中多次出现,它正体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态、特定的情感模式和审美模式。也表现了诗人特定的那种情感。本文就李商隐诗歌中的“灯烛”等凄冷意象进行其情感表达上的分析。关键词:李商隐;凄冷;灯烛;意象李商隐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卓著的晚唐抒情诗人。他才华横溢,是我国诗歌领域上一束色彩斑斓的奇葩。李商隐感情细腻,而多舛的命运让他体验了比一般人深切的多的人生坎坷和生离死别。李商隐还是我国古代诗人中十分注重意象美的

2、杰出诗人,在流传下来的大量诗歌中,李商隐诗歌的意象无不体现出它的一种阴柔的美。有幻梦班的意象: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有凄迷伤感的意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诗歌中的意象多是选择那些纤细柔弱的物象来表达他心灵深处的细微情愫,如灯烛、蝴蝶、细柳、梦、嫦娥、枯荷、落花、夕阳黄昏、寒蝉孤鸿等染上悲剧色彩的诗歌意象。本文将从李商隐诗歌中“灯烛”这一意象入手,简析诗人借灯烛所表达的感情。一、李商隐生平给他的诗歌意象中带来的重要影响文字是心灵的一种表达,李商隐说得上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宦之家。少年丧父,和母亲两人带着父亲的灵柩归故里。

3、弱小孤男,撑持门面,家境困厄,李商隐 16 岁的时候就以文章知名于文士之间,先得到白居易的赏识,再得令狐楚知遇。然而,他科场不利,在仕途上始终郁郁不得志。后来得到王茂元的赏识,李商隐娶了他的女儿王氏。却因此卷入了“牛李党争” ,但他没有因此而后悔与王氏的婚姻,事实上他与王氏的婚后生活十分幸福和谐,王氏虽然是一个大家闺秀,但却是一个贤良淑德的好妻子,一辈子照顾李商隐的生活起居。李商隐对王氏也有着很深刻的感情,所以说他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他的这种品德和风格也为他后来写作大量关于爱情的诗歌也有这很大影响。总的来说,李商隐是一个家境败落,仕途不顺,怀才不遇的悲剧性诗人,早年时虽然得到了各名士的支持,但

4、却没有在本质上改变李商隐的一生,所以正是这坎坷的命运影响着李商隐在诗歌意象的选择上偏向于凄冷悲凉的事物。二、李商隐诗歌中“灯烛”的意象“烛” ,从火。古代照明的火炬。据程树德说文嵇古篇及俞樾、章太炎等人考证。烛约出现在东汉末期。其雏形是以蜂蜡制成的“蜜烛” 。 韩非子中的“举烛者,尚明也。 ”;古诗十九首中的“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文人无言咏物诗的兴起,蜡烛这一意象就进入了文学殿堂。 1而在唐代的伟大诗人李商隐的诗歌中,灯烛的意象也占据了很大的一席地。意象被诗人反复的选取正说明了该意象在诗人心目中的重要性,它所表达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正是这样若隐若现的忽明忽暗

5、的烛光,使我们触摸到了诗人内心中的伤感、凄凉、朦胧或者失落的心境。可以表达爱情,表达思念,表达离别,表达淡定和安稳。李商隐的诗歌中,爱情诗占据了很大的一个部分,他的爱情诗很多是相思的痛苦和不知何时可以相会的无奈。烛是李商隐诗歌中常常存在的一种背景衬托物,那种低回抑郁的情绪,在朦胧的烛光下,真正达到心物合一。梦境般的烛光,是恍惚迷离的,爱和相思也如梦如幻,两者之间有着很微妙的联系。“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中的这两句名句将诗人的思念之情与烛光这一意象完美的结合起来,这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将满腹的寂寞思念寄托在将来,表达人诗人与妻子王氏分开又不知何时可以再相见的无奈之情深刻的

6、表达了出来。 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句诗歌表达了诗人只有死了才不相思,才无相思之泪的人不死情不灭的至死方止相思的情感。东风无力碰上暮春时的百花凋零,春蚕到死才把丝吐尽,蜡烛烧成灰才宣告相思止步泪已干。用蜡烛的燃烧比喻相思的煎熬和痛苦。这诗句看似只是为了表达诗人的相思之苦,但在更深入的品读诗歌之后,会发现诗人想要表达的另外一种情感,那是一种不轻言放弃,不折不饶的坚定信念:“成灰泪始干” ,也就是说在不成灰之前,相思不变。在表达苦苦情思的同时,1 唐玄之,刘兴林中国古代灯、烛原始中国科技史料1982 年第 2 期更是一种誓言。暗喻着自己就像是这根燃烧着的蜡烛,只有等到

7、蜡烛燃尽也就是结束自己的一生,才会停止相思。就是这么一句话,千百年来引无数文人竞折腰。这烛泪所表达的那份对爱的执着和无休无止,那份坚定的信念给世人永恒的感染力,同时具有着深刻的悲剧意蕴。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2这是一首艳情诗,是女主人思念情郎的诗歌,寄存了一种好景不常在之恨。 “金翡翠” 、 “绣芙蓉”是对往昔美好生活的回忆,但笼上了蜡烛幽暗的光之后,美好的回忆成了思念的痛苦之源。反衬了室内无人的空寂寥。李商隐的艳情诗超脱了世俗之味,将生活上的原材料提升为情感上的琼浆玉露,使其臻于完美

8、,李商隐的诗歌也因此显得隐晦难懂,令人费解。红烛在多数人的笔下都是爱情和离别之情的象征,而在李商隐的诗歌中,爱情少了一种麻烦,却多了一种恬淡,悠然自得。他的诗有爱的激烈到死方休的,同时也有淡然的,有着晶莹剔透之美的一小部分。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这是李商隐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一首小诗。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前两句是写与友人欢聚畅饮的热烈场面,后两句是写夜深后,客散,诗人酒醒,当他想到日间盛开的花朵,想到明日也许就落英缤纷、残红遍地了,所以诗人油然而生一种想要留住美好事物之情,最终决定夜半秉烛赏花。这里的红烛其实只是一种照明的工具,但红烛的照耀下的群花

9、更加艳丽动人,仿佛这些将要凋零的红花呈现出了一种奇异的光华。这光其实并不是红烛照耀的结果,也不是本就如此,只是诗人心里的一种感觉和心态。诗歌中表达出来的闲淡之感其实也暗藏了诗人悲歌的内心。为什么他会想要留住这美好的?是因为他在内心中认为花很快就会败落,所以才会想要秉烛而游,李商隐内心的凄凉是随处可见的。2 李商隐, 无题灯烛是光的一种再生,本应该是美好的事物,但却因为灯烛又是易于消逝之物,最终会光亮殆尽只剩一把灰,所以,以灯烛象征记忆,象征逝去的美景非常合适。灯烛的美学意义也在李商隐的意象运用中,在他的追思,幻想中,其价值不言而喻了。三、李商隐诗歌意象的凄凉阴柔美意象是诗歌的艺术灵魂,在李商隐

10、诗歌中的意象不仅有客观世界的事物,也有他虚拟出来的,在他的诗歌意象中,世界上每个角落的东西都能让他信手拈来作为诗歌中的意象,并且他能根据自己的心情赋予意象不同的感情色彩。大量意象的使用让他的作品充满了朦胧晦涩之感、多姿多彩的诗歌意境。正如上文提到过的。李商隐诗歌中的情感大多是凄凉悲催的,所以他所塑造的意象就带有了一种阴柔美。如李商隐十分有名的一首诗歌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人因锦瑟凄凉的声音产生了凄楚哀婉的悲凉情思,惆怅、向往、失望。他运用的意象并不是生边实在的物体,而是运用了典故。

11、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本意在于阐述一种“均物我,外形骸”的道家哲理,而李商隐却借“蝶梦”之形象为自己所用,抒写了自己对于仕宦之途的追求梦想以及此梦想失败落空后的无尽感慨。 “望帝春心托杜鹃” ,用了望帝去国怀乡,魂化杜鹃,悲鸣寄恨的典故,李商隐对此加之引申,表达了一种追求、向往、执着之“春心” 。而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则是化用了南海鲛人的故事, 博物志卷二有说:“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如绩,其眼能泣珠。 ”“蓝田日暖玉生烟”这句话是根据长安志的记载:“蓝田山在长安县东南三十里,其山产玉,又名玉山。 ”搜神记记载:吴王夫差小女紫玉与韩重相爱,欲嫁未成,气结而亡。后韩重前往祭吊,紫玉显

12、形,韩重欲抱,化烟而逝。是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终生潦倒,对过去往事的一种追忆。这诗中的几个意象,将诗歌和诗人内心的幽怨凄凉表达的十分透彻。李商隐诗歌中另外一种十分有特点的就是他的“柳”的意象。在他眼中,所有的柳都是柔弱的象征,是唯美的。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柔弱和柔美的柳产生了共鸣。如“依然五柳在,况值百花残。 ”在李商隐的咏柳的诗歌中,柳也是千变万化的:在颜色上可以是白的、绿的、金黄的。动态上可以是:婀娜、娉婷、垂地、拂面等。还能有感情的无奈、牵恨、愁眉。 3总之,李商隐是晚唐一个运用大量的意象去表达自己情感的诗人,用诗歌来书写自己命途多舛、爱情悲伤、仕途不顺的诗人,他的诗歌多阴郁柔美,用阴柔的笔调

13、呈现在我们面前,将他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留给了后世。他那穿越时间空间的意象的选择是没有人可以比拟的。本文认为他诗歌的风格用几个字来形容应该是阴郁柔美,耐人寻思。参考资料:(1)余菲,李商隐诗歌中“烛”意象探析 ,文教资料, 2009 年 1 月。(2)王光英:浅析李商隐诗歌意象的阴柔之美,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 年第 2 期。(3)唐玄之,刘兴林:中国古代灯、烛原始,中国科技史料 1982 年第2 期。(4)陶文鹏,论李商隐诗歌幻想与幻境,文学遗产。2005 年第 5 期。(5)王明居, 唐代美学 ,安徽大学出版社。(6)文永成,感伤美浅论,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1996 年第 2 期(7)蒋均涛, 审美诗论 ,巴蜀书社。(8)李金宇,烛光灯影话义山,唐山学院学报 2004 年 12 月第 4 期。(9)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 中华书局。(10)邓中龙, 李商隐诗译注岳 麓书社出版发行。(11)许瑶, 诗的情感与形式 北京大学出版杜。3王光英,浅析李商隐诗歌意象的阴柔之美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 年第 2 期(12)贺新辉, 唐诗精品鉴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