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古代佩玉文化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31972 上传时间:2017-07-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字与古代佩玉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汉字与古代佩玉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汉字与古代佩玉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汉字与古代佩玉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汉字与古代佩玉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字与古代佩玉文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汉字与古代佩玉文化在地下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物中,恐怕要数玉器的品种花式最多了。毫无疑问,这与古人对玉的特性的认识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丰富而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玉文化。玉的出现,大约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在浙江杭州湾河姆渡文化、山东、苏北的大汶口文化、江苏太湖周围的良渚文化、辽宁红山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均有大量精美的玉器出土,如玉玦、玉项链、玉璧、玉斧、玉戉、玉矛、玉戈、玉辰、玉琮,以及八卦玉版等玉饰器、玉制工具、兵器等。其中尤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精美而又数量众多。在常州武进寺墩 3 号墓中,一具二十岁左右的男子尸骨周围和身上,竟有一百多件玉器随葬品。玉璧 24

2、 件,玉琮 33 件,其余是玉片。到商周以后,玉器的品种就更多了。从级别规模的角度来说,汉代的金缕玉衣则首屈一指。在出土的玉器中,除了一些工艺品而外,绝大多数是人们日常佩带的玉饰,如玉璧、玉璜、玉衡、带钩等等。可见,上古时期人们是很重视用玉作为饰物的。据文献记载,周人是非常重视以玉为饰物的。周人重视用玉做饰物与我们今天的佩玉文化是否相同?这些,只有通过分析从玉而构造的汉字以及联系文献的记载才能得到较为完满的答案。一、纯洁美好的宝物玉, 说文:“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腮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不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象三玉之连,丨其贯

3、也。 ”玉虽出自石,但又不完全同于石,它在色泽、温度、纹理、声音、脆性和纯洁等方面有多种优良的物理特性。在周代,人们把玉的这些优良属性同人的道德品质联系起来,并以之喻指人的五种美德:仁、义、智、勇、洁。 礼记聘义:“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gu,划伤) ,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诗云:言念君子,温如其玉。故君子贵之也 。 ”可见上古时期有道德的君子之所以拿玉来比照自己,就因为玉有众多的美德。玉有如此多的

4、美德,而以温为其首,所以古之君子总是身佩玉饰,用来时时警戒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要像玉一样成为具有完美人格的人。汉字中以玉为义符而造表示玉饰的字很多。例如:璬(jiao) , 说文:“玉佩。 ”珩(hng), 说文:“佩上玉也,所以节行止也。从玉行声。 ”玦(ju) , 说文:“玉佩也。 ”瑱(tin) , 说文:“以玉充耳也。从玉真声。 诗曰:玉之瑱兮 。”琫(beng) , 说文:“佩刀上饰,天子以玉,诸侯以金。 ”珌, 说文:“佩刀下饰,天子以玉。 ”瑵, 说文:“车盖玉瑵。 ”璪, 说文:“玉饰,如水藻之文。 ”瑬, 说文:“垂玉也,冕饰。 ”佩玉之习俗起自何时?已不可考。早在新石器时代

5、就已有经磨制的玉器。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玉和人的美德相联系的描写也已很早。 诗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可见,这位姑娘不仅貌美,而且有像玉一样的美好品德,真是表里如一。汉语里有不少与玉有关的词语,都是表示美好的意思的。如:金口玉言,金玉满堂,金枝玉叶,字字珠玉,如花似玉等等。二、祭祀和馈赠的礼物正因为玉有如此多的美德,所以古人不仅把玉的美德作为做人的行为准则,而且也把玉作为重要的信物和礼物。 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

6、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琼, 说文:“亦玉也。 ”琚, “佩玉石也。 ”瑶, “石之美者。 ”玖, “石之次玉黑色者。 ”诗经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这些都是以玉赠给最心爱的人。 左传昭公十六年:“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 ”古人又以玉比喻美好的东西。 尚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尔家,凶于尔国。”玉食,美食。 左传昭公十六年:“子命起(人名)舍夫玉,是赐我玉而免吾死也,敢不藉手以拜。 ”后一玉字表示金玉良言。战国时的秦国竟然愿意用十五城换一块和氏璧,也可见玉的

7、价值。其他从玉的字,如:圭, 说文:“瑞玉也,上圜下方。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子执榖璧,男执蒲璧,皆五寸,以封诸侯。从重土。 ”瑞玉,即信玉。圭的形制上圜下方,效法天圆地方。上古时期人们认为天是圜的,地是方的,于物往往制成上圆下方之形,人则是生活于天地之间的。圭的用途, 周礼曰:“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两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祼圭有瓒,以肆先王,以祼宾客;圭璧以祀日月星辰;璋邸射,以祀山川,以造赠宾客。 ”瓒, 说文:“三玉二石也。从玉赞声。礼天子用全,纯玉也。上公用駹,四玉一石。侯用瓒,伯用埒(li 相等) ,玉石半相埒也。 ”全是纯玉,其余则是杂色玉。琥, 说文:“

8、发兵瑞玉,为虎文。从玉从虎,虎亦声。 春秋传曰:赐子家双琥 。 ”上古时期曾用玉虎符调兵,或即牙璋。战国秦汉之际始以铜虎符代之。上古时期,人们非常迷信,以为天帝神灵乃至祖先鬼神具有无穷的力量,能帮助人战胜各种艰难困苦,消除各种磨难,满足人所需要的一切。因此,用玉祭祀便是最好的礼物了。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礼天地,即祭祀天地鬼神。可见,上古时期玉不仅是君臣交往的信物,而且是人神交往的重要信物。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玉帛都是上等的祭品。豐,礼字的初文。本像陶

9、器豆中盛满了双串的玉之形。 左传僖公五年:“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丰洁,就是祭品丰富而又洁净。霝, 说文:“巫以玉事神也。 ”楚辞九歌:“灵偃蹇兮皎服,芳菲菲兮满堂。 ”说的是巫人穿着漂亮的衣服,拿着玉在翩翩起舞。璋, 说文:“剡(yn 削也)上为圭,半圭为璋。从玉章声。 礼六币:圭以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锦,琥以绣,璜以黼。 ”六币,所以享(祭祀)也。 周礼小行人郑注:“享天子用璧,享后用琮,皆有庭宝。 ”瑁, 说文:“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似犁冠。 周礼曰:天子执瑁,四寸。 ”考工记玉人:“天子执瑁四寸以朝诸侯。 ”尚书大传曰:“古者圭必有冒,不敢专达也。天子执圭以朝诸侯,

10、见则覆之。故冒圭者,天子所与诸侯为瑞也。诸侯执所受圭以朝于天子,瑞也。 ”瑞, 说文:“以玉为信也,从玉耑。 ”考工记典瑞:“掌玉瑞玉器之藏。 ”注:“人执以见曰瑞,礼神曰器。 ”“瑞,节信也。 ”璧,瑞玉圜以象天。郑玄周礼大宗伯注:“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圜象天,琮八方象地。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坴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 ”又曰:“天地鬼神,是食是飨。 ”这是说,玉是天地鬼神的食物,故而人要以玉祭祀之。在上古时期先民的观念中认为玉是“石之精美者” ,能食,且食之能长生。三、驱鬼避邪的神物山海经西山经:“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汤汤,黄帝是食

11、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坴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这是说,玉不仅可以供天地鬼神和祖先神灵食用,而且人也可以用来避邪,以抵御一切不祥之物的侵袭。据研究,确切可知用玉避邪的,是汉代流行的刚卯。 续汉书舆服志曰:“佩双卯,长寸二分,方六分,刻书文曰: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疾日严卯,帝令夔龙,慎尔固伏,化兹灵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疫刚瘅,莫我敢当。 ”刚卯是用白玉制成的小版,上面有孔,以

12、便佩系于身。刚卯上所写的这些文字,相当于符咒,就是用来驱鬼避邪的。1972 年,安徽亳县凤凰台一号汉墓发现二枚刚卯,其大小形制及所刻文字与文献所记基本相同。1用佩带玉器来驱鬼避邪的观念可能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现代人也有不少佩玉的。然而,周代人佩玉主要是用来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成为具有像玉一样的美德,今人佩玉则是为了避邪,文化观念已截然不同了。一个人只要正气旺盛,心胸坦荡,光明磊落,任何邪气都不会侵犯,也侵犯不了,焉用避之?倘若心术不正,卑鄙龌龊,总想着如何盘算别人,那么,就是穿着金缕玉衣,也避免不了邪气的侵袭,而整日惶恐不安。此外,古代还有在死人口中放玉的习俗。种种文化学的解释,似乎皆不足信。较为科学的解释,是为了防止尸体腐烂,以便长久保存,这恐怕是其真正的用意。因为地下水分充足,玉显得特别的凉,低温可以防腐。在现代,有不少人起名字往往用从玉的一些字,以表示自己像玉一样纯洁、温顺、善良和美好的心愿。传说中五帝之一的颛顼,就是瑞玉的意思。 宋本玉篇玉部收有 267 个字,或是玉名,或是形容玉之精美、声音、色彩、光泽,是人们取名的源泉。相信玉在美化人们的生活方面一定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更加美好的享受。而中国人对玉文化的研究,也早已成为一门学问。参考文献1臧振、潘守永:中国古玉文化页 175,中国书店 2001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