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意象思维及其流失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447670 上传时间:2017-12-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民族意象思维及其流失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汉民族意象思维及其流失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汉民族意象思维及其流失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汉民族意象思维及其流失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汉民族意象思维及其流失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民族意象思维及其流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民族意象思维及其流失(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汉民族意象思维及其流失摘要: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汉民族属于意向性思维,汉民族的意向性思维表现在汉字、汉语及其他许多领域。本文主要分析汉民族各方面的意象思维,并探究其流失现象。关键词:汉民族意象思维流失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而语言文字是按照民族的思维方式创造的,适应并加强民族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文字。因此,思维方式对语言文字的研究十分重要。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很大,西方属于分析性思维,重理性、重逻辑,强调天人相分。而中国属于意象性思维,重感性,重理据,强调天人合一。反映在语言文字中,就表现为西方民族创造了表音文字,而中国创造了表意文字。中国

2、的“言意之辩”早在先秦就存在, 周易系辞上传写道:“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对于这种“言不尽意”的现象,古人采用“立象以尽意” ,引入“象”的概念, 用“象”来沟通言意关系,再用“言”来说明“象”之“意” ,以弥补“书不尽言”的缺失。从此, “意”与“象”就此发生了联系,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意象思维形式也即产生。意象思维体现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如汉字、汉语、诗歌、艺术、建筑等方面。 一、汉字中的意象思维许慎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德于地,视鸟兽之文

3、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1古人造字时抬头观天象,俯身察地象,再观看鸟兽的形象,天地万物无所不包,既取法于外物,又取法于自身,都是人亲自在场观照下的自然,这些都是观“象”的结果,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许慎归纳汉字造字法则为“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指事、会意之字属以象示意,很容易理解。至于“象形”也属于“象意” ,是因为汉字象形系统更倾向于写意,主要是大致画出对象的轮廓、骨架,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 。如山、石、田、牛、羊、云的甲骨文如图,都是写意。六书中的假借,它利用已有的文字去记录新的语言单位,使本字与假

4、借字之间形成一种语音联想关系。形声字“褪了颜色的会意字”2(p213) ,从共时的角度看,形声字的一半为意符,一半为音符。意符表音,音符表意。从历时的角度看,形声字的音符也是表意的,正如“右文说”所揭示的:形声字的音符也是意符。如:“钱” “浅” “残” “贱” ,音符“戋”都有“小”的意义。因此,形声字由两个表意的成分构成。所以说,形声字是“褪了颜色的会意字” 。 另外,形声字的再理据化也体现意象思维,即对一个具有音符化倾向(去理据化)的汉字单位所作出的理据化、意象化的标注,即在一个音符旁边增加了表意象的意符。如上所举的“钱” “浅”“残” “贱” ,在音符“戋”旁边分别增加了不同意的意符,

5、才表示不同的意义。 “音符+意符”组成的形声字,体现了用意象的方式(意符)去阐释、界定、标注有声的语言(音符) 。3(p23)二、汉语中的意象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因此,汉民族的意象思维方式在汉语里也有体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汉字意象思维的编码原则转移到汉语中,就是汉字的“象”和汉语的“言”构成一种二级符号关系,即文字与语言的意指关系(言文关系)上具有二级性汉字与所记录的语言单位之间不是简单的语音标记关系,而是意符与语符的二级符号关系。如图4(p217):2.汉语是孤立语,缺少形态变化,但汉语的二级符号性和由此形成的整体性、意指关系的非约定成分,使汉语语言符号的表现性比一般屈折语强。

6、依据符号学法则,符号的表现性越强,其编码性就越弱。汉语符号系统正是这样,其语言符号表现性强,其语法法则相对简化,仅凭词序和虚词就大体解决了,而词形几乎不变;另外,语言符号性还体现在语言符号在语法上的多功能性。汉语的实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大多可以相互转换, 词类和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同一词类可充当多种句法成分,同一句法成分又可由几类词充当。而印欧语中的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对比如图所示。这都体现了汉语以简驭繁的特点,也是汉语整体性、意象性的体现。(英语词的功能)(汉语词的功能)3.外来语的引入,也能体现意象思维。外来词一般包括音译(如:sofa沙发) 、音意兼译

7、(一半音译,一半意译。如:romanticism浪漫主义) 、音译加意译(整个词音译之后,外加一个表示义类的汉语语素。如:car卡车) 、字母外来词(直接用外文字母简称或与汉字组合而成的词,如:wto、x 光) 、仿译词(既照顾到读音又照顾到意义,如:cocacola可口可乐、humor幽默) ,这五种形式的外来词,除了音译词和部分字母词外,其他都有意义成分的介入,都带有汉语自身的特点表意性。因此,外来词反应了汉民族在造词时的意象思维。4.汉字意指关系的无标记性,即汉字形音义之间的不对应和偏离。如同形同音异义(“花钱”的“花”和“花朵”的“花” ) 、同形异音同义(“暴光”的“暴”和“曝光”的

8、“爆” ) 、同形异音异义(“自传”的“传”和“传播”的“传” ) 、异形同音同义(如繁体字、异体字、通假字) 、异形同音异义(“田”和“甜”等等) 。另外,汉字形音关系的不对应性也很明显,音节的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差异很大, “语文差异率”较之英语、法语高很多。 三、其他领域的意象思维及意象思维的流失意象思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导下,我们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体系。当然,在其他领域也都有体现,蕴含天人合一思想的中国大写意的山水画, “文因景成,景借文传”的园林艺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歌艺术。甚至于人们的说话方式也都有体现,比如中国人说话比较含蓄,强调言外之意,而

9、外国人则比较直白,喜欢直来直去。然而, “五四运动”以来,我们走上了“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的道路,以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 “破四旧”的开展,使我们的传统文化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意象思维逐渐流失,更多地表现为分析性思维增强,重理性,强调人统治自然,人权意识增强,表现在语言文字、诗歌、绘画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领域也发生了变化。汉字的简化,大部分简化汉字,只看字形,已不能知道造字时的理据了,汉字当中包含的种种意象、以及造字时人们的思维方式都已不能体现。从下图中汉字的演变过程,我们可清晰地看到,汉字逐渐向纯符号化过渡。甚至有人还提出汉字的拼音化,企图用拼音文字代替表意的汉

10、字。简体字 楷书隶书 小篆今文 甲骨文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作家写作用白话文,直抒胸臆。生活中人们也更喜欢用直白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投之以木瓜,报之以 琼琚”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是裸露的时代、话语当权的时代,几句话就表达内心的感受, “我爱你” 、 “我恨你”之类的话很容易就说出口,现在的人们太直接,这都是意象思维缺失的表现。意象思维的缺失还表现在诗歌领域,试比较下面两首诗:天净沙秋思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马致远 赵丽华枯藤老树昏鸦, 毫无疑问,小桥流水人家, 我做的馅饼,古道西风瘦马, 是全天下,夕阳西下, 最好吃的。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是元朝马致远的作品,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是二十一世纪的

11、作家赵丽华的作品,号称“梨花体” 。第一首诗,诗人运用多种意象,如“枯藤” 、 “老树” 、 “昏鸦” 、 “小桥” 、 “流水” 、 “人家” 、 “古道” 、 “西风” 、 “瘦马” 、 “夕阳” 、 “断肠人”等,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意境深远的画面,诗人借景抒发其无限的愁思。作为读者,我们也仿佛置身画中,感诗人所感,悟诗人所悟,真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再看时下流行的诗歌,如果不分行,实际上就是一句大白话:“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 ”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张饼,不知道诗人想说什么,毫无意境可言,更无趣味可言。 在古代,人与自然是和谐的,天人合一的,房屋、道路依山势而建,人们在

12、河里洗衣服、洗澡,人与自然是很好的伙伴,相处融洽。南方的青砖绿瓦,北方的红瓦白墙,这都是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再看今天的城市化,是一方征服一方的过程,城乡之间是对立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也呈现对立关系,人们见山推山,见河填河,从南到北一个色调灰色,人破坏自然环境,自然也反过来惩罚人类,洪涝、地震、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近年来愈演愈烈,人与自然成了敌人,天人对立。从汉字的简化,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到诗歌领域“梨花体”的出现,再到如今的城市化,无不体现了意象思维的流失、传统文化的衰退,有人说,这是一种进步,认为中国人摆脱了繁琐、束缚,走向了便捷、自由之路。一个民族,一种思维方式,每个民族都有其自

13、身的特点,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以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也不能说是一种落后的思维方式。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没有了自己特色的文化,这样的民族是可怕的。正如征服一个民族的文化,比占领一个民族的土地更为可怕。注释:1许慎:说文解字序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版。2孟华:文字论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3参见孟华:汉字符号学讲义 。4黄亚平,孟华:汉字符号学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版。参考文献:1许慎:说文解字序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孟华:文字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3参见孟华:汉字符号学讲义m.4黄亚平,孟华:汉字符号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