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杜甫躲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447396 上传时间:2017-12-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也论杜甫躲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也论杜甫躲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也论杜甫躲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也论杜甫躲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也论杜甫躲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也论杜甫躲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也论杜甫躲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析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王 涛内容提要杜甫是我国封建时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真实的再现了唐朝的社会生活的原貌。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表现手法上也为后人开创了不少新方法。从古到今,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他的现实主义诗作的艺术特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和研究。本文也想从现实主义诗歌的典型塑造、寓情于事、于物、对话的运用和个性化语言、细节描写以及口语、俗语的运用等方面对其诗进行探讨。关键词杜甫 现实主义 艺术特色正文:杜甫是我国封建时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了诗经 、乐府等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传统。他的诗多方面反映国家大事,关心人民疾苦,描写各阶级的生活,表达人民的意志

2、和要求,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他的诗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典范。从创作方法来看,他的诗最大特色就是现实主义。他的诗取材于人民,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为了真实形象地反映现实社会,他需要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也是为反映现实生活和现实社会,才形成了杜诗的现实主义特色。为了分析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点,我从叙事诗和抒情诗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叙事诗1、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在杜甫许多著名的叙事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善于选择和概括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个别,反映一般。例如兵车行一文中“行人”谈话:“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十四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

3、,归来头白还戍边。旁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1通过他的口述,我们便看出唐代千万个“行人”有同样遭遇的征夫,戍卒,也是通过这一典型,来反映战争之苦。 “三吏” “三别”更是通过“几个”中的“一个”来反映现实,如无家别里,写乱后乡里的面目,写无家可归的士兵的心里:“近行只一身,运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2;写士兵对死于沟壑中的母亲的回忆更是封建社会黑暗的真实写照。还有羌村一诗,虽然是叙述诗人自己在乱后回乡的经历,但诗中所写的“妻怒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 3写家人相逢的情景,以及“邻人满墙头,感叹亦郗嘘”

4、 4的场面,决不只是反映诗人自己的生活经历,而是封建社会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与再现。2杜甫的诗之所以能脍炙人口,读后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能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就在于它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一句“出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千百年来一直震撼着天下人大心。之所以能打动人,就是它对当时社会矛盾的高度概括。类似这样的诗篇还有“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5悲惨、凄凉、血淋淋的战乱社会跃然纸上,读后人脊骨发麻,涓然泪下。这些诗句都是当时社会的写照,是现实的高度概括。因此,杜诗能把社会现实高度躲浓缩,通过典型来反映大社会,这是诗人对现实生活高度概括的结果。、巧妙的运用

5、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感情。高明的作家往往不是坦白的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万事的思想感情,而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巧妙地融化在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中,杜诗就是这样,他常常冷静的观察社会,表面看他是为记事而叙事,其实作品中无处不在透露他的爱憎。例如在石豪吏中“暮投石豪吏,有吏夜捉人,老翁越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6全诗除“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二句略微透露作者“憎恶”之情外,其余的诗句全都是叙事,让读者从读中体会作者所要抒发躲感情。如诗中“有吏夜捉人

6、”一句,是纯客观叙述,但读后有人就要问:既然是官,为何夜捉人,不光明正大的征兵呢?不明说社会黑暗,而黑暗残暴自在其中,读后令人发指。还有丽人行中“态浓意远缎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浓” 7对杨国忠兄妹的荒谣,只是从他们的衣着、饮食和行动上具体刻画,明不批判但讽刺意味自然流露出来了。此外,杜诗除叙事诗寓主观意外,写景诗往往也寄托作者主观感情,病树、古塞、秋云、残炬、孤舟、落日等等,都能表现诗人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混乱乾坤的斥责,对漂泊流离的悲伤。正如叶燮所说:“杜诗之诗,随举其一篇一句,无处不可见其忧国爱君,悯时伤乱。 7他一生不管穷与达,安与危,都充满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寓情寓诗,寓物之

7、上,把国家的灾难,人民的疾苦与个人的情思融为一体。3、对话的运用和个性化的语言。为了把人物写生动,杜甫吸收了汉乐府的创作经验,常常运用对话或人物独白,并做到了人物语言个性化,例如新婚别一诗,就是通过一位新娘子的独白,来塑造典型:“兔丝附蓬林,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3暖君床。 、 、 、 、 、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迁,与君永相望。 ” 9全诗都是新娘的哭诉。新婚竟成了生死离别,痛不欲生,但自己又是新婚,又不敢大胆地吐露,隐含羞涩,苦不勘言。这完全符合一个新婚妇女躲俄身份和特征,读起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此外,利用人物对话来表达思想感情,也是其诗的一个

8、特点, 石豪吏中老妇的那段对话是非常精当、成功的。老妇在当夜说过不少话,作者把他概括成为十三句。仔细看,十三句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三男邺城戍”五句,老妇哀求差吏,自己已家破人亡了,你总不能赶尽杀绝吧!她哀求无用,感情十分沉痛。第二层“室中更无人”四句,哀求无用,老妇由悲而恨, “你来捉吧!看家中还有谁可供你捉。 ”第三层“老妇力随弱”四句,万般无奈,要去就让我去吧!由于悲愤之极,心情反而平静,我豁出去一条老命,再说保国为家人人有责,那咱们就赶快赶路,还能去吃个早饭。寥寥几笔对话,一个勇敢、机智、敢做敢为的老太太便跃然纸上。由于语言富于个性化,这段对话显得特别生动,读起来亲切如故。4、细致

9、入微躲的细节描写。杜诗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能够显示事物本质和人物精神面貌的细节。这一点上他又继承和发展了陌上桑 , 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精雕细琢的特色。在丽人行中关于贵戚丽人的仪态和衣着华丽的描写:“态浓意远缎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在无家别中关于战后一个士兵的家乡荒凉景象的描写:“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 10佳人中关于丧乱中被遗弃的贵族佳人寂寞生活的描写:“室婢卖珠四,牵萝补芳尾,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此外,在兵车行中“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11这些细节描写不仅揭示了那个役夫“敢怒而不敢言”的痛苦心情,而且也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

10、的残酷压迫。又如石豪吏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12这一细节暗示老妇被拉走的惨剧。最出色的细节描写是北征中写妻子儿女躲俄一段:“、 、 、 、 、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爷背而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13这些句子不仅生动描绘了小女儿的天真烂漫,而且也烘托出了他自己的悲喜交加的复杂心情。后人说杜甫“每借没要紧事 ,形容独至。 ”其实就是杜甫细致入微细节描写典型例子。这些准确精妙的描绘,生动地展示了生活图画,并通过人物的形态和心里的描写表现出人物的性格。45、采用口语,俗语。为了生动而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杜诗多采用俗语、口

11、语,使诗歌更贴近生活,接近人民群众。元缜酬李甫见赠诗说 :“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着心愿傍古人。 ”杜甫在抒情的近体诗中多用俗语,但在叙事的古体诗中则更为丰富,关系也更为重要。因为这些叙事诗许多都是写人民生活。采用一些俗语,自然能增加诗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并且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和语言的个性化。在病后过王修饮中,他用“唤好火房亲白馔” ,而在遭田文泥饮中,却是“叫好大瓶, ”“叫好”这一俗语,便显示了田文的本色。在兵车行中“爷娘妻子走相逆” “牵衣顿足道哭” 。 新婚别中的“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 出塞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14更

12、是谚语了。二、抒情诗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抒情诗也有他独特的风格。他往往通过人物的刻画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抒发自己的感情。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用“涕泪满衣裳”15来写他的喜极而悲,并抓住“谩卷诗书”这一小动作来表现大喜欲狂。在叙事诗中,杜甫寄情于事,在抒情诗中,则往往寄情于景,融景入情,情景交融。如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多病独登台” 16整首诗全是写景,但每个景中都有作者感情的融入,都能感到作者悲伤的情怀。又如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17“国破”的残壁,家破人亡,情人

13、离别的鸟叫,从战后长安沦陷的破败景象中,我们体会到诗人感时忧国的情怀。又如登慈恩寺塔:“秦川忽破碎,泾涓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写景与抒情想融合。此外,杜甫抒情诗善发议论,明确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和对时事的批判,如“由来强干地,未有不空亭” 、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又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尽欢颜” 。 19杜甫是一个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这就决定了他的现实主义是有理想的现实主义。因此他在某些叙事兼抒情的诗中往往出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作品选洗兵马就是代表作,诗一开始写大快人心的胜利,热情歌颂祖国中兴:“中兴诸奖收山东,捷书夜

14、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 ”但一面于以唱叹的语气提醒统治者要居安思危:“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过崆洞。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并讽刺那些趋炎附势的权贵:“攀龙附凤势苗多,天下5尽化为候王。 ”同时也没忘记人民:“田家渴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诗的结尾通过“安得壮士挽天河”的幻想,提出了“净洗甲兵长不用”的希望。全诗基调是乐观的,气势磅礴,色彩绚丽,充满鼓舞人心的力量。在创作方法上,杜甫偶尔也运用夸张、想象等手法。如在古柏行中,所描写的古柏是“霖皮溜雨四十国,黛色参天二千尺” 。这样高大的柏树自然界中是不可能有,但在艺术世界中,却完全允许它在。茅屋为秋风所破

15、歌也是突出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杜诗的风格,千变万化,多种多样。前人和现在大家研究他的作品如天上繁星。但作为最具特征,被历来文人做公认的风格是“沉郁顿挫” 。无论叙事诗还是抒情诗,作者生活的时代,他坎坎坷坷的一生,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性格,是形成这种风格的主要因素。与李白等浪漫主义相比,一个潇洒,一个沉郁。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新颜。 ”杜甫却说“野人旷荡无腆颜,岂可久在王侯间。 ”同写友情,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杜甫却说:“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预堆。 ”王双启“沉郁顿挫”辨析认为:“内容上忧愤深广,形势上波澜老成,反映客观现实真实深刻,

16、反映主观世界披肝沥胆,就是杜诗沉郁顿挫的具体内涵。 ”安旗的“沉郁顿挫”试解认为,杜甫早年自称“沉郁顿挫” ,风格还未真正形成,后诗人有了更多的生活经历,饱受战乱之苦后其风格有了真正的时代内容,即“忧愤深广,波澜老成” 。 20可见,杜诗“沉郁顿挫”诗风是生活中形成的,这一风格贯穿作者创作的全过程。杜甫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是由他爱国忧民的性格和他孜孜不倦对艺术追求的精神决定的。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都在不停地写,只要他看到、想到,无论年轻还是年老,他都坚持不懈,他的作品不是愈老愈少,而是愈老愈多,直到死亡前夕,还写出了风疾舟中伏枕书怀那样的长篇排律。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多方面的。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他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