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现代文阅读专题一高频考点二含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369785 上传时间:2017-12-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77.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现代文阅读专题一高频考点二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4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现代文阅读专题一高频考点二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4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现代文阅读专题一高频考点二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4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现代文阅读专题一高频考点二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4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现代文阅读专题一高频考点二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现代文阅读专题一高频考点二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现代文阅读专题一高频考点二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频考点二浓缩的都是精华概括段(层) 意、主 题1(2009江苏)上善若水 (原文见本专题高频考点一“5 年高考”部分)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答: 答案因为都江堰的建立,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 , “分四六、平涝旱” 。功效长久:至今仍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和归纳的能力。信息点主要集中在第四、九段,找准这两段进行准确归纳。2(2007江苏)麦天(原文见本专题高频考点一“5 年高考”部分)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2、答: 答案(1)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变了;麦客少了;收麦子用收割机了;割麦子的时间缩短了。(2)表现乡村在向现代化发展( 或表现了农村的进步)。解析第二段写女看娘的交通工具跟过去不一样了,第三段写“如今,麦客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等。1江苏考试说明对“概括作品主题”有什么要求?答案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2江苏卷在“概括作品主题”考点命题上有什么特点?答案对作品主题的概括,可以是对作品局部文意的概括,也可以是对作品主旨的整体概括。江苏卷多以前者为主,在具体命题时主要使用三种题型:一是信息提取型,如2007 年江苏卷;二是原因概括型(题干往往提

3、出一个结论,要求概括出原因、理由、条件等),如 2009 年江苏卷;三是特点概括型 (多要求对某一事物或环境特点作出概括 )。一、概括段(层)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我在寺庙里见过苔藓。寺庙是 尘世的净土,是修身养性的宁静栖园。修道者们苦苦寻觅的无非是人在大地上诗意栖居的生命方式。不管 红尘千丈,我自守住心性,守住人与天、心与道最本源最深妙的血脉关联。世俗文化随着物欲的膨 胀 日益远离人与世界的真谛,求道者们以他们舍身求道的苦行精神维系了世界和人在根上的联系,这也为返本溯源的后来者保留了一条条秘密幽径。入定、静观和冥思,就是古人悟道和修行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内在超越之路。我

4、每一次谒访寺庙, 踩着那铺满苔 藓的小径,就仿佛看见了僧人们宁静淡远的背影,习习秋风,犹回荡着诵经的声音;而飞檐上的月亮,莫非是他们留在天上的面容:似笑非笑,是不是他们久久冥思禅坐,忽然顿悟时绽 放的喜悦而吉祥的神色?(节选自苔藓)1作者为什么说“寺庙是尘世的净土,是修身养性的宁静栖园”?请分点概括。答: 答案让修道者寻觅到诗意栖居的生命方式;让求道者领悟到人与世界的真谛,维系世界和人在根上的联系;通过入定、静观和冥思的方式,实现内在的自我超越。解析这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后文中 “修道者们诗 意栖居的生命方式” “求道者们维系了世界和人在根上的联系” “入定、静 观和冥思,就是古人悟道和修行的

5、基本方式,也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内在超越之路”等句子,都是说“寺庙是尘世的净土,是修身养性的宁静栖园”的原因。知识储备 概括层(段)意最基本的方法是划分 层次,提取或概括关键信息,为此需要逐句逐层地细读。对于几个段落的文意概括,既要注意段内的层次要点,又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如是并列、对照关系的,要把多个段落的意思有机 结合;如是层进 、转折关系的,要重在后者,又不忘前者;如是总分(分总)关系的,要抓住 总说部分概括。概括、归纳文意常用的三种方法:(1)摘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这些重要的 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或段的首或尾或中间。归纳时 需

6、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2)合并法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3)舍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故需要 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 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二、概括主旨(主题、中心思想 )(2012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被时间决定的讲述张锐锋我来到一个古老的村庄,帝舜耕作过的地方。从早上开始,我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一天的生活。鸡叫声是一天生活的起点。不到早上六点钟, 鸡鸣响起,几千年来,这样的永不毁坏的大自然的钟表,精确无比。它 总是将人

7、的生活正点代入一个不朽的方程式,只是得出的答案日日常新。林一家人开始起床,林的老父亲年过古稀,照常起来做第一件事情:劈柴。锋利的斧头,在暗淡的天光里发出黑 蓝的光。一个 还未来得及被完全照亮的人的 轮廓,用有点笨拙的姿势,预备一天的炊火之薪。斧头上下挥动,从高过头顶的地方,借取了这一高度上的自然能量,猛烈地越过空间。这一动作,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以及啪的一声闷响,劈木开裂,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从未改变。 林的妻子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鸡栅,一群 鸡涌到院子里。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激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然后她开始拿起 扫帚打 扫庭院,就像每天洗脸一样,对生活的敬畏含于其中。村庄的

8、独特声息渐渐大了起来,那种类似于琴瑟的音乐之声,优雅,古老,节奏鲜明。这与城市庞大、 庞杂的噪音能量不同,它代表着清淡、恬淡、恬静的基本秩序。林和大儿子一起,到院外的柿树上采摘柿子。邻居们做各自的事情,狭窄街道旁边的一块空地上,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 起来,金黄的玉米被 缓缓磨成面粉。一切劳动几乎没有语言的参与,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值 得交谈。然而,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 练。秋天就要过去,天气仍很暖和。地里的活儿已经做完,再有一场雨,就可以把冬小麦种好,那时的庄稼人就可以享受一年中最安逸的季 节了。林这些天的习惯性动作,就是仰望天空,蓝,蓝,白云停留一

9、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趁着这样的间隙,邻居开始盖房,林和妻儿前去帮工。他的老父亲则挑着柿子到河边的石头上晾晒,顺手用小刀将柿子皮削掉,以利于它的水分很快蒸发,以便在冬天 贮存。河边的大石头献出了自己的平面,供老人坐下。他眯起眼睛发呆地望着 远方,他在想什么?我们谁也不可能猜到。也许他所想的仅仅是眼前的一片蓝,天边 的蓝。天很快就黑了下来。一天的光阴就像几千年的光阴,简单而迅忽。林的一家人陆续回到家中,林对着墙壁上挂着的日 历,沉思了好久,好像想起了什么,又好像忘掉了什么,总之,他犹豫了一会儿,然后用老茧坚 硬的大手,粗暴地撕下了一页。用大大的黑体字标着阿拉伯数字的日历,和造币厂

10、刚刚印制的 崭新纸币一样,挺括,坚韧,在黑夜到来前的最后时刻闪着光,它用每一个唯一的日子作为自己的防伪标志,一个日子根本不会与另一个日子混淆,只是在撕下它的一瞬,发出嗤的一声,尖锐,迅疾,刺激,不容置疑。一天的终结,多少年的终结,嗤的一声撕裂。 晚饭后才开了灯,一盏 15 瓦的灯泡,将并不明亮的光射向每一个角落,人们的脸庞现出明暗的分界,夸张的塑像都坐在小板凳上,一台 14 英寸的黑白 电视机屏幕,在一片雪花斑点里推出了清晰度很差的人影,繁忙喧嚣的城市场景,豪 华 汽车和别墅,高架公路和人行天桥奢华的生活只露出冰山一角,已 经足够让人震惊。 对 于林一家人来说,电视剧中讲述的不过是一个传说,一

11、个神话 ,和 远去的舜的故事几无区别 ,甚至他们更相信后者。这个古老村落里的人们,几千年来恪守自己的寂静生活,按部就班,连步履也是那样从容、谨慎、不慌不忙,完全符合自然的悠悠节奏。但是其中仍然藏着神奇,平凡比非凡可能更有价值,或者说,平凡乃是非凡的极限。(节选自 被时间决定的讲述,有 删改)2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答: 答案(1)对生生不息的乡土文明和从容恬淡的劳作生活的敬重( 或“赞叹”)。(2)对奢华、喧嚣的城市文明的排斥与反感。(3)对城市文明冲击乡村生活的现状深表担忧。(4)对贫困落后的农村生活的同情。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结合主题、情感探究文本的 创作意图

12、。归结文章每部分包含的情感,特别注意最后一段。知识储备 概括、把握主旨的内容包括两点: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概括、把握主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1)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有的题目即使没有点明主旨,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2)分析首尾法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 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 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 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4)因文而异法写人叙事类散文要

13、对人物作出评价或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生活的揭示或评价。提取、概括信息要点要准而全下 面 题 目 的 答 案 是 考 生 的 现 场 答 案 ,均 有 问 题 ,请 指 出 存 在 的 问 题 并 修 改 为 满 分 答 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茶是极受中国历代文人厚爱的, 红茶经历了火与水的洗礼,经历了炼狱般的苦,它的修行连着苦痛,与那些志趣高远 的人一样,有着内 敛的心灵,渴望着舒展和飞翔。文人敞开胸怀,以笔端墨意拥抱这滚烫

14、的生活,在奋起与求索中恣意流 转。为茶为诗,中国历代文人墨客自 强自立, 纯洁高尚,左右逢源,九曲回肠。因 为茶而香飘万里,因为茶而和谐富足,美名远扬。那清香袅袅的茶,泛着青铜之韵的茶,笑傲风霜雨雪的茶,把最嫩的心尖供奉出来,把荒凉留给山坡。滴落的茗露, 轻轻唤醒了一个茶的国度。满山的气节和率真,一个民族的写真,心中藏纳了春天和大海。意中有溪流,一滴水感知江河。境中有天地,一枚叶彻悟山川。中国茶真是神形俱致,内敛,通达,清润,禅悟,从容开阔的境界,深藏于内心的修为,在岁月里反复翻滚、腾挪,不停地涤荡自我。是一杯茶,帮我们涤尽一身的征尘。品茶人那一颗燥热的心,最终听从了命运、风和炊烟的召唤。茶总是可以君子坦荡荡,好的茶能够滋养出一个国家的精髓和民族的希望。 (节选自禅悟红茶)中国历代文人为什么厚爱“茶”?请结合文本分条陈述。现场答案 1存在的问题 提示该答案如若判分的话,则为零分。因 为它只答出了茶的特点,未回答文人厚爱“茶”的原因。应该把茶的特点与文人的特点 结合起来回答。现场答案 2存在的问题 提示该答案主要问题是遗漏要点, 还有只知抄录、不知整合概括等次要问题。请修改为满分答案 答案茶在制作过程中“经历了火与水的洗礼,经历了炼狱般的苦” ,与文人修身正行过程中所要经受的苦痛类似。茶叶被缓缓泡开,与志趣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