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几种重要的记事本末体史书及其在该体裁中的地位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505821 上传时间:2017-12-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几种重要的记事本末体史书及其在该体裁中的地位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几种重要的记事本末体史书及其在该体裁中的地位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几种重要的记事本末体史书及其在该体裁中的地位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析几种重要的记事本末体史书及其在该体裁中的地位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析几种重要的记事本末体史书及其在该体裁中的地位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几种重要的记事本末体史书及其在该体裁中的地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几种重要的记事本末体史书及其在该体裁中的地位(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几种重要的正史记事本末体史书及其在该体裁中的地位 成 绩: 教师签名: 课程性质:专业方向课宋代文献研究任课教师:孔 学学 号:104753100889姓 名:李占胜专 业:历史文献学浅析几种重要的正史记事本末体史书及其在该体裁中的地位 摘 要:纪事本末体是除纪传体和编年体之外史书编纂的另外一种重要体裁,且正史纪事本末体史书不在少数,但各书特点和价值又不尽相同,所以在此尝试理清几种重要的正史纪事本末体史书的价值和在该体裁中的地位。关键词:正史 纪事本末体 价值 评价四库全书总目云:“古之史策,编年而已,周以前无异轨也,司马迁作史记 ,遂有纪传一体,唐以前无异轨也。至宋袁枢,以通鉴旧文,每事

2、为篇,各排比其次第,而详叙其始终,命曰纪事本末,史遂又有一体。 ”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还正式承认纪事本末体为史书编纂的重要体裁之一,说它“经纬明晰,节目详具,前后始末,一览了然” ,而清代学者章学诚则盛赞它“文省于纪事,事豁于编年,斯真(尚书)之遗也” 。但纪传和编年两种体裁,都存在不可避免的缺点,纪传体以人为主, “或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 。编年体以年为经, “或一事而隔阅数卷,首尾难稽” 。而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在二种体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纪传与编年贯为一家,创造了纪事本末体的历史编纂法,确实是前所未见也,后世效仿的纪事本末体史书层出不穷,从而使这一体裁在史学领域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3、,袁枢确实功不可没。一 、袁枢与通鉴纪事本末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部优秀的编年史著作,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记载了战国末到五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复杂历史,确实是一部鸿篇巨著。据司马光自己说:“通鉴成后,只有王胜之阅过一遍,其余未及卷数,便已欠申。 ”另据当时的学者杨万里说:“予每读通鉴之书,见事之肇于斯,则惜其事不竟于斯,盖事以隔年,年以事折,遭其初莫译其终,揽其终莫志其初,如山之峨,如海之茫,盖编年系日,其体然也。 ”2对于阅读过通鉴的人,确有此感觉,要了解一件事的始末,要翻阅多卷,稍有不慎,便会有所遗漏,甚至理解产生偏差。袁枢(1130-1205) ,字机仲,建州建安人(今福建建

4、瓯县人) ,宋史卷 3891 四库全书总目1 卷 49,第 437 页。2 杨万里通鉴纪事本末叙有传。袁枢继承和融汇了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的旨意,把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的史迹“区别门目,以类排纂,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 。 3但袁书之占了通鉴的二分之一,却包含了通鉴的全部重要事件。因时南宋积贫积弱,所以袁枢很重视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教训,史载他“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至于祸乱” , 4等等。并且书成后,很快就得到宋孝宗赞赏, “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曰:治道尽在是矣 ”。可见其标题醒目,分类合理,叙事简洁的特点适应了政务繁忙的皇帝和

5、诸帅的需要。但袁枢选材又多关注政治,对通鉴所载的经济文化方面的史事,如制度、漕运、田赋、府兵、天文地理、礼乐历法皆弃而不取;并且经学、文学、意识形态等社会状况也一概不予收录。正如梁启超先生所概括:“枢所述仅局于政治,其于社会他部分之事项多付阙如。其分目又仍涉琐碎,未及贯通之能事。 ”5并且钱穆先生在中国史学名著中认为袁枢列目取事不当,记动乱多于治平,许多重要之事并略去,如秦皇汉武之武功,事情轻重未能较好处理,所纪事非事,不识历史之大体,与杜佑的通典相比,重要性要降低许多,但开创一新体例,功不可没。 6二、陈邦瞻与宋史纪事本末 、 元史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明陈邦瞻撰。二十八卷,分立一百零九目。取

6、材以明代官修的续通鉴纲目和薛应旂的宋元通鉴为主。在二十四史中,宋史篇幅最大,内容庞杂。其书选材立目,编排史实,都很精当。对于宋朝一代的重大事件、典章制度,工程设施和民族外患,都有专题记载,元史纪事本末也是陈邦瞻所撰,二十七卷,每卷一题。取材与宋史纪事本末同。二十四史中的元史编的是比较仓促杂乱的,但本书则叙述清楚,条理分明。对于元代的政治措施,经济制度,科举学校,天文水利,宗教影响都分门别类的做了简明扼要的阐述。以上这两部纪事本末 ,历来被认为是继通鉴纪事本末后编写的最为成功的著作。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宋史纪事本末说:“于记载冗杂之内,实有劈荆得路之功,读通鉴者,不可无袁枢之书,读宋史者,亦不可

7、无此一编也。 ”评元史纪事本末说:“记载颇为明晰,其他治乱之迹,亦尚能搓举大概,揽其指要,固未尝不可以资考镜也。 ”3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 卷 49,商务印书馆 1931 年版,第 437 页。4 宋史袁枢传 ,中华书局 2012 年版。5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年版第 31 页。6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年版,229-240 页。三、谷应泰与明史纪事本末在有关明代的史料中, 明史纪事本末是一部得到史家高度评价的经典之作。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赞它“排比纂次,详略得中,首尾秩然,于一代事实极为淹贯。 ”且明史纪事本末成书于清顺治十五年

8、(1658) ,在乾隆四年(1739)官修史书明史之前七十三年,于史料记载及观点与明史又多有出入,所以史料价值颇高,因此被近代史家认为是一部“可以与明史互为补充” , 7“是最有用和最可靠的有关明史的早期著作之一” 。 8明史纪事本末的优点在于能在明代近三百年的史事中,提纲挈领,选载八十八个专题,政治军事及典章制度的基本内容,涉及漕运、河工、矿监、税使等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的重要专题。且谢国帧先生认为:该书“记有明一代大事,原委起讫,极有条贯,而每篇后之论赞洞见当时症结,颇具见地。 ”但台湾学者徐泓在其文(史学史研究 2004 年第 1 期 总 113 期)中认为 明史纪事本末盛名难副,因发现此

9、书内史事内容与论赞对史实的评价,前后多有呼应不佳之处,且编纂本末与编写史论的作者显然是两组人马。四、李有棠与辽史纪事本末 、 金史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史学丰富和补充正史的不足,除明史纪事本末外,大多是依据正史编纂而成,但它还同时兼采其它史籍、文集、如清李有棠撰辽史纪事本末和金史纪事本末 ,便以正史为主,同时兼采其它史籍,文集,使它与宋、辽、金史互相补充,互相印证。辽、金这两部纪事本末正文都是本于二十四史中的辽史和金史 ,对两部正史纪传中所记载的史事,按专题分别编纂,做到“叙事详赅,笔法谨严,繁简得法”见二书凡例 。另在正文之外,还有“考异” ,对史事的异同,记载的详略,人名的异同和地理沿革等都做

10、了大量的考证,几乎占全书一半以上,虽说也有错误,但总的来说,很有参考价值,应该值得肯定。纪事本末体做为一种新体裁,历代都有效仿的著作,明冯琦以续袁书而作宋史纪事本末未成而卒,陈邦瞻得遗稿并补充而成,并作元史纪事本末 。清谷应泰作明史纪事本末 、高士奇作左传纪事本末等等,后被集成历朝纪事本末九种,但这些书的技巧严密都在袁书之下,如梁启超说:“袁出书后,明清两代踵作颇多,然谨严精粹亦未能有及枢者,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提到:“其后陈邦瞻,谷应泰等递有沿仿,而包括条贯不冗不漏,则皆7金毓黻中国史学史 ,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第 232-233 页。8王树民史部要籍解题 ,中华书局 1984

11、 年版第 194-197 页。出是书下焉。 ”甚至近代的许多通俗史学著作也沿袭了这一体裁,梁启超也这样说:“夫欲求史迹之原因结果,以为鉴往知来之用,非以事为主不可。故纪事本末体与吾侪之理论的新史学,最为相近,抑亦旧史学进化之极轨也。 ”(中国历史研究法 ) 。我个人认为上述梁启超和四库总目提要的说法不无道理,袁枢确实开创纪事本末体之先河,此后纪事本末体史学层出不穷,终成为与纪事和编年并驾齐驱的重要体裁之一,但纪事本末体也是在不断发展的,袁枢有开创之功,至陈邦瞻则渐成体式,到谷应泰之明史纪事本末则已相当成熟,这由纪事本末初期仅改编原书且取材范围有限,到参考资料日渐丰富且关注的层面愈广,且到后来兼有考异之说,可见纪事本末体确实是一个在不断发展,成熟的题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