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议论文专题训练(含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394027 上传时间:2017-12-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5.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明文议论文专题训练(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说明文议论文专题训练(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说明文议论文专题训练(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说明文议论文专题训练(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说明文议论文专题训练(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说明文议论文专题训练(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明文议论文专题训练(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说明文专题【知识概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说明文阅读作出的要求是: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并“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对说明文的考查多以科技小品文为主,考查的重点是: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概括文段的说明内容(注重分析中心句和支撑句) ;分析说明语言及其表达作用;根据文段的要求和文字实际,进行必要的词语、词义品析、语句补写、仿写等。【典例分析】【例】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

2、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吃普通的猎物一样。这并不是因为食物缺乏,而是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撇开这一点不谈,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顶多面对食物有点儿敌对行为而已。我扔入一片梨,一只蝈蝈立即占住它。谁要是来咬这块美味的食物,出于妒忌,它便踢腿把对方赶走。自私心是到处都存在的。吃饱了,它便让位给另一只蝈蝈,这时它变得宽容了。这样一个接着一个,所有的蝈蝈都能品到一口美味。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它们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天气炎热时尤其如此。1第一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2.“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

3、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吃普通的猎物一样”这一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_剖析:这是一段说明性文段,第 1 题考查对说明文文段中心的把握能力,要求考生能迅速读懂文段,找到关键句(即找中心句) ,然后归纳概括提炼中心。正确答案是:“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 ”第 2 题考查的是对说明文句所用的说明方法的判断和对说明方法作用的理解,考生先必须准确断定这句话的说明方法,然后联系本段(层)中心或中心句就不难理解。正确答案: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比较使人们对陌生的事物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突出了蝈蝈吃同伴的特性。【专题训练】 (一)捕捉空中之水(2012绥化)空气中有

4、一些水,这也许是一些人想象不到的。其实,从雨的形成和下降就可以理解,如果气雾分子含水量到达一定比例,就会凝结下降,形成雨。不过,在不下雨的时候,空气中也含有水,卫星观测表明,无论什么时候,地球表面都始终有 30的地区被云雾覆盖。在夏秋季节,即使一块不太大的积云,所含的水分也有 10 万升左右。而在浓雾中行走的人,都有过被雾水打湿头发和衣服的经历,可见雾中的含水量不可低估。为了有效地开发利用空中丰富的水资源,使之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想出了许多办法。加拿大的科学家做过这样的试验,在多雾又盛行风的地方,在离地面 2 米处,将双层的有 1 平方毫米小孔眼的尼龙布网,架设在与风向

5、垂直的地方。当浓雾经过尼龙布网时,约有 80较大的雾滴被孔眼捕捉住,经碰撞合并后凝聚成大水滴,这些水滴顺着尼龙布网流到下面的水槽中。当网的大小为 412 平方米时,最多的一天可从雾中取水 700 多升,平均取水量为 237 升。德国不莱梅大学的科学家研制出一种设备,能从空气中提取饮用水。这种可移动的装置体积只有 1 立方米 ,每天大约可提取 1000 升饮用水。该设备的核心是一种能像海绵一样吸收空气中水分的吸附剂(如碳或其它聚合体) 。水被吸附后,采取物理的方法 (如阳光照射),使得水从吸附剂中蒸发出来,凝结到凝结器上,再经过消毒和加入矿物质等流程,水就可以饮用了。这种设备尤其适用于只有海水、

6、成水或地下水被污染的地区。当有雾出现时,设备采集水的效率会成倍提高。西班牙科学家曾在特内里费岛上建成一座温室,为了解决温室内植物的灌溉问题,科学家将岛上潮湿的空气吸入温室之中,再将温室的四面墙和屋顶进行降温冷却,潮湿的空气便在冷凝的墙体上变成小水珠,汇集起来。这种方法不仅能解决植物对水分的需求,而且还能供人畜饮用、洗涤等。当然,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的最有效的措施,当属人工增雨将 云中的水分转化为降雨。目前人工增雨的手段主要是用高炮、火箭或飞机将碘化银、干冰送入云中,经催化反应后,云中的小水滴逐渐变大,成为雨滴,降到地面。20 世纪末,我国在干旱的黄河上游地区实施了两次大规模的人工增雨行动,共增

7、加“人工降水”30 多亿立方米,遏制了黄河上游降水连年减少的趋势。1.试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选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3.请结合选文内容说一说第段加点词“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4.人类在利用水资源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污染,请你举出生活中两个浪费或污染水源的例子。(二)海洋是未来的粮仓(2012咸宁)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 100

8、 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 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 15 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

9、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翻新。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 2000 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 1 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可获得 20 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 40 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 300 亿人的需要。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

10、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 50 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 1 亿15 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 出 1 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也不夸张。1第自然段划线句子中的“这样”指代什么?这句话在本段起何作用? 2.下面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在完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还可以改成哪种书面形式表示? 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3.第自然段使用了分类别等多种说明方法来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其中有一个句子使用了三种说明方法,这个句子是 ,其作用是_ 4.第自然段划

11、线句子,结合第自然段“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 ”的意思,似乎需要增加一个词,其表意更准确些,这个词应该是_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自然段,具体地说明了未来粮仓的粮食海藻、浮游生物及鱼虾等。B.这是一篇浅显的事理说明文,阐释了海洋能成为未来粮仓的主要原因及结果。C.文章的语言浅显明白,通俗易懂,适合于初中生阅读理解,这也是文章的语言特色之一。D.文章的标题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形象生动,便于理解。(三) (2012兰州)2011 年 12 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昆虫学家希恩等人通过全球顶级学术杂志科学 ,向全世界公布了一个重大发现和人类一样,纸巢蜂能够认识同伴的脸孔! 在自然界

12、,数只纸巢蜂的蜂后时常共同建立巢穴,它们通过比武来确定各自在巢穴中的地位。此时,纸巢蜂必须要记住那些比试过的同伴,以避免反复争斗。为确定它们确实是依靠记忆同伴的面容来对此进行分辨,科学家设计了一个有岔路的带电迷宫,一边是没有电的安全区,另一边则为通电道路,岔路用纸质的蜂脸图片作为路标。试验结果显示,纸巢蜂能够识别这种路标,当代表“有电”的蜂脸出现时,纸巢蜂都会避开这条路,并选择走向“没电”的蜂脸道路。 其实不仅是纸巢蜂,蚂蚁中有一种厚结猛蚁也能互相识别,并且认得巢穴中的每一个成员。不过,这种情况只出现在成员比较少的群体中,如果蚁巢成员数量太多,它们就认不过来啦。过去,如果昆虫稍微表现出学习或者

13、智力倾向,满脸严肃的专家们立刻就会纠正说这是一种本能。因为,昆虫的大脑好比针尖大小,和我们的人脑相差太远。 “15 年前,如果有人说昆虫能够识别同伴的面容,肯定被认为是疯了!”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动物行为学家拉尔斯教授这样评价道。 无独有偶,2010 年 10 月,法国图卢兹大学的行为学家奥若瑞等人训练蜜蜂分辨方向也取得了成功。他们也使用分叉的迷宫来做实验,并 将绘制有位置的简单图像展示给蜜蜂,蜜蜂只有飞到正确的位置才能获得蜂蜜作为奖励,如果飞错了则会受到一些惩罚性刺激。经过训练,蜜蜂迅速完成了学习,它们不仅能分辨出图像中代表的“上” “下” “左”“右” ,并且能从混合图像中找出学过的图像

14、,甚至能够理解一些和原来不同的图像,可谓战绩惊人! 而这些小生灵给我们带来的震撼还远不止这些。数年前,有人曾饲养并观察黄獠蚁的行为。这是一种利用丝黏合树叶做巢的树栖蚂蚁,上千年来广东的果农都用它们来猎杀柑橘害虫。当时,他们将黄獠蚁的巢穴从树上摘下来,因为怕它们逃逸,还特意用一个大号鱼缸装满水,做了一个孤岛把巢放上去。为了美观,人们还在水中养了些很小的热带鱼。随后怪事便发生了,这些小小的热带鱼莫名其妙地少了许多!这让所有的人都百思不得其解。 终于,人们从黄獠蚁的巢中找到了小鱼的尸体,揭开了谜底。原来,树栖的黄獠蚁很快适应了鱼缸的环境,这些原本是树上的猎手竟然搞起了渔民的营生,它们将不经意间游到岛

15、边的小鱼拖上岸来吃掉了!这真的是单纯的本能吗?我无法确定。但是,如果将我们放在孤岛上,估计也会是同样的做法吧?尽管,我们在内心不断地告诉自己,只有像人脑这样“规模”的脑才算得上是聪明的,昆虫应该是愚蠢和低劣的。但是,当代昆虫行为学的研究正在一点点挑战我们这些大脑子智慧生物的心理极限:一些昆虫能够将物品分类,一些昆虫能够数数,还有一些昆虫甚至能够记住人脸!1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标题。 _2联系上下文,说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指代内容。 (1)而这些小生灵给我们带来的震撼还远不止这些。 _(2)终于,人们从黄獠蚁的巢中找到小鱼的尸体,揭开了谜底。 _3第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_来源:学科网 ZXXK4下列句子中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