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343464 上传时间:2017-11-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古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初唐四杰:指初唐诗坛上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名高而位卑,官小才大,心中充满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诗中始见壮大的气势,具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上官体初唐诗人上官仪,作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 ,即重视诗歌的形式技巧、追求声辞之美,代表了当时宫廷诗的最高水平,时人称其诗为“上官体” 。大历十才子唐大历时期的十位诗人, 新唐书载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其基本主题。也有反映真实的作品。都擅长五言近体,善写

2、自然景物及乡情旅思等,语词优美,音律协和,但题材风格比较单调,偏重诗歌形式技巧。格律归整、字句精工也是他们作品中最明显的特点。他们的作品体裁多用近体格律,很少能见到乐府歌行体。警句名联在十才子的诗中俯拾皆是,说明他们均有较深的功底,所以时有惊人之笔。不过有时也不免显露出雕琢的痕迹,从而因小失大,走到唯美的道路上去。虽有警句而全篇欠佳,这也是那个时代的风气使然。韩孟诗派(奇险诗派)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以韩愈、孟郊为核心的一群诗人,在理论上提出“不平则鸣”之说,在诗歌创作中积极创新,追求雄奇怪异之美,后人称之为韩孟诗派。元白诗派(通俗诗派)中唐时期,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中重写实、尚

3、通俗、强调诗歌的讽谕作用,后人称之为元白诗派。新乐府:即新题乐府,和汉魏乐府相对而言,确切的讲新乐府就是用新题反映时事的乐府诗。元稹、白居易是其代表。新乐府诗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乐府诗。宋朝的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它是由杜甫开创,元稹、白居易大力提倡并创作,发扬光大而成的一种乐府体诗。其特点是“即事名篇,无所傍依”,只继承“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间乐府的精神,自创新题新意而不入乐。如,杜甫的三吏 、 三别和白居易的卖炭翁 。山水田园诗派:指以山水自然物色为主要表现对象或借景写情的诗歌流派,它开创于南朝谢灵运,盛唐时期以王

4、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人将这一题材的创作推向高峰。边塞诗派:2盛唐时期出现的以边塞景物、边塞战争、边塞生活和诗人的独特感受为描写对象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高适、岑参成就最高,因而又称“高岑诗派” ,把中国文学史上的边塞诗创作推向了高峰,影响极大。 陈子昂感遇初唐诗人,对唐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他的诗歌内容有:他是一个政治色彩很浓的诗人,借感遇来恢复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使诗歌创作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一部分诗歌抒怀言志之作,将匡时济世的人生抱负化为慷慨悲歌的情思,具有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感遇共 38 首。王孟王维与孟浩然并称为“王

5、孟” 。王维、孟浩然虽都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有区别的。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的境界和宁静之美,诗歌宁静优美而神韵飘渺。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景物描写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的特点,诗语自然纯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诗歌呈现出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如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王维的山居歌咏擅长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而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了山水的纯净之美,语言清省。文章四友在初唐诗坛上,有四个人被时人称为文章四友 ,他们是: 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

6、,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 因此得名。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苏味道和李峤又以苏李并称。沉郁顿挫是对杜甫诗歌创作主要风格特征的概括,所谓沉郁,指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指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高岑盛唐诗人高适和岑参的合称,为盛唐边塞诗歌代表诗人的专称。高适、岑参的诗以“悲壮为宗”。他们都积极进取,但长期功名失意。一再出塞谋求报国立功,对仕途坎坷和边塞生活有着深刻体验。所作主要以边塞战争、塞上风光和仕途艰难为题材,善于运用七言古诗等体裁,表现报国安边、治国安民的壮志和奋发进取的精

7、神,或抒发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悲愤。其诗意气豪迈,情辞慷慨,奇偶相生,手法多样。这是他们共同的地方。由于生活经历、个性、文学思想和渊源等差异,高适、岑参的诗又有重要区别。高适善于反映战士和农民的疾苦,暴露现实,笔调严谨,直抒胸臆,以常语感人;岑参擅长讴歌胜利,描绘奇境,抒发豪情,寓情于景,以奇语动人。高、岑边塞诗成就最高。近人以“高岑”并称往往是因其边塞诗。同时,唐代边塞诗派也被称为“高岑诗派”。 3七绝圣手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8、。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 、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 、 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小李杜“小李杜”指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清吴锡麒杜樊川集注序:“义山、牧之,世亦以李杜并称。 ”为了和盛唐李杜相区别,人们习惯地称李白、杜甫为大“李杜” ,称李商隐、杜牧为小“李杜” 。新唐书。杜牧传说:“牧于诗,情致豪放,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 ”小李杜

9、并称,主要因为他们当时的诗名大致相当,其实二者诗歌风格并不一致。温李晚唐诗人温庭筠和李商隐的并称。他们的诗歌风格都承受六朝余习,色彩明丽,笔调柔婉,故有此并称。温李诗风在晚唐诗坛上有很大影响,还为宋以后婉约词派开了先河。温庭筠与李商隐的作风、成就并不完全一样。李商隐诗在讽喻时政和寄情深婉方面,超过了温庭筠,但用典过多,命意晦涩之病,又甚于温诗。吴中四士吴中四士,则是以地域相同来称谓同一时期的四位诗人的,他们都是江浙一带的人, 古时这一带属吴郡。他们分别是:贺知章、张旭、张若虚、包融。四人因此被后人称为吴中四士 。他们的诗歌都写得清新婉丽,自成风格。除包融外,都有名诗传世。沈宋沈宋 是指初唐诗人

10、沈佺期同 宋之问的并称。二人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律诗形式方面所做的贡献。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沈宋都曾为宫廷诗人,所作律诗多为应制奉和之作,内容虽无甚可取,但词采精丽,且数量较多,又大都合律,使律诗的粘对规律逐渐为一般诗人所遵守,影响甚大,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元和体有广狭二义:广义指唐宪宗元和以来各种新体诗文。认为元和以后流行的新的文风、诗风,是由韩愈等元和时的著名作家开创的,所以总称之为元和体。狭义是指元稹、白居易诗中的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和包括艳体在内的流连光景的中短篇杂体诗。代表作家:韩愈、元稹、白居易。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唐代形成的讲究平仄、对仗和叶韵的格律诗体。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无题诗:(1)李商隐用无题为名的爱情诗,称无题诗。无题诗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2)无题诗的范围,一般认为是作者抒写不原明言的生活遭遇或思想感情的诗篇。包括以无题为题的十五首,和以句首二字为题“准无题”近三十首。主要包括两种,即寄托说和爱情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