蚀灭的刀与剑不灭的梦与魂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506806 上传时间:2017-1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蚀灭的刀与剑不灭的梦与魂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蚀灭的刀与剑不灭的梦与魂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蚀灭的刀与剑不灭的梦与魂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蚀灭的刀与剑不灭的梦与魂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蚀灭的刀与剑不灭的梦与魂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蚀灭的刀与剑不灭的梦与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蚀灭的刀与剑不灭的梦与魂(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蚀灭的刀与剑,不灭的梦与魂-追寻稼轩居士生命中的微光前言:在我们激荡绵延的民族精神中,有一种名为辛弃疾的武功,有一种名为辛弃疾的执着,有一种名为辛弃疾的悲怆,有一种名为辛弃疾的追寻百度。他是他那个时代最后的战士,魂牵梦绕着破碎的河山,以痛苦的激情近乎机械地呐喊挣扎。作为历史的后人,我们谨愿能够虔诚地追寻他一生的足迹、发现这位悲情英雄烂漫的诗词、追溯铸就这位词坛飞将的内外力量,在时代漆黑的周遭中追求一缕我们应当跪礼朝拜的微光。关键词: 辛弃疾 豪放 沉郁 爱国 现实 时遇 坚毅 一、辛弃疾的人生足迹-最后的战士(一)少怀壮志公元 1161 年,金朝皇帝完颜亮率军南侵。在金王朝统治下的今日山东一

2、带,汉族士人辛弃疾集结了一支两千人的义军趁此时机起义,反抗金人的统治。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 昔 鸣髇 血 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 水调歌头 舟次扬州和人韵 这首词是后来中年辛弃疾追忆往昔的兵强马壮与战斗豪情时所作,是辛弃疾早年抗金生涯最好的写照。“落日塞尘起”先营造了浑成而凝重的战争气氛,战马奔驰扬起的尘烟笼罩了充溢着鲜血气息的战场,连太阳的光明也无法透过尘烟照耀被战争摧残的大地;而“胡骑猎清秋”则以清秋的萧索之景烘托金军的狼虎骇人之势,似乎天气也因金人的不速到来而变得清冷峻峭。而接下来则紧接两句对汉民族军队的正面描写,“十万”

3、从数量上展现了汉军的强健与必胜的士气;“列舰”则从阵容的整齐中彰显了汉军严明、不怒自威的气势,表现汉军临危不惧的军事素养;“耸高楼”亦极言汉军军备的强盛。前后以“汉家”与“胡骑”对举,巧妙却又自然地造两军对峙,一触即发的局势。写对方行动以“起”、“猎”等字,是属于动态的;写宋方部署以“列”、“耸”等字,偏于静态的。相形之下,益见前者嚣张,后者镇定。前四句对比有力,烘托出两军对垒的紧张气氛,同时也使人感觉正义战争前途光明。后三句更以辛辣的笔触化用典故讽刺金朝皇帝完颜亮南侵的失败。完颜亮轻率南侵,自负轻狂,正如前秦皇帝苻坚轻言投鞭断河;完颜亮弑君篡位坐上帝位,如同冒顿单于弑父夺权一般鄙劣;完颜亮最

4、终在采石矶兵败,死于内乱,不禁又令人想起北魏太武帝南侵中原受挫,最终为宦官所杀。连续化用三个不同时代的典故来叙述当下的故事,更觉有化用自然之妙。“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此句辛弃疾以战国名相苏秦自喻。苏秦字“季子”,曾穿着黑貂裘入秦关。此处写苏秦年少时以一己之力改变天下的豪情壮志,其实亦是为了写自己年轻时一心想光复中原的英年意气。由此可见,辛弃疾军旅出身,以刀剑起家,早已立下以天下为己任的锐意进取之心。即便到了中年,他也无时无刻不怀念着早年的军旅生涯。他是一个渴望战斗不息的士兵,少年的他怀着报国的雄心以刀剑杀敌,只是他不会料到,中年的他只能以刀与剑刻下欲哭无泪的诗词。(二)英雄无用在平定义军

5、的内乱后,辛弃疾带领义军归宋。在他看来,这将是他大展宏图的时机,他渴望与南宋当局合作,进兵中原,夺回宋王朝的江山。然而,当他来到江南后,他马上失去了他拥有的刀与剑。偏安一隅的南宋当局不允许这样一个非凡的将领存在,于是他只被任命为无足轻重的地方官,年轻时北伐中原的雄心竟成为了无尽期的守望。楚天千里清秋 , 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满怀悲怆的词人在一个萧索的秋日登上了地处险峻之地的赏心亭。他看见了清冷秋风笼罩下的千里江南大地,这是一片被懦弱与偏安笼罩的江南,更是无数令

6、壮士寒心的江南。奔腾不息的长江水随着天空中被秋风吹动的浮云一同注入到远方秋的无尽之处。远望北地如玉簪如螺髻的绵延群山,它们只是白白地给词人惹来愁苦与愤恨罢了,此时已是落日时分,鸿雁声断,似乎是体谅到了这人间的悲情,于是像是一同以悲怆的叫声来应和词人无可奈何却咬牙切齿的家国之愁。词人眼中的自己,永远是个游子,他深信自己的宿命之地在遥远的中原,而不在这看似美好的江南,他不会也不可能把自己当成是理应生活在江南的人,他朝思暮想的是北方依旧被金人染指的华夏。他拔出自己曾刃敌无数的刀剑,但如今却永远封存在了南宋当局的苟且中。于是,辛弃疾痛心疾首、近乎不受控制的把栏杆无数次拍遍,在那一声声悲怆、愤恨的长叹中

7、,他叹息着一个被埋没了理想的英雄少年,更叹息着一个被埋没了强健的精神的帝国。但,不会有人明白他的长叹,如同懦夫的词典中没有英雄一词。辛弃疾以痛苦的激情、以刀与剑刻下了这样的一首首欲哭无泪的词。可见,辛弃疾大半生都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境遇中度过,穷尽一生也没有实现他最初的梦想。但死气沉沉的事实并没有消磨他内心对光复中原的向往,对实现理想的渴望反而更因现实的残酷而变本加厉,尽管刀剑因岁月而被侵蚀,但他报国的梦想与坚毅的灵魂始终那样清晰。二、辛弃疾词的特点-登峰造极的词坛飞将辛弃疾是一位著词颇丰的词人,事实上尽管他大半生的政治军事生涯黯淡无光,然而他在词坛却享有崇高的地位,即使与公认的旷世奇才苏轼相较

8、也是互有千秋。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梁衡 把栏杆拍遍 (1)风骨遒劲、沉郁绵邈的豪放派 通常,辛弃疾被认为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众所周知,宋初词基本上承袭了晚唐五代“绮丽香泽”“绸缪婉转”的风气,晏、欧、柳诸人承前人已形成的婉约风格的定势,恪守“诗庄词媚”的审美观念,更将婉约视为词的正宗风格,并形成大的潮流,影响着词坛。苏轼以自己的作品力矫当时的香软词风,在婉约风格之外有意识的大量创作豪放词,开创豪放一派风格。 而后来在词坛中崭露头角的辛弃疾,一方面是对苏轼豪放风格

9、的继承,写出许多视野开阔、遒劲壮美的大作,直抒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奋声疾呼;另一方面,辛弃疾的词又有一种连婉约派也无法比拟的抑扬顿挫,有时,他的满腔悲怆又会化为沉郁绵邈的啼血哀鸣,绵绵不绝地缠绕在内心的混沌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堪称辛弃疾豪放词的代表,此词有视野开阔却自然贴切的用典,“孙仲谋处,舞榭歌台”“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10、封狼居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再有通俗写实、不假雕琢的白描,极力渲染了悲壮怆然的英雄落寞之境;字里行间却又透着杀敌报国的武将情怀,折射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的光芒。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 而这首看似描写闺怨的摸鱼儿,折射出豪放派辛弃疾的另一面,这里他没有悲壮的疾呼,只有萦绕读来人心头的哀怨与苦闷。此词上片

11、描写抒情主人公对春光的无限留恋和珍惜之情;下片以比喻手法反映全词情调婉转凄恻,柔中寓刚。词中表层写的是美女伤春、蛾眉遭妒,实际上是作者借此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全词托物起兴,借古伤今,融身世之悲和家国之痛于一炉,沉郁顿挫,寄托遥深。可见,辛弃疾不仅是一位风骨遒劲的豪放派词人,在这个为人们所广为熟知的身份的另一面,他亦有豪放派所不具有的抑扬顿挫,更有婉约派也未可比拟的沉郁绵邈。正因为他已经对南宋政局的险恶司空见惯,理想已经幻灭久远,因此他也无须更多的疾呼,他只是欲哭无泪的笑着,坦荡着,又一次以蚀灭的刀剑刻下沉郁的史诗。(2)强烈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辛弃疾精通各种题材的

12、词,但这些词无一例外地都有爱国主义的基本主旨。光复中原,建功报国,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是贯穿辛弃疾所有词作的基本主线。辛弃疾总是以炽烈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雄视人生,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词常常显示出武将的英雄气慨。像水调歌头“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贺新郎“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辛弃疾为抗金复国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和壮志未酬的现实,带来的内心激愤和痛楚,如水龙吟“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

13、事”,浪淘沙“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使人感受到他心中“补天裂”的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磨灭的痛苦。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此词抒发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故此一习用已久隐写儿女柔情之小令,竟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而一并托诸眼前景写出。显有寄托,又难以一一指实。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认,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一体现。全词一片神行又潜气内转,兼有神理高绝与沉郁顿挫之美,在词史上完全可与李太白同调词相媲美。由此可见,光复中原、建功报国一直被辛弃疾奉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他的思维未曾离开过这一基本主线,这一鲜明的爱国主义主旨成为了辛弃疾词作最显著也最为后人所敬仰的特质。三、辛弃疾风格的原因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