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选《仔细看一遍不用看书就可以考过的哦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343458 上传时间:2017-11-30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5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作品选《仔细看一遍不用看书就可以考过的哦哈》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古代文学作品选《仔细看一遍不用看书就可以考过的哦哈》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古代文学作品选《仔细看一遍不用看书就可以考过的哦哈》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古代文学作品选《仔细看一遍不用看书就可以考过的哦哈》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古代文学作品选《仔细看一遍不用看书就可以考过的哦哈》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作品选《仔细看一遍不用看书就可以考过的哦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作品选《仔细看一遍不用看书就可以考过的哦哈》(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试题型:单选、多选、简答、论述和阅读理解题。辅导以教材为序,按照知识点(单选、多选)和重要点(简答,论述)进行编写。自学中应注意:1对知识点重在理解和灵活运用,识记好要素,不必死记硬背。2 对重要点重在识记要点。3 。要结合教材弄懂知识点和重要点的含义。4 知识点和重要点在考试中往往会相互转化,因而全面掌握,识记要点、重在理解是考试成败的关键。先秦部分诗经:1 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汉代被奉为经典,称作诗经。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2诗经 是我国诗歌的光辉典范。“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更给后代以巨大影响,是形成中国诗歌特色的要素之一。

2、氓1 氓 选自诗经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也可视为叙事诗。2氓:民。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3.理解识记下列诗句:(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 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夫妇共同生活到老,老使我怨)(5)“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4氓 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

3、损害。5分析 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简或选)君子于役选自诗经王风,是一首思妇诗,写一位农家妇女对久役在外、不知归期的丈夫的深切怀念。言情写景,真实纯朴。君子:这里指丈夫。将仲子1.选自诗经郑风,是一首爱情诗,写一位少女劝告她的恋人不要翻墙越院与她相会,因为害怕父母、兄长的责骂,也怕旁人的闲言碎语。2.这首诗用女子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生动地展示了她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

4、硕鼠1 选自 诗经魏风,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同时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理想境界的热烈向往。2诗篇整体运用借喻手法。“硕鼠”一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即是借喻。诗篇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追求社会理想的倾向。诗中“乐土”“乐国”“ 乐郊”即是理想之地。蒹葭1 选自 诗经秦风,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全诗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使感情的抒写不断深化。2.诗的情感内容即对“伊人”追求的痴迷执着与追求未得的哀婉惆怅相互交织。(1)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2)“白露为霜”“白露未晞”“ 白露未已”等句表示时间的推移。主人公长时间的苦苦求索,徘徊瞻望,深情不已

5、。(3)“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等句表示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简或选)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堪称名句。伊人,指意中人。4“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表示思念对象,求索艰难。5“蒹葭苍苍”等景物描写诗句对显示人物感情的作用:(1)渲染清秋凄清气氛。(2) 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特定的背景,被历代认为是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简)6诗的起兴手法及作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借景物芦苇起兴,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简或选)7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及艺术效果:(1)采用重章叠句。(2)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唱三叹,表现抒情主人公丰富的

6、感情。表示时间推移。表现抒情主人公的苦苦求索。(简)屈原:1.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2我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阶段的标志性作品:楚辞。汉代刘向曾辑录屈原和其他楚辞作家的作品为楚辞一书。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湘夫人1 选自屈原根据民间祭神乐歌改编而成的组诗九歌,写湘君(抒情主人公,对湘夫人的期盼与思念。是由男巫扮演的湘君演唱的迎神歌。2“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描写秋天景色的千古名句。国殇1 是 九歌中的一篇。“国殇”的意思是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并以此感召楚国人民同仇敌忾,雪洗国耻。2本篇主题及意图: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诗中不但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

7、精神,而且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简)3国殇 为何从敌胜我败着笔:(1)这是现实情况的反映。战国时期秦楚交战,楚国往往失败,反映楚国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2)屈原写国殇是为了激励楚国人前仆后继,抗击敌人,发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简)哀郢1 九章 中的一篇。郢是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写作背景有两种说法最流行:(1) 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是屈原被流放时作。(2)王夫之楚辞通释认为,屈原为哀郢都被秦将白起攻陷而作。2“何日夜而忘之”是哀郢中直抒感情的句子。3含有屈原流亡到达地点的诗句是“当陵阳之焉至兮,森南渡之焉如”。“陵阳”在今安徽省。4诗中符合屈原所写流亡过程顺

8、序的诗句有“出国门而轸怀兮”“顾龙门而不见”“上洞庭而下江”“当陵阳之焉至兮”等。5“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中的“之”指代都城;“ 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中的“霰”指雪珠。6哀郢 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直抒胸臆,既有忧国忧民的悲愤,又有委屈沉沦的凄怆,言辞质直激切。(简或选)7诗中对比手法的诗句有:“外承欢之汋汋兮,谌荏弱而难持”、“憎愠伦之修美兮,好夫人之忼慨。“众踥碟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用何种手法反映楚国怎样的现实:(1)君王痛恨忠贤之臣的美好品性,喜欢那些表面激昂慷慨的小人。群小奔走钻营,贤者越来越被疏远。(2)忠奸善恶,对比鲜明,揭露了当时楚国小人当道、君子失

9、信的现实。(简)8“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句用何种手法,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 用的是比喻手法。(2)表现对故都家园至死不渝的深切思念。(简或选)离骚1 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篇名离骚,班固释为遭受忧患;王逸认为是指离别的忧愁。2离骚 的象征手法尤其值得注意。象征由诗经中的比兴发展而来,将创作艺术推进一步。3用芳草表示高超才干的诗句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表示高洁品性的诗句有:“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4用芳草表示人才的诗句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5

10、表示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的诗句有:“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6路,在诗中不是普通的道路,而是治国之道,所以,尧舜“遵道而得路”、桀纣“捷径以窘步”。党人之路“ 幽昧以险隘”,诗人为国效力是“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7表示屈原坚执之志的诗句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离骚。左传:左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晋楚城濮之战1“城濮”故址在今山东省。“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夺霸主地位的一场战争,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双方君主:晋国

11、君主为晋文公(晋侯);楚国君主为楚成王( 楚王)。双方统帅:晋国统帅是原轸( 先轸):楚军统帅为子玉。双方的盟国,晋国的盟国有宋国、齐国、秦国;楚国的盟国是陈国、蔡国、曹国、卫国。2晋楚城濮之战中提出“退避三舍”的是晋国的子犯,“晋侯梦与楚子博”中的“楚子”指楚成王。3子犯“战而捷,必得诸侯”揭示了争霸战争强者为王的实质。4分析 晋楚城濮之战 晋胜楚败的原因:(1)君臣协力,上下同心。 (2)善于利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军的联盟,使楚国陷于孤立;同时采取克制态度,“退避三舍”,后发制人。(3) 交战时讲究战术,指挥有方,采用了避强击弱,佯败诱敌的巧妙战术。(4)晋国君臣的个人素养也起了作用。 (简)

12、5晋楚城濮之战描写战争的特点:(1)本篇描写战争不是孤立地描写战争过程,而是把战争与双方的政治、外交活动结合起来写,从而展示战事发展的因果关系和战争胜负的原因。(2)作者还借人物主口表达了一些发人深省的军事思想,如“有德不可敌”“少长有礼,其可用也”等。(3)具体描写战争过程时,能以简练的笔墨逼真地传达出战场上的气氛,清楚地交待交战的过程。(简)6试比较晋文公,先轸和子玉的形象:晋文公谨慎稳重,谋虑周全,善于听取部下意见,知人善任;先轸极有见识,懂外交、懂策略,能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子玉意气用事、刚愎自用、态度傲慢、狂妄轻放。他口出狂言,目中无人的神态与晋文公、先轸等的小心谨慎,谋划再三,思虑周

13、全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简)烛之武退秦师1 选自左传;烛之武是郑国大夫;“焉用亡郑以陪邻”,“邻”指晋国。2“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今山西省),“王”指周厉王。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1选自国语。邵公为邵穆公,周厉王的卿士。2邵公的谏词运用了比喻手法。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概括地揭示统治者对待人民言论的两种不同态度。战国策:先秦历史散文发展过程中达到高峰的是战国策。最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的是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1选自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史料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纵横家的活动与言辞,由西汉刘向编订而成。2苏秦是战国人,著名的纵横家。他游说秦惠王,主张连横,被秦惠

14、王拒绝。后来,游说赵肃侯,主张合纵,终于成功。3成语“前倨后恭”出自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冯谖客孟尝君1冯谖:孟尝君的门客。孟尝君为齐国贵族。2“狡兔三窟”的具体内容:成语“狡兔三窟”出自冯谖之口。三窟指:(1) 孟尝君市义于薛得到封地薛城人民的拥护。(2)复位于齐获贤才名声。(3)立宗庙于薛使齐王不能等闲视之。3冯谖为何三次“弹其剑”:考验孟尝君是否真能礼贤下士,自己能否找到知己者。4分析冯谖的性格:冯谖是战国时期形形色色策士中的一个典型。他愿为知己者效力,有其卓识,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利用诸侯间的错综关系为孟尝君巩固其在齐国的地位。(简)5分析孟尝君及其左右的言行对冯谖形象的衬托作用,即对冯谖

15、的刻画:文章通过孟尝君左右之人对冯谖“ 笑之”“ 恶之”,孟尝君对冯谖 “市义”之举“不悦”等的描写来反衬冯谖的奇异性格和不凡见识。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层层推进,不断变化。(简)论语:侍坐1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富于文学色彩,完整地记录了孔子与学生们进行的一次有关志向抱负问题的讨论。2侍坐 中“ 夫子哂之”“率尔而对”的是子路:子路坦率自信,有勇而智高。3侍坐 中“ 吾与点也”,“点”指曾哲;曾皙“ 舍瑟而作”甘于淡泊,向往优游生活。4孔子说 “吾与点也”的内涵:表现出孔子对实行礼乐的太平盛世的向往和淡泊的情怀,以及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和从政之态的衰退。5孔子也肯定了子路、冉有、公西华等三人的用世治国之道。子路:“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6分析孔子及其四位弟子的个性:孔子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于路鲁莽,不够谦虚;冉有、公西华随机应变,谦虚谨慎;曾皙恭敬、淡泊。(简)7文章善于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及记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记录人物语言,能逼真地表现出入物的身份和个性。叙述不多,但用词准确精练。如用“率尔而对”表现子路直率豪爽的个性,用“夫子哂之”表现孔子听了子路发言后的神态,用“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记叙曾皙发言之前的一连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