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排卵中药的研究近况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323671 上传时间:2017-07-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促排卵中药的研究近况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促排卵中药的研究近况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促排卵中药的研究近况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促排卵中药的研究近况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促排卵中药的研究近况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促排卵中药的研究近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排卵中药的研究近况(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促排卵中药的研究近况【关键词】 促排卵;,中,药;,研, 究关键词: 促排卵; 中 药; 研 究无排卵是引起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不孕症的7.38.6%1 。它涉及两个方面2 ,一是卵子发育成熟障碍,二是卵子排出障碍,任何一方均会引起排卵功能障碍而致不孕。临床表现为月经虽然能来潮,但后期量少,尤以量少为主。导致无排卵性不孕的疾病有:功能性月经稀少或闭经,无排卵性功血,多囊卵巢综合征,高催乳素血症(除外垂体肿瘤) ,卵巢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希恩综合征,神经性厌食症,高雄激素血症,卵巢早衰和卵巢不敏感综合征,以及甲状腺,肾上腺等功能失调所致的无排卵疾病如甲低、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2、等3 ,相当于中医学的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崩漏,闭经溢乳综合征,不孕症等。1 病因病机研究月经不调与肾虚是无排卵性不孕的主要病因病机。现代医家参照古人认识,发展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学理论。心神失养:心为2“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藏神主血脉,心神失养,则诸脏失调,不易摄精成孕4 。督任虚寒:督为阳脉之海,任主胞胎。任督虚寒,胞宫失于温煦发育,因而不能摄精成孕5 。肝郁血瘀:冲任气血瘀滞而影响排卵6 。冲任虚损或失调:气血两虚、肝经郁滞血瘀、痰凝等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造成肾气亏损,气血不足,冲任失养或气郁、痰血互结,冲任失调,造成卵巢功能失常而不能排卵7 。2 临床研究2.1 中药周期疗法:中医

3、认为月经周期性变化是肾-天癸- 冲任-胞宫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调节的结果,肾-天癸- 冲任-胞宫构成中医之“性轴”与现代医学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有着相似之处。基于中西医对女性生殖学说的相似之处,故在治疗无排卵不孕症者,采用现代医学的周期分期法用中药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增殖期8 “血海空虚” ,当重补肝肾之精而养阴调血气,为排卵创造必需的物质基础。排卵期是肾之阴精发展到一定程度而转化为阳的阶段,用以滋补肾精调气血之品,促使发育成熟的卵子顺利排出。分泌期在肾阴充盛的基础上益神温肾健脾,维持黄体期的高温相,为受精卵着床创造好的条件。月经期应用滋阴活血之药物,促经血畅通排出。施治原则一般为补肾

4、-活血化瘀-补肾- 活血调经,重在补肾,辩证调治。临床上许多学者由于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不同,3在具体治疗上有所偏重。归纳为三个观念: 月经周期与肾之阴阳转化密切相关,经后期(卵泡期) 以肾阴滋长为主,治以滋肾调气血为主;经间期(排卵期) 重阴转阳,治以温经通络、行气活血为主;经前期(黄体期 )阴充阳旺,治以滋肾温肾、气血双调;月经期阴阳俱虚,治以行气活血调经9 。血瘀贯穿于月经周期的整个过程,临床上应根据月经的不同时期,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予以不同调治,经期辅以理气止痛,排卵前佐以清热散结,排卵后助以养血补肾10 。强调热伤血络在月经周期中发病的地位,结合月经周期在滋补肾阴或补益肾阳的基础上,

5、以清热通络为主治疗11 。2.2 中西医结合治疗:克罗米酚自 50 年代以来,一直被国内外公认为是有效的促排卵药,排卵率约 50%90%,但妊娠率仅在 11%15%,现代医家以中药配合克罗米芬治疗,使排卵率和妊娠率明显升高。现代医学认为,克罗米酚有抗雌激素样作用,影响了子宫内膜的生长,不利于孕卵的着床,从而降低了妊娠率,而中西药联合应用有利于子宫内膜的生长,提高排卵率和受孕率12 。2.3 配合针灸治疗:经超检查证实有卵泡发育但未排卵者,一般取穴以关元、中极、子宫、足三里、肾俞、卵巢穴为主,随症加减。或针刺得气后加电针间断刺激 30min,取得较好疗效13 。43 中药促排卵的机理研究3.1

6、方药研究: 中药可改善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等器官的异常形态,使内分泌激素及其受体水平恢复正常,通过调节性腺轴功能而促排卵。建立雄激素致无排卵大鼠()模型,发现补肾方药(熟附片、生地、菟丝子、仙灵脾、补骨脂、女贞子)能使其腺垂体、卵巢形态学恢复正常,垂体促性腺激素升至正常,卵巢孕激素受体由阴性转变为阳性14,15 。中药 (柴胡、赤白芍、枸杞子、菟丝子)尚可升高子宫内膜上皮及间质内的糖蛋白和脂类含量而增加内膜的营养16 ,提高子宫雌、孕激素受体 (、)含量17 ,增加卵巢、子宫血液供应18 。补肾药物(熟附片、肉苁蓉、仙灵脾、菟丝子、黄精、补骨脂、熟地)同时也调节肾上腺皮质功能。将治疗前后的

7、肾上腺与垂体、卵巢进行同步观察,发现中药使增生的肾上腺皮质网状带变薄,雄激素()、脱氢表雄酮( )的合成减少,从而解除肾上腺来源雄激素对性腺轴的干扰19 。高雄激素、高胰岛素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常见表现,的这种状态为补肾中药所纠正的机理可能是部分通过调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1)及其受体而不是影响肝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来实现的20 。此外,瘦素(1)作为一种脂肪贮积的分子信号,与垂体、呈明显负相关,说明的肥胖与无排卵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补肾中药(生地、菟丝子、仙灵脾、5补骨脂、女贞子)可能调控与瘦素有关信号的表达而通过多途径参与对排卵功能的调节21 。通过研究显示 22 ,补肾调冲方药(菟丝子、

8、复盆子、蛇床子、丹参、当归、益母草等)有明显的促排卵,促黄体功能。这一功能并非作用在生殖腺轴的某一部位,而是一种整体调节作用,主要是增强机体内在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它能提高垂体对下丘脑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的反应,分泌更多的黄体生成激素() 又能提高/ 受体功能,使受体数目对 125-的亲和力及特异结合量都提高,从而改善了内在的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共同完成正常的排卵周期。总之,观察研究发现23中药补肾药(菟丝子、女贞子、肉苁蓉、枸杞子等)能调整和维持性周期的动态平衡,活血药有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用活血补肾法能恢复促进排卵。3.2 中药治法研究:肝失疏泻,冲任气血瘀滞,阻碍

9、卵子排出是无排卵不孕症的重要病机,对此治疗,非独补肾,而应施于疏肝解郁,敷阳化气,活血通滞,使气机调畅,藏泻有度的候如期。握机审时,在氤氲的侯期应用疏肝活血法以四逆散加味治疗则起到一种激发卵子顺利排出,种子育胎的“扳机”作用24 。 临床研究表明,补肾阳法对提高垂体功能的作用十分明显,对卵巢甾体激素2 影响,可能是垂体功能增强后,促进了卵巢分泌,从而使外周血雌二醇(2) 浓度明显增高,表明补肾法的作用水平主要在垂体。肾阴虚症血2、和卵泡刺激素 () 治疗前后明显下降,治6疗前后差异显著。睾酮() 和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亦呈下降趋势,说明补肾法不仅对垂体,而且对下丘脑都有一定的影响。补肾阳法是

10、提高其分泌量,补肾阴法是降低其分泌量,这进一步表明补肾法对性腺轴各腺体的病理状态是以调节为主25 。3.3 经方研究: 温经汤可作用于垂体,改善促性腺激素节律性分泌,激活卵巢功能26 。芍药甘草汤能明显提高垂体多巴胺受体的活性而降低血泌乳素() 的含量27 ,并能直接影响卵巢、雌激素() 合成酶 (17- 甾酮氧化还原酶、芳香化酶)的活性,从而抑制卵巢、肾上腺的分泌,促进的合成28 。3.4 单方单药治疗 : 研究表明,紫石英温肝补肾,兴奋卵巢,仙灵脾补肾壮阳,有性激素样作用29 。巴戟天、菟丝子、肉苁蓉能使实验大白鼠增加垂体和卵巢重量,提高垂体对下丘脑、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的反应,使之

11、分泌更多的黄体生成激素() ,又能提高卵巢 HCG/受体功能,从而改善内在的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1 。大黄“主下瘀血 ”,可改善盆腔微循环,增加血流量以促卵泡收缩,提高排卵率30 。中药罗勒(俗名香菜)所含雌激素可通过受体及反馈机制,促进垂体分泌、及卵泡发育31 。3.5 针灸研究:对于低水平、无排卵患者,电针7有促进垂体分泌,促卵泡生长、排卵的作用,而、分泌正常,排卵障碍倾向于卵巢者,电针效果差,说明电针促排卵的效果可能与患者脑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水平及卵巢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敏感性有关32 。研究表明,针灸可激活脑内多巴胺系统,从而调节下丘脑垂体 卵巢轴功能33 。另有研究证实34 ,在应

12、用雌激素或中药作用基础上针刺某些穴位,发现能诱导出高峰,出现排卵反映,形成黄体,孕酮分泌增加,与醋酸酮诱发排卵结果相似,可见针刺这些穴位确实通过某种机制兴奋下丘脑-垂体系统,使分泌,诱发排卵。4 结语中医药促排卵具有西药不可替代的优势,为提高中医药对促排卵的疗效,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此病的研究。可以确立病症结合的动物模型,采用统一的中医证候标准和现代生殖医学的观测指标,根据辩证分型,确定每一型的治疗中药进行实验研究,以便准确、科学地为临床提供依据,同时还可扩大中医药治疗手段,如针灸、埋线、穴位注射、敷贴等,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参考文献:1 夏桂成. 中医妇科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3、,2004.394.82 罗丽兰.不孕与不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02.3 程泾. 妇科疑难病现代中医诊断与治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8.4 吕春英,何春娜,张思任,等.补肾宁心法促排卵的作用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12):2465-2466.5 王幸儿 .温肾填任法治疗卵泡发育不良 56 例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7,21(4):15 16.6 胡瑞英 .辨证治疗不孕症 319 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1998,30(8):4142.7 毛凤仙. 调理冲任促排卵体会J.山东中医杂志,2000,30(1):364365.8 罗志娟,罗玉娟 .

14、中药周期治疗排卵功能障碍 60 例.陕西中医 ,2002,23(5):404-405.99 连方,孙宁铨.中医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健 附 60 例分析J. 中医杂志,1989,(6):33 35.10 徐玉芳,罗木和 .活血化瘀法治疗不孕症 40 例观察J. 新中医,1996,28(8):53 54.11 王桂枝,李凤仙,赵韶星,等.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治疗不孕症 135 例J .中医药研究,1997,13(4):1718.12 Ran dailjM.TemplempletonA.Transvginal sonog raphicas sessment off ollicular and endome

15、trialgrow thin spontaneousand clomiheneci tratecycles.Ferfil Steril,1991,56(2):208.13 韦伟.电针促排卵 106 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8,18(9):541-542.14 魏美娟,俞理. 补肾药对雄激素致无排卵大鼠垂体及卵巢的形态学变化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3(3):164-166.15 孙斐,俞理. 中药天癸方对雄激素致不孕大鼠血10及垂体促性腺系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6):350-352.16 李佳润,史小林,张亚滨,等.中草药促排卵汤对小鼠卵巢及子宫内膜作用的组织学研究.生殖与避孕,2001,(6):429-433.17 肖东红,杨守范. 育阴灵与雌孕激素受体的实验研究.天津中医 ,2002,13(1):33-34.18 陆华,刘敏如,李春梅. 养精汤促卵泡发育的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4):217-220.19 归绥琪,俞理,魏美娟,等.补肾中药对雄激素致不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