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在浓厚的书香氛围中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507430 上传时间:2017-12-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浸润在浓厚的书香氛围中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浸润在浓厚的书香氛围中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浸润在浓厚的书香氛围中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浸润在浓厚的书香氛围中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浸润在浓厚的书香氛围中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浸润在浓厚的书香氛围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浸润在浓厚的书香氛围中(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浸润在浓厚的书香氛围中-营建班级书香氛围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春暖花开的好日子里,新学期又开学了,孩子们高高兴兴的来到学校.校园里也不时飘逸着传统文化的气息。我一直努力打造着书香教室的氛围.毫无疑问,建设社会学习之邦是大势所趋。中央主席江泽民也说过:“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的确,孩子们通过诵读经典诗文可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学会如何修德和做人,形成良好的社会新风尚,这也是让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得以延续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一种语文知识的积累.人文精神也是我们现在素质教育所追求的一种教学模式。不错的,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加要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培养高素质的世纪新人而我们在建设学习之邦

2、时应从小学抓起,因为小学生负担小,思想纯朴,记忆力好,容易熟读诗书。只有抓好这个关键,才能让中华经典走进学校,走进家庭,走进社区。诵读品味语言,让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避俗求新。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古今中外的文笔精华,其语言的新颖脱俗无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在阅读中我们都会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而在诵读经典诗文时需要一唱三叹的反复从而在修辞想象中追求语言的形象美,让孩子在形象美中感受诗人的情感。从而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在参加了诵读经典诗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课题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和一名班主任的我注重营造书香教室的氛围让孩子能够时刻感受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

3、林斯基非常重视环境影响,他认为学生所接触到的一切,“对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的确,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让人在一种自我、自主激励中,不断地发现并努力获取自己所需求的知识与技能。而班级是学生每天所在时间最长的一个场所,班级里任何一处的布置都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应该十分重视班级环境的布置,尽可能的使班级散发一种浓郁的书香气息,使得孩子能有所熏陶。那我们在平时中该如何营造呢?引起了我们的深思,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一)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建设乐读、善读的集体1、布置班级文化长廊建设富有浓郁书香气息的班级文化。充分利用教室的空间和角落,用诗文、诗画的名言佳句装点教室等。营造书

4、香氛围。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班级黑板报、国旗下讲话等有效途径,或推荐名著,或诵读古诗,或介绍读书心得,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感染。我们的班级墙壁被充分利用,在教室四周雪白的墙壁上用毛笔书写或电脑打印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如水滴石穿、博学善思;孔子的名言等等。让教室里充满了浓浓的书香气息同时也是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置身于浓浓的阅读氛围之中。这些名人名言成了不会说话的老师,它们有的揭示阅读的意义,有的阐述读书的方法在这样的教室里学习让孩子不仅仅明白了学习的意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孩子的人文素养。2、开辟班级图书角趁着学校提倡捐书的活动,我把原来虚有的图书角变为名副其实的图书角。于是,我让同学把

5、家里的课外书带来,放进图书角,还推选了两名图书管理员。每天课间,犹如一块大磁铁,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同学们拿起自己喜爱的课外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时而高声朗诵,时而低声沉思,看到高兴处还招朋唤友一起看。这时孩子们的求知欲被充分的激发出来,利用有效的时间让孩子跟一位同学介绍、推荐一本好书并说明自己的理由。这时学生不仅停留在看的过程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二)营造快乐读书时光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进而要读准诗文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特别是教古诗,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

6、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其次是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每天给孩子集体阅读和个人阅读的时间,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在假期要求孩子看有意义的书。在平时的校园生活中我们建立了班级阅读小组,每周四的午读我和孩子们同背古诗和弟子归,让孩子每周都形成一种自觉的模式去背诵这些经典的诗文,对于孩子在情感上有一定的熏陶和感悟。同时每天又根据具体情况尽量布置个人阅读时间。集体阅读时我为孩子准备了统一的阅读材料,有目的地训练孩子的阅读能力,教会他们阅读方法。个人阅读时让孩子

7、自己自主阅读,小组内乃至班级内相互推荐好的书籍,摘抄读书笔记,评选读书小诗人等等,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实孩子们的课前准备也是我们要重视的,在这个时段我让孩子利用开火车的形式逐一发音背诵诗文,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尊重和自信。在一定条件下有必要开展“亲子读书活动”。动员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引导、督促孩子读书。最后在课堂中重视“读读背背”等教材资源的的使用,并适当加以拓展,使学生增加语言储备,丰富语言“仓库”,鼓励学生搜集相关信息。在阅读的同时注重积累,学生每人一本采蜜集:孩子们悄悄摘录的“经典偶拾”,渐渐地丰满起来了(名人名言、古诗名句、歇后语、佳句美文)内容丰富。他们认认

8、真真地背诵着、摘录着。然后再利用这一优势开设班级的“阅读露一手”。让学生真真正正感受的学习的兴趣。(三)“授之于渔”,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外进行的阅读行为。可以说是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时候。读什么书?怎样读?完全取决于学生。营造书香班级,使学生高效率的阅读,就要教会他们各种阅读的方法。为了让经典的价值在教育中体现出来,我们就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读经典。或讲作品的影响,或介绍故事梗概,或讲述作者的奇闻轶事,总之万变的目的只有一个:激发学生的阅读欲,让学生有我要读的迫切感。同时也要进行背字词、背诗文比赛。电脑

9、里存盘的资料多,可调用的东西就多。同理,你多背些古今中外名家的东西,不用思索,语文就顺口而出了。不要死记硬背,要边背边用,活背活用,急背急用,立竿见影。我们在指导学生读和诵的时候,也可以拓展到其它的诗文。例如:我在教学好学的爸爸时,我就想到了长歌行里面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时正好是一个很好的正面教材,让孩子不仅仅体会到爸爸好学的精神,而且也可以引导孩子们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又如在教学看菊花这一篇课文时,文中描写菊花的勇敢,在寒冷中依然傲立在寒风中,这时候我就想到让学生自己也去找找有关描写菊花的诗文,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得到了积累而人文素养也在菊花这种不畏寒冷的精神下得到了熏陶。学生学习

10、起来也就相对的要有意义了。我们的教学任务完成起来也有一定的质量。我们都知道古诗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那么对于古诗要描诵的对象也就不局限于一篇。所以我们在教学古诗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参读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丰富教学内容,拓展语文学习时空。古诗文鉴赏虽然重在本身,但不囿于一篇,推及其他,联类比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温故而知新,可扩大阅读和拓宽视野,可映衬对比,加深认识,对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让学生在一种形式下有意识的对于以后我们在学习同类的经典诗文时,就会自然而然的想起进而加深印象从而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才能建设一个书香班级。进而达到诵读经典诗文,培养学生的语

11、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四)开展读书竞赛活动,活跃班级读书气氛我们光要求孩子背不是仅仅的完成任务,而是让孩子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得以运用以及明白道理。背,看起来是一个比较机械化的概念,那么学生在背诵一些和我们这个时代比较久远的诗文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对诗文而匹配的相对应的故事来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同时我们也利用班队会的时间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去参与到我们的读书竞赛中去,不是单纯的背诵。而是从背诵的古诗中去寻找对你启发最深的诗文来背诵,这样学生背诵能力参差的问题也得到有效的解决。而我们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就有必要让孩子们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一种展示,让他们明白自己与别的同学还存在差距,进而激励孩

12、子去热爱、去竞争。这时我们就开展一些比赛项目让孩子在竞争中获取进步。而对于孩子来说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在布置学生背诵课文或经典诗文的时候通过使用“今天,你背书了吗?”成为孩子们最亲切的问候,书香班级的最显著标志就是学生富有书卷气-富有文化底蕴,人文精神。我们的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也是将来建设祖国大军的一员,而教育是先行者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育上下工夫,从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把诵读经典诗文的教育工作做好做牢,再把它运用到教育中去同时也是体现教育意义的所在。学生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书香氛围熏陶,我想我们的下一代将会为我们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而我们的祖国也将不断需要新鲜的血液加入,让千古美文入学堂,让好书陪伴学生,让经典滋润我们学生童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