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语文高考试卷存在的14个问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358122 上传时间:2017-11-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语文高考试卷存在的14个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0语文高考试卷存在的14个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0语文高考试卷存在的14个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0语文高考试卷存在的14个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0语文高考试卷存在的14个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语文高考试卷存在的14个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语文高考试卷存在的14个问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 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的 14 个问题 作者:吉鸾 张悦群作者通联:吉鸾,江苏邗江中学; 张悦群,江苏扬州市邗江教研室2010 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基本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全国语文考试大纲和2010 年江苏省语文考试说明的理念和要求,密切联系了江苏省高中语文教学实际。然而,也存在一些必须要克服的问题。笔者罗列出六个类型题目中出现的 14 个问题,希望引起行家同仁的讨论研究与批评指正。一、文言翻译第题原文断句太长;“抑”字缺译;“富贵贫贱”错译。2010 年江苏卷文言文(欧阳修的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翻译题继承了几年来的做法,在翻译中考查考生运用通假、句式、虚词等知识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2、的能力。第题要求翻译“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命题者给出的答案是“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其实这里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原文断句太长;二是“抑”字没有译出来;三是“富贵贫贱”系偏义复词也没有译出来。这个“画线的句子”所在的语言单位是“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这是一个 52 字的长句,而且含有五个分句。结构复杂,内容较多,根据文言断句宜短不宜长的原则,这个长句应该分为两个句子。“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为一句,“使吾不以富贵

3、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为一句。前者叙述“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的表现,后者揭示“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的原因。这样,其题干“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之中的“画线的句子”,则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就可以避免“句子不完整”之嫌了。“抑”是文言虚词,主要有下列三种用法与意义。副词,表示推测,可译为“或许”“大概”;连词,a.表选择,可译为“或是”“还是”;b.表转折,可译为“可是”“但是”;发语词,与“夫”、“维”等发语词差不多,可不译。这里是哪一种意义与用法呢?“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有明显的判断句标志“者,也”。“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是主语,“吾妻之助”是谓

4、语。但它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判断句,而是一个解释原因的判断句。“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的原因是“吾妻之助”。主语是现象,谓语是原因。它们既不是选择关系,也不是转折关系,所以“抑”不是连词。那么,“抑”是不是发语词呢?也不是。发语词通常在句首以引起下文议论。“抑”应该是表示推测的语气副词,可译为“或许”“大概”。该分句可译为“这大概(或许)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用推测语气表达一个判断或解释一个缘由,用委婉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这既是一种行文习惯,更是一种表达艺术。“富贵贫贱”应该是偏义复词,偏指“贫贱”。梅尧臣虽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但家庭贫穷,其父梅让仅是普通农民。梅尧臣虽然进士官至中央(太常博士、

5、参详官),但那是 1051 之后的事。欧阳修写谢氏墓志铭是在 1044 年,梅尧臣“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之事,又在 1044 年之前,大致是他“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之际。河阳离西京洛阳很近,当时西昆诗派的首要人物钱惟演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欧阳修任西京留守推官,还有尹洙等人也官西京。可是,梅尧臣还能常与这些名人往还,很受推重,并与欧阳修成为莫逆之交。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中“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所指的就是这些情况。官位低为之“贱”,财富少谓之“贫”。梅说“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之中的“富贵贫贱”只偏指“贫贱”,不包括“富贵”,否则,何以“累其心”乎?所以,这个分句宜译为“让我不因为财富少、

6、地位低而焦虑”。二、古诗鉴赏第(1)题第二问造成“多考一次默写”的误解。2010 年江苏卷考查的古诗是王昌龄的送魏二。这是一首送别诗,前两句写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二人依依惜别,是“舟凉”更是“心凉”;后两句描写了朋友远在异方的惆怅之情,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第题第二问比较有意思,表面上看有点 2009 年上海卷阅读题第 12 题的味道(“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北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从课外迁移到课内,这其实是诗歌鉴赏题的一次突破。从考试说明的六个层级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来看,鉴赏评价固然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乃至表达应用、探究等活动。然而,鉴赏评价应该

7、有其本质特征,那就是阅读主体的再发现与再创造,即发现与创造“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味”。可是,各省高考试卷的一百几十首诗歌鉴赏的设题,并没有一道题能体现这样的本质特征。那些所谓诗歌鉴赏仅仅是“诗歌理解”、“诗歌分析”之类,根本不是正宗的诗歌鉴赏。有的甚至只是填充式的指明一种语文知识,如“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这只是伪鉴赏而已。本题要求考生联想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两个句子(“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委实属于发现“象外之象”、“韵外之味”的创造。固然,这只是诗歌鉴赏评价的初级阶段,却也是一大进步。可是,今年语文考试一结束,几乎所有语文教师都批评这一题:“多考了一次

8、默写”、“与第 10 题重复”。其实,命题者只要交待一下“如果句子写不全,可以用省略号表示”之类的话,暗示考生这里不是考默写,而是考鉴赏即可。这次考查“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外之言”的尝试,应该在诗歌命题方面引起哄动,但由于出现了“与默写题重复”的瑕疵,掩盖了这一创举的光辉。笔者在此提出来(与其说是批评,不如说是赞扬),以引起人们注意。三、小说阅读误解小说主题;淡化语文本味;异化探究本质。文学作品阅读,江苏卷 2008 年考查的是小说(江苏作者汪曾祺的侯银匠)阅读,2009 年回到传统的散文(上善若水)阅读,2010 年再一次考查小说(溜索)阅读。经过三年“震荡”,江苏卷文学作品阅读考

9、查的规律已经非常清楚,主要在小说与散文之间徘徊,一般不考查戏剧阅读或现代诗歌阅读。溜索是阿城初期的小说,通过一群现代马帮携牛过怒江的惊险活动,突显大地与自然的伟岸,反衬人的渺小。这与当时文革期间充斥的人定胜天、蔑视大自然的狂躁心态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人的本真。但命题者似乎没有领会到这一点,把主题搞反了。在几道题的答案中充斥着“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英雄气概,粗犷豪迈”、“勇敢无畏”之类的颂扬,仍然是人定胜天,仍然是蔑视大自然。这不符合小说创作的本意,误解了溜索的主题。看来命题者要弄清作品主旨也需要认真研读作品,也需要“知人论事”啊!四道考题的设置,明显文学性大于语文性。11 题

10、“分析其表现特色”,12 题回答写牛“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13 题“分析领队形象”,14题探究故事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小说阅读的文学性非常明显。然而,语文味语言文字的特点不够突出,没有篇章分析题,没有语句解读题。文学与语文固然有密切的联系,但文学不等于语文;小说固然与语言文字密不可分,但小说不等于语言文字。有的青年作家出版了一篇又一篇小说,但常常说话不得体、语句不通顺,这是什么原因?文学成就高,语文水平低嘛。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卷为什么文学作品阅读都设置一个语句考查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笔者想,主要是避免一味注重文学欣赏而忽略了语文本味的弊端吧。最后

11、一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似乎照应考试说明中第六层级“探究”。其实也有不妥之处。试把这道题中的“探究”字眼换掉,改为“写出”“解说”等动词,好像也没有什么异样。题干中写有“探究”,不代表考生会去“探究”,因为探究的价值在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方略与过程,而不在于简单地呈现结果。或者说,探究题一旦放到试题中,就不是探究了。如果一定要说这也是“探究”,那么考生每一道题目的回答都是在进行探究,都是在和文本、试卷命制者、阅卷者对话。所以,所谓探究题只是贴一个标签而已。其探究特点在这类标签式的考题中已经蒸馏殆尽, 其探究本质已经异化得面目全

12、非。四、选考题改变“选考”初衷;重复去年湖南卷。“选考”对应于课标、教材中的“选修”,这在课标卷中是不可或缺的。江苏省从 2008 年开始,把文学类文本阅读划入必考部分,将论述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划入选考部分。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因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难度大一些,实用类文本阅读和论述类文本阅读难度小一些。把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或论述类文本放在一块,让考生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阅读,会造成难度不对等、考查不公平的问题。但是,实践了两年,新的问题又产生了。选考实用类文本的考生要比选考论述类文本的多得多,一般是 4 比 1。原因很简单,实用类文本阅读比论述类文本阅读容易拿分。据此,2010 年江

13、苏卷又有新举措,取消选考题,只考一篇论述类文本(谈静)阅读。但如此因噎废食,“变选考为必考”,笔者实在不敢苟同。选考,旨在体现新课改进一步培养有用人才的理念。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侧重语文审美能力的考查,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侧重语文实用能力的考查,论述类文本阅读题侧重语文思辨能力的考查。这些能力都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在教学与考试中不应该厚此薄彼。现代文阅读题如果废止选考或选考题难度不对等,高中生容易急功近利平时只注意“选学”论述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放弃了应该学习的其他文本。这不就造成了畸形发展以致违反了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吗?所以,目前迫在眉睫的是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还在于深入研究两种选考题的难

14、度,控制与缩小两者难度不等值的阈限。2010 年考查的论述类文本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论文谈静(节选),不仅内容为湖南卷同题文章五段文字中的前四段,而且考题也很雷同。湖南卷 20题“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为第一部分,为第二部分,为第三部分”“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与江苏卷 16 题“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两者考查的都是内容层次与作者思路。再如, 湖南卷 19 题“比较第五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点”与江苏卷17 题“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两者都考查到小林一茶的俳句。

15、试卷“撞车”影响考试的信度与效度,其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其实,这种“撞车”事件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命题者不熟悉近几年的高考卷,可以集中这些高考卷,既学习经验又避免重复。当然,更要集中各地的模拟卷,避免所命试题与之重复。可能是时间仓促造成的,各省命题基本一个星期就要交卷付梓,看来这个机制还需要改进。另外,湖南卷是把谈静作为文学作品来考查,足见这篇文章的文学性是比较明显的。江苏卷如此重视文学性而忽略实用类文本的考查,有偏颇之嫌。五、作文题以热点为题系命题大忌;导语不起引导作用;“除诗歌外”违背课标。有人盛赞今年江苏作文题出得好,认为它紧贴时代,体现了与社会、时事的极强的联系度。因为胡锦涛总书记今年

16、4 月 30 日参观世博园广东馆,鼓励广东倡导绿色生活。还有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也是“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践行绿色生活,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殊不知,考语文不是考政治,大可不必以政治热点做作文题。而且,以政治热点为题是命题大忌,因为这违背了反猜测原则。作文题“绿色生活”前面的导语并不能揭示“绿色”的比喻义,不能揭示“绿色生活”的内涵。导语中没有“远离急功近利、远离灯红酒绿、远离尔虞我诈、远离现代文明喧哗”之类的字眼,也见不到“物质方面简单而心灵方面充盈”的意思。考生一般都专注于“绿色”、“低碳”写作文,偏题、浮浅现象比比皆是。回想一下江苏卷近几年命题作文的导语,其内涵与外延都是比较明确的。如“好奇心总是伴随着美好童年,诸如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等这些词语与好奇心相关联”(2008 年),考生如果摘取导语中现成的词语也能确定作文的主题。再如“时尚表现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