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届高三语文半期测试试卷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234465 上传时间:2017-11-3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届高三语文半期测试试卷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14届高三语文半期测试试卷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14届高三语文半期测试试卷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届高三语文半期测试试卷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届高三语文半期测试试卷答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半期题参考答案1 B (A菲薄 fi C殷红 yn D供奉 gng; 靡靡之音 m)2 C (A仗义执言 B. 坐收渔利 D.融会贯通)3 A(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B 从长计议:用较长的时间慎重考虑,仔细商量。这里误作从长远考虑。C. 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指作品中塑造人物、物品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或物品。应换成“原形”:原来的形状;本来的面目。如:原形毕露,打回原形。D. 不只:不但,不仅,这里应该使用“不止” ,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4 B(A 项成分残缺, “从未失却对百姓疾苦和为民请命的责任感”改为“从未失却对百姓疾苦同情” 。C 项搭配不当,将“损害”和“妨碍”分

2、别改为“妨碍”和“剥夺” 。D 项句式杂糅,可将“本着”改为“以” 。 )5.D (A 关系反了,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中国流行的思想基础是“西方中心论”B “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全球,而不是“侧重于关注东方尤其是中国的现实和历史” 。C“全球史观”不是指汇集所有地区和时代的观点来解释历史。 )6.C(并非西方人普遍认为,只是一部分西方学者如此认为。而且也不是只能依托中华文明。)7.C (“泛中国崇拜思潮的流行”文章第六段称“并不完全以物质实力为限” 。 )8,D, (应该是“倒下”的意思。 )9,C,均介词,替。 (A,依靠,凭借,介词;趁机,介词。B,他们,代词;表示希望的语气副词。D,因

3、为,连词;因为,介词。 )10张文诩常常自己牵着马步行前进,意思是表明他不是依靠别人来请而是自己(主动)来到的。 (重点词语:步,1 分;意 1 分,致 1 分,大意,2 分)张文诩安慰并告诉他,自已发誓不把此事讲出去,坚持叫他拿着麦子离开。 (重点词语:慰 1 分;谕,1 分;固,1 分,大意,2 分)11, (1)博览文籍,学界宗仰;(2)教授生徒,不事张扬;(3)意不在仕,征召不应;(4)以德化人,不弃盗贼;(5)掩人之短,克已为人。12,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

4、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3(1)参考一: 意象密集(意象并列)的手法,巧用六个意象排列出十年间的情景。 (1 分) 这两句诗,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不用动词,用“桃李” 、“春风” 、 “一杯酒” , “江湖” 、 “夜雨” 、 “十年灯”6 个意象,写出了十年前两人相会于良辰美景的欢乐和十年来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的凄苦。 (2 分)有限的字数构成了丰富的画面,跨越时空,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展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韵味。 (1 分)参考二: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1

5、 分)这两句诗,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 “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照;“一杯酒”与“十年灯” ,这是“一”与“多”的对照。“桃李春风”而共饮“一杯酒” ,欢会极其短促。 “江湖夜雨”而各对“十年灯” ,飘泊极其漫长。 (2 分)“桃李春风一杯酒”的明媚欢快与“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凄凉孤独对比,凸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1 分) (2) 赞扬了黄几复的廉洁能干,也表达了对友人处境的不平和担忧之情。 (1 分)“持家四立壁” ,作为一县之长,家中却徒立四堵墙壁,表现他清正廉洁。 “不蕲三折肱”喻指他善“治国” 。可惜这样一个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到白头的

6、能干人却只能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听猿猴攀藤的哀鸣,得不到重用,只能在边远地区作一个小县令。 (3 分)14 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15 A C (A“反映了认为敌人不是真想逮捕他的心理”和“先生不太在意逮捕令撤销与否”不对,应该反映的是鲁迅先生要与敌人进行彻底的斗争的心理) ;C “对待感情的原则性不强,人格都是有缺陷的”不当,对国人的批判精神和对友人的敬慕之情不能说明对待感情的原则性不强)16.答:内容上,写出了鲁迅有为了理想敢于献身和“不懂变通”的

7、执着精神;(1 分)对待敌人和国人的缺点,有着彻底的斗争和无情的揭露、批判精神。 (2 分)结构上,领起下文,下文的文意皆是对此句的集中表现。 (1 分)17. 答:爱憎分明。对敌人极富斗争精神,其抗争坚决彻底,绝不退缩妥协;对友人怀以敬慕之情。 (2 分)具有批判精神,对国人的缺点总是毫无掩饰地加以揭露和批判,时时不忘教育和鞭策国人。 (2 分)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深沉的爱。对国家,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担心其“沙漠化” ;对国人,又具有深沉的爱,心怀怜悯之情。 (2 分, “忧患意识”和“深沉的爱”各 1 分)18.答案示例:“爱”是指先生对国家和民族深沉的爱, (1 分) “憎”是指先生对

8、敌人无情的揭露与鞭笞。 (1 分)如在记念刘和珍君里,先生对刘和珍君等学生有着深深的怜恤和关爱之情, (2 分)对段祺瑞执政府和“流言家”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控诉,对“非人”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剖析, (2 分)这些都能体现先生“爱”和“憎”两方面的人生态度。19(1)参考:堵车已经成为大城市一种足以让人灵魂破碎的生活方式了。如果你听说有人趁堵车的时间复习英语考上了研究生,请不要觉得奇怪!20 答案示例:(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美梦就像五彩的泡泡,美妙却易碎,请轻拿轻放。(2)绵绵的秋雨如无尽的愁思。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就像爱心一般让人从心底感到温暖。 (3 分)参考译文:

9、张文诩,河东人。他的父亲张琚,开皇中年担任洹水县县令,凭着清廉正直而闻名。家中藏书几千卷,喜欢读书并教育自己的子侄辈,使他们都因为明晓经书而通达。张文诩博览群书,特别精通三礼 ,对那些周易 诗 书以及春秋三传 ,也都通晓熟悉。常常喜欢郑玄的注解,认为他的注解通达广博,而对那些儒家各学派不同的学说,也都仔细研究。 隋文帝招揽天下有名望、学问渊博的学士时,其中房晖远、张仲让、孔笼等人,都被延请担任了太学博士。当时,张文诩在太学游学,房晖远等没有谁不推崇他佩服他,太学内都一致称赞他有学识,都尊崇、仰慕他。房晖远、张仲让、孔笼等人的学生多到张文诩处,请教询问疑惑不通的地方。张文诩就旁征博引,辩论解说没

10、有穷尽,任随学生选择。治书侍御史皇甫诞是当时朝廷中有才学有德行的人,他为人谦恭,常常行弟子的礼节。他刚到南台,马上装饰自己所乘的车马,屈驾到太学邀请张文诩。张文诩每次都牵着马前往,想不靠别人来请而自己到那里。右仆射苏威听说了他的名声,于是就召见他,与他畅谈,非常高兴,劝说他当官。张文诩的志向不在官场,因此坚决谢绝了。仁寿末年,太学被废弃。张文诩就拄着拐杖回到家,以灌园为业。州郡频频举荐他,他都没有赴命。张文诩侍奉母亲因为孝顺而闻名。在自己的乡里,他常常用自己的德行来感化教育别人,乡党也因此改变了乡里一些风气习俗。曾经有人在晚上偷割张文诩的麦子,张文诩看见后就有意回避,盗者于是感动醒悟,放下麦子

11、向他道歉认错。张文诩宽慰他并告诉他,自己发誓一定不把这件事告诉别人,并坚决让他将割下的麦子拿去才离开。几年之后,盗者向同乡说起这件事时,才被远近的人所知道。邻家修墙,心思不正,总想多占一点地,张文诩于是就毁弃旧墙来顺应他。张文诩曾患有腰疼病,正碰上一个行医的说施禁咒语之后就能病愈。张文诩就让他为自己施咒,竟被刀所伤,以致于卧床休息。医者向张文诩磕头请罪,张文诩却立刻让他走了。为了替他隐瞒,对妻子和孩子说:“我昨晚头晕,掉在坑里把腰弄伤了。 ”他就是这样替别人掩盖过错。州县认为他一直比较清贫,想对他加以赈济抚恤,他却拒绝不接受。常常闲在家里无事时就从容长叹说:“衰老渐渐来临,我恐怕不能树立好的名声了。 ”就用如意敲打案桌来自娱,当时人们把他比作闵子骞、原宪。最后死在家中,年仅四十岁。同乡为他立碑赞颂他,并称他为张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