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合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2例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330114 上传时间:2017-07-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外合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2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内外合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2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内外合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2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内外合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2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内外合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2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外合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2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外合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2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内外合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72 例【摘要 】 目的: 观察益气通络方配合中药离子透入治疗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采用自拟益气通络方配合中药离子透入治疗本病 72 例。结果:总有效率为 93.06%。结论: 本方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眩晕 中医药疗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中医药疗法 中药离子透入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属中医“眩晕”范畴,多发于中老年人群。自 2003 年 6 月2006 年 12 月,采用自拟益气通络方配合中药离子透入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72 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2、。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72 例,男 36 例,女 46 例;年龄 3876 岁,平均 58.3 岁;病程 1 个月8 年,72 例患者均以眩晕为主诉就诊,自觉视物旋转者 52 例,浮漂感者 20 例,站立不稳者 22 例,眩晕发作与头颈部活动有关者 58 例,恶心呕吐者 46 例,一过性黑朦者243 例,有眼球震颤体征者 22 例,耳鸣或耳聋感者 38 例,头痛 38例,有肢体麻木或无力等症状、体征者 21 例。全部患者拍摄颈椎X 线片,其中骨质增生者 36 例,椎间隙狭窄者 6 例。均经头颅多普勒超声检查,72 例均见不同程度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本组病例均符合临床神经病

3、学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1 。1.2 治疗方法1.2.1 中药治疗 采用自拟益气通络方,方药组成 :黄芪 30g,党参 15g,地龙 10g,水蛭 8g,丹参 15g,川芎 10g,当归 15g,赤芍 10g,桂枝 6g,茯苓 15g 等。恶心、呕吐加竹茄 10,姜半夏8g;头痛者加白芷 12g,钩藤 20g;颈项痛、上肢麻木加葛根 20g,羌活 6g;耳鸣、耳聋加灵磁石 30g,僵蚕 10g,泽泻 20g;失眠多梦加柏子仁、酸枣仁各 10g;肝阳亢盛加菊花 10g,石决明 30g。每日1 剂,分 2 次服,连服 10d,为 1 个疗程。1.2.2 中药离子透入治疗 方药组成: 桃仁

4、30g,红花 10g,乳香30g,没药 30g,赤芍 30g,丹参 10g,川芎 10g,葛根 50g,羌活 50g,桂枝 30g。用 1500L 水煎成 500ml 备用。采用 DZY-B型骨质增生治疗仪。每次 30min,每天 1 次,连续 10d 为 1 个疗程; 疗程间隔 37d。均治疗 3 个疗程随访观察, 3 个月后统计。治3疗期间要注意休息,经常活动颈部,避免受凉,治疗 3 个疗程无效者改用其他治疗方法。1.3 疗效标准1.3.1 治愈:眩晕及伴发症状和体征消失,头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正常,3 个月内不复发。1.3.2 显效:眩晕程度,持续时间均有明显改善,伴发症状及

5、体征多数消失,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明显改善,3 个月内发病比原来减少 60%以上。1.3.3 有效:眩晕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伴发症状及体征部分消失,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无改善,3 个月内发病次数减少 30%。1.3.4 无效: 眩晕及伴发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检查椎 -基底动脉供血无改善。2 治疗结果治疗结果见表 1 表 1 各疗程治疗结果比较3 讨论4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由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缺血及颈椎病引起椎动脉狭窄或椎动脉受压导致椎动脉血流受阻,而出现眩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耳鸣、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多见于中老年人。祖国医学属“眩晕”范畴,多属本虚标实。病机为肾亏虚,余毒

6、未清,瘀血是此期重要病机。故创立补肾解毒活血汤针对中风病恢复期证属肾虚血瘀,余毒未清者进行治疗。何首乌功能补肝肾、益精血、解毒、润肠通便,不寒不燥,为滋补良药,是为君药。黄连大苦大寒,既能泻心经实火,又能去中焦湿热,并具有解毒作用,故能截断已生之毒的蔓延,又能防止新生之毒的产生,与何首乌共为君药。山茱萸功能补益肝肾,既能补精,又可助阳,且有良好的收敛固涩作用。枸杞子为滋补肝肾、明目之良药。甘寒平补,有使精气充而邪火自退之妙。黄芩功能清热澡湿,又能清气分实热,并有退热功效。金银花功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攻毒而不散气,且能补气,更善补阴。以上四药相配,既能补益肝肾,又能清热解毒,且有补阴之功,祛邪

7、不伤正,补虚不敛邪,共为臣药。川芎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其力上升、下降、外达、内透无所不至,为血中气药。水蛭之咸苦以除蓄血,乃肝经血分药,故能通肝经聚血,攻一切恶血坚积。地龙既能熄风止痉,又能清热,有良好的通利经络之功。 日华子本草谓其“治中风” 。 景岳全书谓其“能解热毒” 。赤芍既能清血分郁热,又能祛瘀泻肝火。大黄具5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有过关斩将之功,号称将军。以上五药共奏行气活血,通络解毒之功,共为佐使药。综观本方,既能补益肝肾,又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一补一泻,补而不腻,泻而不伤正气,补正虚之不足,泻未清之余毒,祛脑络之瘀血,通利经络关节,从而达到治疗之目的。通过临床观

8、察,发现补肾解毒活血汤治疗中风病恢复期总有效率为 93.3%,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有明显的调节血脂,改善内皮功能等作用。提示补肾解毒活血汤可能是通过调节血脂,改善内皮功能,从而实现抗动脉粥样硬化,调节血管张力,缓解血管痉挛等作用。【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2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S .第 1 版.北6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9-104.3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4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 ( 6);381-382.5金 华.和中化痰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临床研究J.甘肃中医,2000,3):55-57.6康存战,陈 登,王其政,等. 温阳活血法治疗中风恢复期250 例 J .中医研究,1997,10(3):34-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