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0全国高考卷新课标海南宁夏卷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236117 上传时间:2017-11-30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2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2010全国高考卷新课标海南宁夏卷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07——2010全国高考卷新课标海南宁夏卷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007——2010全国高考卷新课标海南宁夏卷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2007——2010全国高考卷新课标海南宁夏卷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2007——2010全国高考卷新课标海南宁夏卷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7——2010全国高考卷新课标海南宁夏卷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7——2010全国高考卷新课标海南宁夏卷试题及答案(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0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宁夏卷)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第卷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第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里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至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

2、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经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文学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与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

3、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老舍先生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 ,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了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他幽默地说:“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了便宜。 ”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消费的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然可以对

4、震撼人的好作品的出现满怀期望。 1、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D ) A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受众趣味分散的时代。 B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 C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 D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 1、 D 解析:根据原文第一段“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经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文学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这句话可知,D 项应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

5、”内在原因的一项。2、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 ) A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 2B所谓“去资源化” ,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揭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 C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是正面精神价值缺失的结果。 D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明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2、 C 解析: 根据原文第二段可知,A 项中“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表述有误,不是“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 ,应为“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 ;B 项中“作品只有批判和

6、揭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表述有误,并不是他们“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 ,而是“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 ;D 项中“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述有误,应该是 “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 ) A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B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C要保持文学生命,作家就应该对生活具有敏感和疼痛感,坚持把叙事从趣

7、味推向存在。D老舍把大明湖浓缩成 月牙儿 ,说明下苦功夫创作,才能出现震撼人心的好作品。3、 B 解析:原文第二段说“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 ,而 B 项中却说“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 ,夸大了它的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侍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费, 。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

8、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惟两京耳” 。宪宗褒美。乃拜晋慈隰州观察使,封武阳郡公。阅岁,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

9、。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 ”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宣宗读元和实录 ,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孰第一?”周墀对曰:“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 ” 乃诏观察使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 (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 ) 3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10、 ) (3 分) A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 孤:幼年丧父 B始城州,周十三里 城:构筑城墙 C法废人慢,当济以威 济:渡过难关 D与若期一月还之 期:约定时间 4、 C 解析:“济”是“救”的意思 , “当济以威”应该理解为“应当用威慑手段来救(此危局)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D ) (3 分) 民贫自鬻者,赎归之 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 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免半赋,徐取其偿 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A、 B、 C、 D、 5、 D 解析:运用排除法, “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是说韦丹不愿多花费国家钱财,精简机构,整顿吏治;“韦丹有大功,德

11、被八州”是周墀对韦丹的高度评价和褒扬,不符合题目“使民安居(安定地居住、生活) ”这个要求,故排除 ABC 三项。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 ) (3 分) A、韦丹为人率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旧例规定,凡出使外国,朝廷赐下州县官员名额,卖出后充作资费,韦丹认为费用应有朝廷支付,不可卖官求钱。 B、韦丹认为法令废弛会导致人们对它的轻视,因而主张严惩谋反的刘辟;对所治三州,认为并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费国家钱财,不如划归河东管辖。 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D

12、、韦丹去世之后,裴谊建议为他设立祠堂,刻石记功,当朝宰相也认为他的功德使江西老幼思之不忘。皇上于是下令观察使上报韦丹的功绩并刻碑表彰。 6、 C 解析:并不是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也不是下令他一月之内如数补还,应该是当权的官吏强取粮食,韦丹下令侵吞粮食的“权吏”一月之内如数补还。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 译文:(1) 逃亡没有回来的,官府替他们盖房;贫穷不能盖房的,给予他们钱财。解析:(1)句中应准确翻译“复、 为为 、畀(给与) ”几个关键词。(2)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 译文:(2) 查验差役告发

13、的事,都不符合实际,韦丹成功治理的情状越发显明。解析:(2)句中应准确翻译“告、实、治状、明”等关键词语。(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局:指棋盘。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 分) 答: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 “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 “爱棋”是爱棋盘的方,4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 “哪能”句是承“怜琴”

14、句而说, “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 、 “因局方”的句意。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 分)答: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 ,来写自己的“志” ;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 、 “万事妨” ,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四题任选三题) (6 分)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置杯焉则胶,_。 (庄子逍遥游

15、 (2)连峰去天不盈尺, _。 飞湍瀑流争喧虺,_。 (李白蜀道难 ) (3)俄顷风定云墨色,_。 _,骄儿恶卧踏里裂。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4)老夫聊发少年狂,_、右擎苍。锦帽貂裘,_。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答案:(1)则芥为之舟 水浅而舟大也(2)枯松倒挂倚绝壁 砯崖转石万壑雷(3)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4)左牵黄 千骑卷平冈解析:默写没有难度,都是课本上要求识记的名句,关键是要写准确,不要出现错别字。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考生作答时,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标号涂黑。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25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林冲见差拨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都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个七死八活。 ”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 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