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朦胧诗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江西省临川中学王侠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512552 上传时间:2017-12-0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8.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略论朦胧诗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江西省临川中学王侠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略论朦胧诗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江西省临川中学王侠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略论朦胧诗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江西省临川中学王侠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略论朦胧诗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江西省临川中学王侠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略论朦胧诗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江西省临川中学王侠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略论朦胧诗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江西省临川中学王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略论朦胧诗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江西省临川中学王侠(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略论朦胧诗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 江西省临川中学 王侠 谁也不能否认,朦胧诗的崛起曾闪耀着多么灿烂的光华,朦胧诗潮的冲击曾产生了多么巨大的震撼,甚至一直震颤到今天。为什么它的出现使中国诗坛震惊,它的影响一直震颤到今天?国为朦胧诗有着它独特的思想特征。下面,我就朦胧诗这两方面的特征作一番初浅的论述: 一、崭新的思想特征: 朦胧诗的思想特征是全新的,它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着令世人惊讶而以是人们迫切需求的新思想。 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朦胧诗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生活经历,即都经历过惨绝人寰的文化大革命。它使它们失去的金色的童年,失去了温暖与友爱,甚至推动了正常教育和就业的机会

2、。他们目睹了“一系列威胁着残害着人和心灵的历史事件”的不断出现,人性被湮没,人与人之间竖起了一层愈来愈厚实的障壁,于是,这此圾着被愚弄和被遗弃遭遇的一代人,便成长为冷峻、深刻而又特别赋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他们痛恨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他们仇视人性被埋没的无理,他们痛苦地反思着昨日历史的疯狂;他们欣悦地展望着明天世界的美丽。于是,他们的借着不配的芦笛,吹出了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的笛音。他们切盼着人类纯真的爱。 “难道真挚的爱/将随着船板一起腐烂/难道飞翔的灵魂/将终身监禁在自由的门槛 (舒婷双桅船船) 。他们希求人类之爱的 醒,他们希求普通人的灵魂亦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

3、要歌唱你就歌唱吧,但请/轻轻、轻轻、温柔地”、 “要哭泣你就哭泣吧,让泪水 /流呵、流呵、默默地。 ”这是对情感自由的追求,这是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这是对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的祈求,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 。终于,他们找到了,这便是致橡树在这首“写给我所爱的男朋友” 的诗中,通过对坚贞、纯洁、平等的 “爱”的讴歌,充分反映了人们独立价格意识的觉醒和对于作为人的价值、人与人之间友爱和谐平行关系的慎重思考和追求。人与人,绝不能互相利用, “我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你也不能只是像泉源,常年判定为清凉的慰籍;我们不能互借对方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感仪;我们只能平

4、行、互助、互爱,你是橡树,我是木棉 , 你有 你的领空, 我 有 我的天地。 ”总之,我们有能把致橡树仅仅理解为一首纯正的爱情诗,而其实在追求歌颂爱情之外,它还深刻反映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深入思考和追求,追求的是人类之爱,呼唤的是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另一方面,朦胧诗人们更为强烈地表现对这一人际关系和人性回归的追求,他们用冷峻的笔调睛表现了文革十年里许多极端冷漠、残酷、自私、人性被埋没的社会现实。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顾城感觉 ) 。一世教师那样冷漠,更何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也许纯真、真诚只在孩

5、子身上, “鲜红 ”与“淡绿”是和谐的搭配,可这只是 “一片死灰之中”的一线生机,是多么微弱的和呵!这不更反衬了“死灰” (冷漠、沉闷、扭曲)所给予人的恐惧之深么?“十年文革: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扭曲了人性至于何等地步就可想而知了。这从这位诗人的另一首诗作中可以得到更明确的证明, “你/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我”不能特指作者自己,可民包括能够引起感情共鸣的所有的人;“你” 亦不能特指某一个读者,而是指所有的人。 “我” 与“你”即是人与人;读者可以任意假设。 “云”可以看作是大自然, “远” 与“近”指心灵的距离。 “你看我时很远”,是指人与

6、人之间,虽近在咫尺,但由于存在不可拿起的鸿沟和误解,所以关系疏远、淡漠;而人与大自然是息息相通的,关系是很亲密的,于是有“你看云时很近的感觉” 。在这里,诗人借用了物理与心灵 9 距离的矛盾和对立,暗示了他对重建人与人之间美好关系的理想,表现了诗人对不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厌恶和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而实现这个理想和追求的前提是:人必须消除变态和异化,消除隔膜,回归自然,使善良真诚的人性回归。 很显然,朦胧诗人们从没有失去过信心,舒婷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 的一种关切。障碍必须拆除,面具应当解下。我相信,人和人是能够互相理解的

7、,因为通往心灵的道路总可以找到。 ”她坚信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很快就可以建立起来。她坚信人性的回归马上将成为现实。这是多么真挚的追求,又是多么强烈的热望啊!而这正是朦胧诗的最基本的思想特征。 追求社会和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 十年文化大革命,不仅搞乱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也严重地搞乱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被湮没于社会,人的价值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自我被社会所弃置,人与社会的整个关系都被扭曲、变形。朦胧诗人们对此极为反感,他们认为:“个从在社会中应该有一种更高的地位,既然是人创造了社会,就不应该以社会的利益否定个人的利益,既然是人创造了社会的精神文明,就不应该把社会的(时代的)精神作为个人的精神

8、的敌对力量,那种人异化为自我物质和精神的统治力量的历史应该加以自尊审查。 ”“社会的价值也不能离开个人的精神价值,对于许多人的心灵是重要的,对于社会政治就有相当的重要性。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因此,他们大声断喝:“个人与社会分割的历史应该结束!”为此,他们强烈地追求社会对人的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请看舒婷的馈赠: “我的梦想是池塘的梦想/自下而上不仅映照天空/让周围的垂柳和紫云英/把我吸取干净吧/沿着树根我走向叶脉/凋谢了我并不悲伤/我表达了自己/ 我获得了生命/我的快乐是阳光的快乐,短暂却留下了不朽的创作/ 我的悲哀是侯鸟的悲哀/只有春天理解这份热爱/ 忍受一切艰难失败/永远

9、飞向温暖光明的未来/啊,流血的翅膀/写一行饱满的诗/深入所有的心灵/进入所有年代/无的全部感情/都是土地的馈赠 ”。 在这里,诗人把自己的“梦想” 、 “快乐”、 “悲哀” 等情感都维系于社会之上,只要社会对“我”尊重,只要 “我”的价值得到承认 2,那么即使“ 垂柳和紫云英/把我吸取干净”甚至“ 凋谢”了, “我”也“并不悲伤”,因为“ 我表达了自己”,因为 “我”由此便“获得了生命”。诗人深情地表白, “我”的快乐是象阳光一样奉献于社会,在短暂的生命中,给社会留下“不朽的创作”;“我”的悲哀是象侯鸟一样不被社会理解,是象侯鸟一样因气候(社会气候)的变幻而被 呼来喝云的受驱赶。因此,诗人希求

10、“春天”能够理解“我” 的“这份热爱” ,为此,即使追求的翅膀流血了,我也还是要“写一行饱满的诗 ”,去“深入所有的心灵”,以“ 进入所有的年代”。让所有的年代都能记住“ 我”吧!在这里诗人对“我” 的价值,“我” 的社会权利的追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另外,一些表现对社会落后现象强烈不满和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干预的朦胧诗作,则从侧面,或从反面的角度表现了朦胧诗对社会的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的追求。当官僚主义者无视人的尊严,甚至可以说扼杀了人的生命时,朦胧诗人们大声质问:“谁说生命是一片树叶,/凋谢了,树叶依然充满生机,/谁说生命是一朵浪花/消失了,大海照样奔注不息/谁说英雄已被承认/死亡可以被忘

11、记/谁说人类现代化的未来/必须以生命做这样血淋淋的祭礼。 ”(舒婷风暴过去之后 )诗人愤怒的质问鲜明地表明了自己态度:生命应该受到尊重,即使是最最普通的生命,它依然是无比宝贵的。只要他是人,他就应该有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决不能只是“无私” 的 “树叶”“浪花经”,决不能让人的尊严、权利、价值成为社会当权者中某些渎职者所交的血淋淋的“学费”。为追求人的价值,为追求人的社会权利, “我推翻了一道道 定义 /我打碎了一层层枷锁 ”(舒婷风暴过去之后 ) 。 “我站起来了,/站在广阔的地平线上/再没有人,再没有任何手段/能把我重新推下去。 ”(舒婷一代人的呼声 )这可以看作是朦胧诗人对这一追

12、求的总宣言。 追求自我的物化和物化的自我 朦胧诗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反传统的全新的剖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朦胧诗人的反传统性表现得尤为深刻。他们对自然固有的属性和传统的约定俗成的内涵表示了疑义,以致进行了新的 界说。“为什么丹红不能表现悲哀/为什么黛青不能表现欢乐/ 为什么太阳只配朱砂”这一切都该有更丰富的内涵,为什么要给自然贴上“ 专有”的标签?他们宣誓:“我决定:不给丰收以金黄/不给希望以翠绿”!(陈仲义青春诗论 颤音 )他们要改变自然的色泽,改变自然和人的因有的传统关系。自然对于人决不仅仅只是“非人” 之“物”。他们把自我更迫近地推向自然,把自我投入于自然、融于自然。顾城充

13、满感激地说:“我感谢自然,使我感到了自己,感到无数的生命和非生命的历史 ”此时的自然已成了“我” ,自然在“我”即人的投入得到升华。而人在投入自然的过程中感受到人生的顿悟。这便是朦胧诗人们所追求的自我的物化和物化的自我,自然和“我” 叠加成一体,写自然便是写“我” 。请看顾城的 石壁: “两块高大的石壁/在倾斜中步步进逼。/是多么灼热的仇恨, /烧弯了铁黑的躯体。/树根的韧带紧紧绷住,/岩石的肌肉高高耸起。 /可怕的角力就要爆发, /只要露水再落下一滴。/这一滴却在压缩中突然凝结,/时间变成了固体。/于是这古老的仇恨便得以保存,/引起了我今天一点惊异。 ” 两块静止的、冷冰冰的毫无生气的顽石,

14、在文中竟化作骚动不安、热情奔突的血肉之躯,这是人与自然的最佳融合,是自我投入自然后物的大升华。 “自我 ”补物化(返朴) ,而物(石壁)则成了带有鲜明 “自我”色彩的“非物 ”了。所以,我们看到的岂止只是两块石壁,我们看到的是诗人那个年轻的、热烈的、因耽于冥想和若于探寻而骚动不安的灵魂。 其余的舒婷的枫叶 “枫叶” 即心;岛游梦中“岛”即“我” ;顾城的弧线 中“弧线”即“我” 的人生之路等;都是物化的自我和自我物化的鲜明体现。 二、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不敢打破传统的艺术局限性,艺术解放就不可能实现”。朦胧诗作者们勇敢地冲破了传统艺术习惯,努力探索着走自己的路。有一位朦胧诗作者基于此提出了后

15、来被人们看作是朦胧诗创作艺术原则的主张,他说:“陷喻、象征、通感、改变视角和透视关系,打破时空秩序等手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前景,我试图把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引入自己的诗中,造成意象的撞击和迅速转换,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来填补大幅度跳跃留下的空白。 ”实际创作中,朦胧诗人们大都遵循了这一创作主张。下面,我就朦胧诗创作中所体现出的主要艺术特征作一简要的概括分析: 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 朦胧诗+往往没有明确的主题思想,因为朦胧诗人们注重的是诗的观念省略和主题暗示,这样就致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们对艺术与生活、现实与真实的关系,对诗的主题与表现的关系,在作品中往往没有明确的显示。

16、读者对它们的理解,很难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这是朦胧诗的最基本的艺术特征。借用古人的话说,朦胧诗都是“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 、 “不即不离,是相非相”、 “令人仿佛中如灯境观影,了然目中,却捉摸不行”。朦胧诗人采用的正是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 的隐约性。 “诗无达诂”的多义性。试看顾城的远和近 (原诗见上文) ,它的主题是什么呢?有人理解为一首爱情诗:“一个初恋者的朦胧感受,目光轻佻和热渴,有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略带内分骄傲和矜持,反面缩短了心灵的距离。 ”有人认为它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距离感(王幅明中外著名朦胧诗赏析 ) ;有人理解为政治讽刺诗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读者大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多义性的理解。而这正是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