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初中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171342 上传时间:2017-11-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2.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初中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初中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初中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初中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初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初中(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1、根据文题及内容把握课文结构,掌握过渡段的知识;2、学习文章独特的写景技巧,简练生动的语言特色;3、体会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情感、态度。教学过程:导语:提起鲁迅,我们马上就会想起小学时期学过的文章少年润土,那篇文章是那样优美,人们的生活是那样富足。其实,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一篇小说故乡,那是一篇非常沉重的小说,描写了乡村劳动人民生活的苦难,我们下个学期就会学到。鲁迅的小说除极少数几篇外,大多都严肃而庄重。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它的基调开朗、轻松,其间充满了童真、童趣,自由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一、解决预习题签上的生字二、鲁迅简介:鲁

2、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浙江绍兴人,出生时祖父为他取名为“樟寿”,字豫才。小时家道比较好,幼时曾到当时绍兴最有名气的私塾三味书屋学习 6 年。后来,12 岁那一年,因祖父的科场舞弊案,家道很快衰落下来。父亲为此得了重病。在 4年的时间里,幼小的鲁迅经常带着家中的首饰、衣物到当铺去典当,在人家的白眼中接了钱,又去药铺给自己的父亲抓药,他深深地感到事态的炎凉。但父亲还是死去了。17 岁时,鲁迅带着母亲为他筹措的 8 元钱路费到南京去,进入了当时洋务派办的江南水师学堂,此间,他为自己取了新名字周树人。后来他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在这所学堂实习期间,鲁迅到

3、煤矿去,看见了矿工们的悲惨生活,对耸触动很大。鲁迅学习的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鲁迅先生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 年,他东渡日本,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4、(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他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同时也想通过医学促进中国的社会变革。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 95 分,就被他们怀疑作弊,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在一次上课的时候,课堂上播放了日俄战争的时事片,一个中国人给俄国人当侦探,被日本人抓住要杀头了,一群中国人在旁边围观,木然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侵略者杀死。这使鲁迅受到强烈打击,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

5、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他认识到,医学是救不了中国的,于是他弃医从文,打算用文艺改变愚弱麻木的国民,他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但是,鲁迅的思想不但为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响应。于是,在 1909 年他从日本回国,做起了中学教员。期间,他经历了辛亥革命,但他发现,辛亥革命并未以改变

6、中国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此时,他极端苦闷,寻不到出路。1918 年,他受新青年杂志的约请开始为新青年写小说,当年 5 月他第一次以“鲁迅”这个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深刻地指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吃人的历史。鲁迅先生一生为我们留下了 500 万字的著作。其中杂文集 16 部,小说集 2 部,散文集 1 部,散文诗集 1 部,还有许多其他作品。1936 年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 55 岁。毛泽东主席对鲁迅先生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

7、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三、析题:从课文的题目看,你认为课文的材料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应该分几部分?应该是按照空间顺序安排的,分两个部分。四、分析课文(一)课文结构请从文中找出这两个部分的过渡段或句。第 9 段。划分段落时,你认为这个过渡段应分在哪一部分比较合适。?应分在第二部分。过渡段因为是承上启下的,是下段的开始,往往分入下一部分中。第 9 段虽然提到地百草园,但百草园的生活已经结束了,从这里开始,就要写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了。第 9 段中对自己被

8、送进私塾有多种猜测,这表明了作者对百草园具有怎样的感情?这又是为什么?极度的留恋和不舍。(二)分析第一部分1.第 1 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哪个词?“乐园”。2.你认为课文后面的内容也就是第一部分内容应围绕哪一个词来写?乐园。3.那第一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领起下文的作用,统领文章前 8 个自然段。4.第 1 自然段中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猜测,“确凿”又表示肯定,作者用两个互相矛盾的词叠在一起使用,如何理解?在这里其实并不矛盾。“确凿”表示肯定,肯定园中除了野草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确凿”的断定表示有些犹豫,

9、犹豫的是:在今人(大人)看来,那时的百草园确实没有什么动人之处,虽然我那时却把它当成乐园。 解题方略 解答两个词、句或说法是否矛盾之类的题,要先答是否矛盾(一般是不矛盾),再分别指出这两个词、句或说法各指的是什么,再说一下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就可以了。例如: “我们的祖国既古老又年轻。 ”这里 “古老 ”与 “年轻 ”是否矛盾?答:不矛盾。古老指我国有 5000 年的历史,年轻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却只有几十年。作者这样说突出了祖国的历史悠久和新中国的无限生命力。5.百草园里有什么,让作者把它当成“乐园”呢?【1】有趣的事物:菜畦-碧绿石井栏-光滑皂荚树-高大桑葚-紫红。由低到高-静物;鸣蝉-长

10、吟黄蜂-肥胖、伏云雀-窜。由高到低-动物。以上两个“不必说”是由静到动,从整体上写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印象:从静物到动物都充满了乐趣。分析“伏(在菜花上)”,换成“趴”好不好?不好。“伏”写出了黄蜂的轻盈,敏捷,是那样可爱;“趴”则显得笨拙。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局部上)油蛉、蟋蟀:低唱、弹琴(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的可爱)蜈蚣-遇见;斑蝥-喷雾。蜈蚣的趣味何在?这里用了“遇见”,不是看见。“遇见”有种老友偶然相遇的欣喜,看见则没有这种感受。以上写的是动物;何首乌、木莲:缠络,臃肿覆盆子:像小球,又酸又甜,色味比桑葚好得远(对比)以上写的是植物(静物);这一部分是对百草园的局部描写

11、,是按由动到静的顺序写的。第二自然段从整体上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写了“我”对百草园里的一切都那么好奇的心理。这一段的描写,有声,有色,有形,有味,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让读者立体化地感受到了百草园的趣味所在。堪称写景典范。【2】迷人的传说:第 3 自然段有什么作用?过渡段,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段故事有什么作用?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和第 2 自然段相比,第 3 段出现的事物在数量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么写?第 2 段出现的事物特别多,特别密集,作者几乎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而第 3 段只写了一件事,就是美女蛇的事。这样,这段故事讲起来就会舒缓一些,使得本来就很迷人的故事

12、更显神秘,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3】快乐的游戏:冬天捕鸟。注意:动作的形象性。 解题方略 从语言角度赏析这段话:这段文字使用了 “扫、支、撒、系、牵、拉、罩 ”等动词,准确生动,形象真切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4】天真的幻想:想找到人形的何首乌;想得到故事中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憧憬的快乐6.小结:百草园中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看的乐趣,有听的乐趣,有玩的乐趣,有吃的乐趣,有憧憬的乐趣,百草园当然会成为“我”儿时的乐园。(三)分析第二部分1.和百草园的生机勃勃,趣味无限相比,你觉得三味书屋有什么不同?三味书屋有一种特别严肃的气氛。从三味书屋的陈设看出来,简单而有规矩。行为礼貌上有规矩,要拜孔子和先。

13、只准读书,不能做与读书无关的事。有罚跪的规则和打人的戒尺。2.三味书屋的主人是什么的人?根据课文来说一说。(1)严厉。听说他的私塾是最严厉的不许问“怪哉”虫之类的事不许到后园去玩(2)可敬。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地答礼开始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有罚跪的规则和戒尺,但不常用喜读书3.“我”在三味书屋中做了什么?读书溜至后园玩趁老师不注意画画4.孩子们做这些事有趣吗?趣味分别在哪里?有。(1)在后园孩子们玩耍,折腊梅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都很有趣味;(2)趁老师读书入神画画,“于我们是很相宜的”,自然有趣味;(3)读书更有趣味,孩子们读书不是抑扬顿挫,而是“放开喉咙”,有口无心地瞎读。5.称

14、捉苍蝇为“最好的工作”你怎么理解?在孩子看来,玩就是工作。之所以称它为“最好”,是因为它既有趣味,又“静悄悄地没有声音”,不会引起先生的注意。6.孩子们和老师都读书,为什么老师读的就有标点符号,而孩子们读的就没有?老师懂得文章的意思,自然能断句,孩子们不懂,不会断句,就一连气的读下去,写出了孩子读书的有趣场面。7.先生的身上有没有趣味?有。读书时往里加语气词;读到兴头上还要做出摇头“向后面拗过去”的动作(四)思考问题1.你怎样理解本文的标题?你认为百草园之“乐”和三味书屋之“乐“有什么异同?这两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本文的标题提示了文章是以空间转移为线索和顺序的。相同之乐:都是儿童之乐,都表

15、现了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老和尚、先生)的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不愿离开百草园、溜到书屋后园玩、上课画画等)、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疑心老师读的是极好的文章、对先生不给讲怪哉虫的原因的猜测、对自己被送入书塾的猜测)。不同之乐:百草园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恩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的自然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这两者之间是统一和谐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蕴味美之所在。2.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对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对百草园热爱与留恋,对三味书屋怀着无比的新奇。3.文章的主题:探讨思考与讨论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