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史先秦至魏晋可印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509691 上传时间:2017-1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5.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批评史先秦至魏晋可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文学批评史先秦至魏晋可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文学批评史先秦至魏晋可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文学批评史先秦至魏晋可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文学批评史先秦至魏晋可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批评史先秦至魏晋可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批评史先秦至魏晋可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先秦两汉文学理论2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1)强调文艺源于情感,并对文艺的情感特征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倡“中和”之美。(2)认为大道由圣人表述于经典,因此圣人经典是文艺的最高典范,一切文艺应以儒家之道为指归。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3名词解释:“三表法” 。(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 ,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3)三表法是指立言辩说,应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即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

2、的实践价值。(4)此说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带有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历史局限。4名词解释:“发愤著书” 。(1)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2)发愤著书的意思是说: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3)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体现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4)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5什么叫“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1)此说是扬雄

3、在法言吾子中提出的。(2) “丽以则”是他的创作原则, “丽”是对赋体形式风格上的要求, “则“是指儒家的法度和准则,实际上是要求作赋以明道。反对专事形式上的铺张而忽略内容上的针对性和其现实意义。(3)明道、征圣、宗经思想是此说的理论基础。6简述先秦两汉文论的历史影响。(1)先秦儒家与道家学说之对立互补,确立了我国古代文论的基本体系与框架,从而对文论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2)先秦思想家的重要文学见解在后世发展为文论的基本观点,如文质观、文德观与文学自然观等。(3)先秦两汉文论在方法论多有建树,孟子的“以意逆志” 、 “知人论世”说与汉代对诗经 、 楚辞的比较批评,在批评方法上为后人导夫

4、先路。7名词解释:“以意逆志说” 。(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2) “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 “志”是指深层情志。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 ,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3)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4)此说也往往被误解,导致主观武断的批评。8名词解释:“知人论世说” 。(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2)孟子的愿意是从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的角度来立论的。(3)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

5、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4)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10名词解释:“思无邪” 。(1) “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 ,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2)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用以评价诗经的特色,并赋予它政治与伦理的含义。无邪即雅正的意思。但孔子的“无邪”包容了诗经广泛的内容。后世反而在理解时经常局限了孔子的本意。(3)孔子是从文艺的社会功能出发,论诗和乐时把“思无邪”作为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的。11孔子是如何论述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的?(1)首先从人的立身

6、处世来讨论诗歌和礼乐。认为诗乐具有教育作用,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同时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其社会功能。(2)其次论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兴观群怨”之说。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12名词解释:“兴观群怨” 。(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而说的。(2)这种说法是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3) “兴”从作者而言,是指受外物触动而引发内在之情和创作之念;就读者而言,是指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 “观”从作者来说,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真实;从读者来说,是要通过作

7、品来认识社会的真实风貌。 “群”指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作用。 “怨”既指怨刺上政,也包含一般的哀怨和讽谕和男女之间的情怨。(4)孔子此说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对后世批评家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13孔子是如何论述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1)孔子以“善”和“质”表示文艺的内容,以“美”和“文”表示文艺的形式。 “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是孔子认为的形式和内容的理想关系。它与“中和”之美的关系非常密切。(2) “尽善尽美”是在评论音乐时提出的, “文质彬彬”是在论述人的伦理品德和品质时提出的。但二说都被引申为文学与形式关系的论述。(3)孔子不仅要求文学的内容

8、真实可信,而且要求形式美赡巧妙,总体上是文质并重。14孔子是如何论述人的审美感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1)孔子关于人的审美感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论述主要见于论语雍也 ,其语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孔子把水的动态与山的静态的自然本性与智者、仁者的胸怀和性格特点有机结合起来,论述了人的精神品质与自然美的关系。(3)孔子突出了智者、仁者对自然山水的不同的爱好,开创了论自然美与人的审美关系的先河,为后世的相关理论奠定了基础。15名词解释:“心斋” 、 “坐忘” 。(1)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是“道” 。所谓“道”是指一种超越时空而存在的绝对理念,它主宰和支配着主

9、体的精神意志,含有强烈的人格化的力量和因素。 “道”的地位至尊,但又具有不可知性和不确证性。(2) “心斋” 、 “坐忘”是文艺创作主体实现和完成“道”的两种方式。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由耳心气虚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 。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身心的欲求就是“坐忘” 。(3) “心斋” 、 “坐忘”名虽为二,实则为一,其根本所在就是要求文艺创作主体通过直观经验去领悟、体验、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超越现实,获得“道”的精神自由境界。即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4)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来说,此说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16名词解释:“自然” 、 “素朴

10、” 。(1) “自然” 、 “素朴”是庄子提出的关于文艺创作客体的两种互有关联的审美风格。(2)庄子哲学的“道”即为自然,自然是不可改变的,保持自然的本性,就能取得美的效果。 “素朴”与“自然”的概念相一致,主要是指一种明白纯净、取法自然的风格。(3)庄子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这一风格观念:A天地有大美而不言;B顺物自然;C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D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4)庄子认为,文艺创作应该顺应、恪守自然本性,寻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文艺创作的手段是为了取得素朴的效果,素朴美超过任何一种美的类型。庄子实际上把“自然” 、 “素朴”视为文艺创作客体所具备的最高审美风格。17什么叫“得意

11、” “忘言”?(1)庄子的“道”具有非语言能认知的模糊性,但“道”作为精神实体又必须被认识和掌握。所以庄子主张以“无言”来体悟“道” 。具体到文艺创作中,便直接表现为“言”与“意”的关系问题。(2)庄子认为,言与意之间有差异,各有其认识事物的内容和层次,可以言论者为“粗” ,可以意致者为“精” ,而道“不期精粗” ,是言论和意致均难以认识的,所以要从“言”外、 “意”外去体悟“道”的形象性。 “言”既然不能尽“意”中之“道” ,则“言”其实也就难以尽“意” 。(3)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庄子认为:“言”是“意”的基础, “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是超越

12、于“言” 。(4)由言意问题可以引申到文艺创作的形神问题, “得意”与“忘言”是艺术形象审美特性的两个质的规定,它要求艺术形象必须是具象与抽象、确证性与模糊性的统一。(5)庄子提倡“得意” 、 “忘言”的审美创造,以期达到“荒唐之言”与无形之道妙契无痕、自然弥合的艺术境界。18名词解释:毛诗序(1) 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诗毛氏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一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总论诗歌理论,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故亦称诗大序 。(2)它是综合了汉代学者关于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儒家文论的若干理论原则,如诗歌

13、的本质、诗歌的社会作用和诗歌的体裁以及表现手法等。(3) 毛诗序对汉代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9 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本质(即“情”与“志”的关系)的?(1) 毛诗序继承了尚书 、 荀子 、 庄子等关于“诗言志”的有关观点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观点,并有所发挥。(2) 毛诗序第一次把“情”与“志”联系起来,体现了作者对文学艺术情感特性的重视,为后人对于诗歌的本质特点的认识奠定了重要基础。(3) 毛诗序对“情”的肯定是有限度的,它要求以封建的“礼义”道德规范来约束“情” ,也就是说, “情”要受到“志”的规范。 “情”与“志”相比,情始终是第二位的。 毛诗

14、序的这一观点明显带有封建时代统治思想的印记。20 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的?(1) 毛诗序继承了孔子“兴观群怨”的观点,进一步在理论上明确了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形式:“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 。(2)在这两种形式中, 毛诗序偏重“上以风化下”的教化作用,并把文艺的教化作用看作是文艺的根本目的。(3) 毛诗序同时也认为:下层百姓在穷苦无告时,也可以诗歌“刺上” 。但“刺上”是有条件的,要求“主文而谲谏” ,即用隐约的言辞劝谏而不直言其过失,注意方式方法,以维护统治者的尊严。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封建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对后代现实主义创作和理论都形成的一定的影响。(4) 毛诗序

15、同时认为,诗歌是社会政治的反映,所以从一个时代的诗歌,也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政治得失。21 毛诗序是如何总结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的?(1) 毛诗序总结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为“六义” ,即风、赋、比、兴、雅、颂。 “六义”说是继承周礼春官的“六诗”之说。(2)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风雅颂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此说对后世影响深远。(3) 毛诗序主要论述的对象是诗歌的体裁,它认为, “风”是通过个人言志抒情反映一国地区的政教和风俗。 “雅”说的是王政兴废所由,反映国家的治乱兴衰,其中“大雅”说的是朝政大事, “小雅”说的是个人生活中的事。 “颂”是歌颂先王功德和祈祷神明的祭歌。这一概

16、括大体符合诗经的基本内容。(4) 毛诗序虽提到赋比兴,但未作阐释。此后刘勰和钟嵘都作了阐释,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比兴说”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3简述魏晋南北朝“缘情说”的主要内容。(1)缘情说与五言诗的发达有关,也是对传统言志说的重要补充。(2)缘情说最早由陆机在文赋中提出,此后刘勰和钟嵘都有发挥。(3)缘情说确立了创作主体的情感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开启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注重情感的传统。它主要有三大特征:其一,强调外物对主体情感的感召或摇动,同时又强调主体情感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其二,强调“摇荡性情”的“物” ,兼有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两方面;其三,强调悲哀之情在创作发生中的重要意义,继承了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理论传统,并进一步形成作品的美学价值。4简述魏晋南北朝“心物交融说”的主要内容。(1)心物分别代表创作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