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选修课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复习资料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3158485 上传时间:2017-11-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选修课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学选修课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学选修课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学选修课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学选修课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选修课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选修课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复习资料(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节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病原微生物(个体微小,一般。潜伏性感染并不是在每个传染病都存在。5.显性感染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包括五方面:1、侵袭力: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扩散的能力。eg: 痢疾杆菌可侵袭至肠粘膜下组织,钩虫丝状蚴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溶组织内阿米巴具有溶组织能力。2、毒力:包括外毒素与内毒素。外毒素: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进入细胞内起作用( eg: 白喉、破伤风等) 。内毒素:细菌的部分组成成份,在细菌死亡时释放,可引起发热、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导致休克。3、数量:在同一个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

2、正比。:在不同传染病中,能引起疾病发生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差别很大。 eg: 在伤寒为 10 万个菌体,志贺痢菌仅为 10 个。4、入侵门户与特异性定位:病原体入侵与生长繁殖均有一定部位。 eg: 乙肝、破伤风、痢疾。5、变异性:病原体可因环境或遗传等因素而产生变异。耐药性变异 结核杆菌 (多种传染病无法控制与复燃的重要原因)抗原性变异 甲型流感 (发生爆发流行的原因)毒力变异 狂犬病病毒 (其毒力、致病力增强)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生物学基础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明确潜伏期的意义:1.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追踪传染源,查明传播途径2.确定接

3、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的期限(甲型 H1N1 流感潜伏期一般 1 至 7 天左右)3.确定免疫接种时间(麻疹的潜伏期为 6-18 天,接触麻疹患者后 5 天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病情)4.潜伏期长短还可影响流行特征空气传播多见于呼吸道传染病。 (eg:麻疹、白喉等)方式:1.飞沫传播 2.飞沫核传播 3.尘埃传播饮用水污染:1.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2.除哺乳婴儿外,其余人群均可发病(多见于暴饮生水者)3.如经常被污染,可表现为慢性流行经过4.如一次性严重污染,可出现爆发流行5.水源停用或净化后,爆发或流行可平息经食物传播多见于肠道传染病。 (eg: 伤寒、痢疾等)流行特征

4、:1.食者发病,不食者不发病 2.一次性大量污染,可形成爆发 3.停止供应该食物后,爆发即可平息 4.潜伏期较短母婴传播: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也称垂直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平行传播) 。eg:风疹病毒(死胎、流产、先天性畸形) 、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方式:1.经胎盘传播(胎儿与外界以两条脐动脉和一条脐静脉联系。脐动脉将胎儿的静脉血运送到胎盘,经物质交换后,又经脐静脉把动脉血运送回胎儿体内) 2.上行性传播 3.分娩时传播 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 1.新生儿增加 2.易感人口迁入 3.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 4.免疫人口死亡/迁出 降低的因素: 1.计划免疫(预防接种) 2.传染病流行

5、 3.隐性感染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也是确定传染病的先决条件。1.有病原体每个传染病均有其特异性的病原体(不同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eg: 流感、麻疹分别由流感、麻疹病毒引起) ;病原体是传染病诊断的确诊依据。2.有传染性病原体能被排出体外,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他人。这是与其它疾病的本质区别;传染期:病人具有传染性的整个时期,是隔离期限的依据。eg: 流感的传染期一般从潜伏期末到发热后 2 天;不同传染病的传染性各不相同,但同一种传染病的传染性是恒定的。eg: 麻疹感染后 95%发病,而脊灰在 1%以下。隔离、消毒、人工自动免疫等措施均可降低传染性。3

6、.有流行病学特征是指流行强度及三间分布,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流行强度随着疾病的发病数量及其病例间的联系程度可分为:散发: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的散在 1发生。流行: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同期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2*流行应以不同病种、不同时期和不同历史条件进行判断。 eg: 脊灰,可呈现隐性流行,感染率较高,但病例不多,此时,应以隐性流行描述。大流行:有时疾病迅速蔓延可跨越一省、一国或一洲,其发病率水平显著超过该地一定 3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特点:传播快、波及面广。eg:流感(全球 1889 年、1918 年,我国 57 年、68

7、 年、98 年、2009 年) 、霍乱(十九、二十世纪全球共发生 6 次世界) 、非典(2003 年)的大流行。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4*具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大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 eg:食物中毒、流脑的爆发等。*三间分布(古代人与人的战争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现代人与传染病的抗争要抓住“时间、地点、人群”三间分布)传染病的三间分布是指疾病的流行特征在空间(地区) ,人间(人群)和时间中发生的姿态(或态势) ,即疾病的病例在三间中出现的状况和动态。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群体性的特点。*时间分布:包括(特点

8、)短期波动:亦称时点流行或爆发,含义与爆发相近,区别在于爆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 1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季节性: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称季节性。 2周期性:指疾病有规律性地每隔一定时间(长于一年)发生一次较大流行。疾病发生频 3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状况。*出现周期性的条件:人口密集、传播机制容易实现、病后免疫稳固*若进行有效预防措施,有些传染病的周期性规律发生改变。长期趋势:指疾病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其发病率、死亡率或临床表现等方面发生变 4化的趋势。*是对疾病动态的连续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观察(在这个长时间内观察探讨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率、死

9、亡率的变化或它们同时发生的变化情况) ;*反映了从过去到现在疾病的致病因素和防治对策的综合作用的结果。4.有感染后免疫发热的常见热型有:*稽留热:体温持续在 40 ,达数日或数周,24 小时内相差不超过 1 。eg:伤寒、乙脑;*间歇热: 24 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之间,或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eg:疟疾;第五、六节 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诊断依据 1临床资料:全面、准确的病史、体格检查(典型的症状与体征)eg:伤寒的临床表现潜伏期为 7-23 日,热型为稽留热;皮疹是玫瑰疹等。2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年龄、职业、季节及地区(三间分布) 1预防接种史,当地或同一集体中传染病发生情况 2接触史(暴

10、露史) 33实验室检查病原体的检出和分离培养直接确诊 1免疫学检查:特异性抗体、特异性抗原等检测(HBsAg 的检测)提供重要根据 2一般实验检查:包括三大常规和生化检查(白细胞总数) 一定价值 3分子生物学检测 影像检查 活体组织 4 5 6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措施:针对三个环节的措施 1管理传染源*病人:对传染源的五早措施、管理早发现 早诊断 早报告(传染病报告制度是早期发现传染病 1 2 3的重要措施,必须严格遵守) 早隔离 早治疗 4 5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甲类传染病(2 ): 鼠疫 霍乱 1 2结核病 1996 年由丙类(1989 年)上升为乙类新生儿破伤风

11、 1998 年由丙类上升为乙类非典于 2003 年 4 月 8 日列入法定管理传染病,属于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接触者:对接触者的检疫措施留验(隔离观察):在指定场所进行观察,限制活动范围,实施诊察、检验和治疗,适用于甲类传染病。eg:鼠疫。 医学观察:乙类和丙类传染病接触者可正常工作、学习,但需接受体检、测量体温、病原学检查,以了解有无早期发病征象。eg:流脑。卫生处理:包括消毒、洗澡、杀虫等措施。药物预防(氟哌啶)或应急接种(麻疹)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疫源地消毒: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进行的消毒。其目的是消灭传染源排出的致病性微生物。分类: 随时消毒 1当传染源还存在

12、于疫源地时,对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所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的消毒。终末消毒 2当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所作的一次性彻底的消毒,从而完全清除传染源所播散、留下的病原微生物。 第二章一、流感1.甲型流感病毒变异:最强大型变异:H、N 均大变异,约 30-40 年发生一次,可致大流行或暴发流行; 1亚型变异:H 大变异,N 不变或变异小,约 10 年发生一次,可致大流行; 2变种变异:H、N 均小变异,经常发生,导致小流行。 32.乙型流感病毒:次之,只有变种变异3.丙型流感病毒相对稳定,未发现变异起病多急骤(突然发热) ,症状变化较多,主要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上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明显。中毒症状

13、:畏寒、高热、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呼吸道症状:可伴有咽部干痛、流涕、流泪、咳嗽等;消化道症状: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二、麻疹*传播途径飞沫传播:主要途径,呼吸道传播,传染性分泌物通过咳嗽、喷嚏形成麻疹病毒气溶胶, 1到达易感者的呼吸道或眼结膜而致感染;间接接触:极少,有可能通过密切接触,应用新污染的手帕、毛巾。 2*流行特征:使用减毒活疫苗后,1.流行趋势:发病率明显下降,流行高峰基本削平,偶见暴发流行(流动人口、免疫空白)2.周期性:由于预防接种,周期性流行规律已打破3.季节性:多见于冬、春季,但在广泛使用疫苗后,季节性高峰不明显4.年龄分布:多见于 6 月

14、-5 岁婴幼儿,但近年由于预防接种,发病年龄有明显高移现象(青少年与成人)5.由于预防接种,麻疹临床类型中轻型多,不典型多。*临床表现麻疹前驱疹:少数患者在病初 1-2 日内在颈、胸部出现类似玫瑰疹、风疹或猩红热样皮疹,数小时即消失;Kopliks 斑(科普利克斑) 用于早期诊断。*预防 策略:采取以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为主的综合性措施。*管理传染源:五早措施隔离期限:至病人发疹后 5 天,伴有并发症者延长至愈后 10 天;医学观察接触者 21 天,证实的接触者在接触后 3 天内,进行应急接种疫苗或 5 天内接种丙种球蛋白(体弱年幼) 。*保护易感人群被动免疫(应

15、急接种):易感接触者在接触病人 5 日内(效果最好)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病情。一次注射剂量为 0.25ml/kg,保护时间为 3-4 周。三、风疹特殊类型*无皮疹性风疹:其它症状均有,但无皮疹,故易误诊。*先天性风疹综合症:孕妇在妊娠的前 4 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可致胎儿宫内感染,引起:1.流产、死胎;2.先天性器官发育缺陷(青光眼、白内障、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先天性耳聋、小头畸形、智力障碍等多发性畸形)3.出生后 1 岁以内婴儿死亡率高达 10-20%。四、水痘皮疹特点:1.向心性分布,躯干多、四肢少;2.演变顺序:初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变为丘疹,再经数小时变为疱疹,后结痂;疱疹

16、在 1-2 天内从中心干枯,红晕消失,1 周内结痂,然后痂皮脱落, 不留瘢痕。3.分批出现(四代同堂):出疹 2-3 天后,同一部位可出现各期皮疹。 五、非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由冠状病毒(变异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于 2003 年 4 月 8 日列入法定管理传染病,属于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 。特点:传染性强(一定条件下) ,易引起大流行;起病急、病死率高。 1临床表现:高热、寒战、全身肌肉骨骼酸痛、乏力、干咳、呼吸困难,严重者出现呼吸 2衰竭。临床表现:潜伏期:2-12 天,一般为 4-5 天,最长可达 21 天。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且持续(38以上数天) ; 1全身中毒症状:寒战、头痛、全身肌肉骨骼酸痛、乏力、腹泻等; 2呼吸系统症状: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但一般肺部病变进展很快,干咳(无痰或少痰, 3少数有咽痛) 、胸闷、呼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