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古代活人殉葬制度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38997 上传时间:2017-07-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中国古代活人殉葬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论中国古代活人殉葬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论中国古代活人殉葬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论中国古代活人殉葬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论中国古代活人殉葬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中国古代活人殉葬制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论中国古代活人殉葬制度08 历史 黄天夔一、人殉制产生发展的原因殉葬原又称陪葬,主要指以器物、牲畜甚至活人陪同死者葬入墓室,以保逝者亡灵的冥福。用活人来殉葬的制度即人殉制,在中国古代是一项相当残忍野蛮的制度,自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用奴隶和战俘来祭祀和神灵的人牲、人祭现象后,殉葬制度也随之逐渐的发展开来。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古代人们阈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制约了人们多有灵魂信仰,特别是梦境使得人们更加相信人死形灭而神不灭,后来又受到人祭的启发,殉夫殉情、从死追随服侍主人等的影响,活人殉葬也就产生发展了。 “人殉是为侍奉社会或家族中有权势而从死的人,主要有陪臣、妻妾、侍卫、亲信,也有用做仆役的

2、奴隶和战俘” 1事实上,后来通过考古资料的发现,人殉制这种特殊的葬式在开始时并非是以奴隶和战俘为对象,而是以妻妾为开端。这种由于“女性作为财产和死后生活伴侣的观念非常明显,显示出灵魂与来世观念密不可分的关系。 ”2就开始的时间而言,黄展岳认为, “它开始于母系氏族制度向父系氏族制过渡或者父系氏族制已经确立的时期” 。 3而马克思也曾说过,在氏族社会后期,氏族的首领家长及显贵等死后,为了让其灵魂有所寄托,往往将其“生前认为最贵重的物品,都与已死的占有者一起殉葬到坟墓中以便他在幽冥中继续使用” 。 4当然后来又是受到种种宗教信仰和迷信思想、奴隶制的礼制野蛮习惯等因素影响,使得人殉制仍在发展。所以从

3、根本上说,人殉制的产生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们的思维认识道德水平、社会结构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包括情感依恋,如殉情式、感恩式的等)以及当时影响最为深刻的灵魂不死观念、人类建构的来世观念等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往往是这些原因的综合作用、合力影响使得人殉制自产生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时断时续地在中国历史上延绵了几千年,对中国历史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二、人殉制度的发展和延续基于以上的多种原因,活人殉葬的风气,自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以来的在商代发展到了顶峰,例如 1976 年河南安阳小屯村了就发现出土了商代第 23 代王武丁后妃妇好墓,这里不仅随葬了青铜器 460 件、玉器 750 件,陶器 1

4、1 件,海贝 6800 多枚,更有殉葬人 16个。 “根据甲骨卜辞统计, (商代时)商王泗杀 1.4 万人,其中仅在武丁一代就用了 9000 多,此后逐渐减少,到帝辛时仅 100 多人”对于这种人殉的演变原因,有人认为是礼制的不断完善;也有人认为人殉是父权家长制出现以后的产物,反映了人与人间的不平等关系,而随着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和加强,这种不平等关系也被确认和加强。当然也可能为奴隶制发展生产力而减少杀害青壮年战俘殉葬或作人祭。尽管说人殉在商代达到鼎盛,但是这个野蛮的血腥风气在商朝之后也曾盛行一时。史籍上就有许多关于人殉的记载,例如“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而秦穆公死

5、时“三十九年,穆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 ,秦之良1 中国考古通论第 293 页,张之恒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2 民间丧葬习俗第 23 页,陈淑君、陈华文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3 中国古代的人牲人殉第 7 页,黄展岳著,文物出版社,19904 转引自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2臣子舆氏三人名奄息、仲行、缄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 5这是说,春秋时,为秦国的武公、穆公就分别有 66 人和 177 人,其实这些殉葬的人中多为其妻妾、亲侍等,多数都是被强迫的,但也有自愿殉葬的,如为穆公殉葬的三位良臣。其实秦穆公在去世之前其就有意想使群臣与之共赴黄泉以便在底下继续

6、做秦王,享受权威。故在一次酒宴上待群臣喝多时,他便说“咱们君臣生时同乐,死后也要同庆啊”而奄息等三位大臣不知是愚忠于穆公还是酒醉,竟然当场表态愿意与他共死。果然,穆公一死,三位良臣就追随而去。人们惋惜三位良臣才未尽其用,所以最终做了黄鸟诗来怀念他们。而更为野蛮凶残的则是春秋时吴王阖闾诱骗百姓为其女殉葬。据吴越春秋记载,吴王阖闾的女儿因对父有怨而自杀,阖闾悲痛不已,为女大造坟茔“凿地为池,积土为山” ,并制作精美棺椁和金银玉器珍宝陪葬。下葬当日,阖闾令人一路舞者白鹤走在送葬队伍中,成千上万的人被吸引,跟随观看,不自觉进入墓地。而吴王却“使男女与鹤俱入门,因塞之” 。这千百观鹤百姓还未来得及反应,

7、便冤为他人殉葬了。更令人惊奇的是,齐桓公公子小白,死于非命(宫廷政变) ,墓中却仍有数十人陪葬,由此可见,随着丧俗礼制的发展,以活人殉葬似乎已是当时必不可少的非成文制度了。这点,墨子可以作证,他说“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 6这反映了墨子反对残酷无人道的殉葬的思想,同一时代的荀子也极力地反对杀人殉葬,其在荀子礼论篇中说:“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杀生而送死谓之贼!”可见坚决的反对和抨击人殉的无道行为。但是,由于这些来自各学派的思想家手中并没有实权,仅凭他们的少许反对和批判使难以改变当时风行的杀生殉葬的残酷习俗。尽管在战国时期,秦国就于献公

8、元年(公元前384 年)正是下诏废除人殉, “ 献公元年,止从死”但是其后的数百年间秦国仍发生许多骇人听闻的殉葬事件。特别是自秦统一以后,始皇立即派数十万工徒于骊山为其大修陵寝,“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此规模堪称空前绝后。而秦二世胡亥残暴无度,居然不顾祖宗秦献公废除殉葬的法令, “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 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毕,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 ”7由此可见残暴的胡亥不仅使后宫殉葬,而且为防止泄密

9、而将成千上万的无辜工匠尽闭皇陵中为始皇殉葬,此等残忍亘古未有,直接将殉葬的“皇家礼制”推向了巅峰!二世这一残忍做法,堪称空前绝后,尽管秦始皇陵还未正式开始发掘,但据史料记载,被迫殉葬人数之多规模之大,足见其行惨绝人寰。尽管自汉代以后,上至宫廷下至民间,人殉的现象虽不乏记载,但终究属于零星发生的。特别是绝大多数皇帝都不再以活人殉葬,而且皇帝死前也常常遗诏后宫,释放未生育的妃子宫女出宫,甚至连曹操在死后都允许自己的遗孀自由改嫁。但是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的人治社会中,人殉这一丑陋现象仍然屡禁不绝,时有发生。如汉代宣帝时, “赵戮王刘元因胁迫奴婢 16 人自杀从死,结果遭到除国的惩罚。这足见当时人

10、们对于这一丑恶制度的憎恨” 8唐朝时虽有殉葬,但主要以自愿为主,规模小且少。如唐太宗去世后,两个跟随太宗多年的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杜尔和锲何力感于唐太宗的知遇之恩而自愿请葬,后被高宗李治所制止。而备受唐武宗宠爱的王才人在武宗病危时说“陛下万岁后,妾得以殉” ,后来果自缢而殉。从宋史中也可零星看到宋代的妃嫔殉葬事宜。如宋高宗病逝后,宋孝宗逼迫受其父宠幸的才人李氏王氏自杀殉葬。而元朝殉葬事宜可以从波斯史学家志费5 史记秦本纪第 45 页,司马迁著,岳麓书社,19886 选自墨子节葬7 史记秦始皇本纪第 67 页,司马迁著,岳麓书社,19888 民间丧葬习俗第 26 页,陈淑君、陈华文著,中国社会出版

11、社,20063尼的著作中窥其端倪。在写到成吉思汗去世时说到:“挑选四十名出身于异密和那颜家族的女儿,用珠玉、首饰、美袍打扮,穿上贵重衣服,与良马一道,被打发去陪伴成吉思汗之灵。 ”9综合考古与文献史料的记载来看,人殉自汉以后零零星星,鲜有规模大的较正式的殉葬,但是这并非代表没有。在时隔千年以后,人殉这一惨绝人寰的制度却在明代死灰复燃。明太祖朱元璋首开明朝活人殉葬之先河,其死后就有多达 38 人为之殉葬,且都是太祖的嫔妃。据明史本纪和后妃传等记载,仅太祖加上其后继的四位皇帝就一共有上百位嫔妃殉葬。明代殉葬的方式主要是自缢、绝食、服毒,其具体过程鲜见于正史,不过野史中却能窥其一二。朝鲜的史料李朝实

12、录就详细记载了为明成祖殉葬的嫔妃们从殉的过程。为明成祖殉葬的共有宫女嫔妃三十多人,其在用餐后,被强行带入大殿进行集体“自杀” ,被令站在小木床上, “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 ,这种残酷的人殉方法却一直延续,直到明英宗临终前,基于人殉惨无人道,悖乎儒家精神和民意,所以下令废除人殉制度,其继任者明宪宗也坚持执行,这样便终结了明初以来的人殉制度。然而在清代时,由于少数民族满族其文明开化程度较低,在入关前仍较普遍地实行人祭人殉制,故入关初满清皇室人殉一度盛行,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睿亲王多尔衮死后都以许多后妃、宫女殉葬。随之,民间各地的官府也都大力表扬妻妾殉夫,称其为“烈女” “

13、节妇” ,并为其修书作传、立贞节牌坊。现存安徽歙县的棠樾牌坊群里就有为殉葬而修的。后来到康熙时,应汉将朱斐请求,康熙下令废除了奴仆随主等各种形式的殉葬,从而结束了清初这一残酷的习俗,也正式终结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这一野蛮的非人道的习俗。三、人殉制度衰落乃致被废除的原因第一、人殉制这一古代葬礼中以活人陪葬的陋俗作为丧葬习俗的一种,势必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地改进,特别是作为丧葬习俗的一种,随着人们礼制的健全,认识水平和道德观念的提高,人们渐渐不太认同以活人殉葬这样残忍野蛮的丧葬方式。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政治思想环境宽松,百家争鸣,各家多派学说思想诞生。人本思想也随之萌芽,例

14、如战国时,齐国大臣触龙说赵太后就说“ 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 10孟子曰: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由此可见平民百姓的价值、生命一定程度上得到当时学者的认同,民众的地位相对来说也在不断地提高,所以残酷无度的人殉逐渐受到非议,开始多以陶俑、木俑来代替,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就是明证。加之后来又受到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信仰的影响,人们的觉悟提高目光也开始关注自身,多不愿意再为他人徒劳的无辜的殉葬。第二,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活人殉葬制度,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劳动力的缘故,所以对于后来抓到的战俘奴仆减少了杀戮殉葬而是为他们发展生产创造财富。特别在战国末年,由于铁器工具的发现,

15、农耕技术和工具的改进,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作为劳动者的“人”的价值也更加受到重视,同时人们对于自身的认识也进一步的加强,民众对此深恶痛绝,所以会适当的反抗残暴血腥的人殉制度。在这种社会舆论和客观压力下,人殉制的发展渐渐衰落。第三、自商周以后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为了笼络人心,获得百姓子民博学方士的支持,统治者多倾听诸家学派的学说和意见,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变革,去除一些不合时宜的风俗习惯,废弃改革一些过时的丧俗礼制,9 世界征服者史第 187 页,志费尼著,波伊乐英译,商务印书馆,200410选自战国策齐策中“触龙说赵太后”一节4所以活人殉葬的制度也不断地受轻视、衰弱,甚至被废除,如秦国在秦献公元年,便下令废除从死制度(也就是人殉制度) ,这在古代人治社会下可谓是巨大的进步,尽管人殉这一残酷制度并未从此消亡,但依然有着较大的进步意义。总之,人殉制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残忍野蛮的丧葬陋俗,自产生后零零星星的延续,最终于清朝康熙时正式地被废除了,这对于尊重人民的生命价值和后来发展人本主义都有着巨大的社会进步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