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浪潮 论文

油条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85.57KB
约5页
文档ID:2314282
浪潮 论文_第1页
1/5

研讨课课论文 浪潮《浪潮》是由丹尼斯•甘塞尔执导的一部德国影片,英文名为“Die Welle”翻译成中文是“浪潮/挥手礼/恶魔教室” 这部电影常被用于教室培训上,在教师们当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在看完《浪潮》之后也觉得它的确耐人寻味同时它记起我一些列思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使我萌发出把《浪潮》作为视角,以当代大学生的独特视角分析这部电影《浪潮》的故事改编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事件,1967 年 4 月,加州帕洛阿尔托市库柏莱高中的历史老师罗恩•琼斯为了让学生们亲身体会到纳粹极权运动的恐怖,他大胆的设计了一个实验,让学生们模仿纳粹党徒,在班里发起了一个微型的极权运动,没想到几天之后,就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其中,大家逐渐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极权狂热中,琼斯的班级简直成了一个微型的纳粹“飞地”,直到最后琼斯给学生们播放记录纳粹暴行的图片,惊愕的学生们才戛然而止这个别具一格的社会学实验惊世骇俗的证实了极权主义与普通人生活之间的某种必然关系电影鉴赏和所研究的电影之间是相互构建的过程鉴赏者在选择研究对象的过程就是建立映射的过程由于人们对于电影的认知程度有深有浅,对于看电影的目的也各不相同然而在司空见惯的情节中,很多细节往往被忽视。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浪潮》以小见大,其中很多问题值得我们以多角度进行剖析一、 故事情节及角色分析电影《浪潮》在轻松而热烈的摇滚音乐中开始,德国的一所高中,年轻的赖纳·文格尔老师由于他最喜欢的“无政府主义”课被另一位老师捷足先登,只能主讲“独裁统治”课程在第一堂课上,处于叛逆期的学生们一个个懒洋洋地在做自己的事,无心听讲学生们认为独裁缺乏民众基础不可理,把不合作者排除到团体之外事情逐渐出乎赖纳的意料之外,慢慢滑向了“独裁”与“纳粹”的深渊能在德国重演的言论让文格尔陷入了沉思他灵机一动,试图通过一些行为、语言的实验让大家理解独裁,他设计了一个大胆的教学实验——模拟“独裁” 在被学生选为课堂上的“元首”后,他要求学生称呼他为“文格尔先生” ,发言必须经过同意,回答必须简短,并向学生灌输团结、纪律性、集体主义和归属感在学生的推动下,这个团体有了自己的名称、制服、标志、手势学生们渐渐沉湎这个名为“浪潮”的组织中,他们体会到集体和纪律的重要性,却在不知不觉中表露出纳粹分子的心……文格尔惊醒过来,在星期五精心准备了一场演讲试图终止“浪潮”的时候,学生们莫不沮丧失落,而深陷其中的学生蒂姆更是接受不了现实,枪击同学后饮弹自尽……《浪潮》一片在六天内讲述了一场名为“浪潮”的微型极权主义运动从游戏般的开场、到野火般迅速蔓延、再到不可名状的狂热、直到最后死的死、抓的抓,落得惨淡收场的全过程——好在这只是一个德国高中里的课程教改实验,使得观众们得以较为从容的全盘审视之。

不过管中窥豹也能以小见大,整个《浪潮》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缩微样本,生动的说明了极权主义运动的渊薮及其特性 1、老师文格尔影片中的文格尔教师是一个年轻、民主、富有激情但却不是主流眼中勤奋的教师在妻子用心准备讲义时,他调侃说:“我们老师不是懒虫,别破坏我们的形象” 文格尔尽管半路出家,但事实证明他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名杰出的青年,一名教育改革家 在这个需要教育家的时代,他发挥文武双全的特长,既教政治,又兼任水球课程研讨课课论文 当他擅长的无政府主义的课程被人捷足先登,他毫无怨言临时接到《独裁统治》的课,也能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认真备课,保质保量地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 然而文格尔教学体验设计活动的失败,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教学实验中,作为实验指导者的教师最应具备的的素质是教育智慧教育智慧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和创造性驾驭以及深刻洞悉、敏锐反应及灵活机制应对的综合能力从大的方面讲,教育智慧是一种内在的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的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作为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教育智慧应当渗透、内化于包括师生教育活动及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过程、教育环境、教育管理在内的一切方面的。

教师是教育目的、意义、价值、任务的直接体现者、承载者和实践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教育智慧对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很大影响2、学生蒂姆蒂姆性格内向、不善交流,少有成就感,在学校更是经常被人欺负,被人称作“软脚虾”也许是这个原因,他一直希望周围能有几个“兄弟”为此,他经常给其他男生送些小恩小惠,并在后者近乎鄙夷的目光中讨好说:“是送你们的,我们是兄弟 ”然而,事实上,没有人把他这个窝囊鬼当兄弟对于为什么加入“浪潮” ,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理由显然,对于蒂姆来说, “浪潮”更意味着一种梦寐以求的力量,就像他后来握在手里的手枪一样文格尔的介入与“浪潮”的成立,显然给一直处于“校园底层”的蒂姆的生活带来转机而且,他竟是那样全心全意,甘于冒险犯难为了制服,他焚毁了家里所有名牌上衣制服的确给蒂姆带来一种神奇的力量感当他被欺负时,他开始试着反抗,而与他同穿制服的“浪潮”成员也走过来保护了他因为浪潮的存在,蒂姆感觉自己不再是一条虫,而是一条龙的一部分在喷涂“浪潮”标记时,他不顾危险爬上市政府大楼他不仅用假手枪吓退了寻衅斗殴者,甚至自告奋勇要为“元首”文格尔的保镖,弄得文格尔莫明其妙。

蒂姆诚心诚意地想维护“浪潮”的坚固,要光大它的荣耀在他看来“浪潮”就是他梦想中的帝国,而文格尔先生就是能为他引领未来的领袖了解了蒂姆的这种近于迷狂的心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最后会拔枪从中也不难发现,在类似“浪潮 ”的组织中,加入组织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互相绑架的过程它提倡以组织的名义消灭异类,却不允许成员主动退出,因为主动退出对于组织而言是一种不可控的行为文格尔不再是他自己,而是浪潮的利益代言人当他像赵匡胤一要被手下皇袍加身,他只能应允,而不能主动退出伏尔泰说, “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走向罪恶 ”荷尔德林说, “总是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 ”一个人信仰乌托邦并非恶,真正的恶是这种乌托邦被赋予魔力,从而具有进攻性显然,在《浪潮》中,蒂姆更像是一个隐喻,被革命唤醒的怪兽,被科学家创造的弗兰克斯坦,抑或其他 “浪潮”使蒂姆获得了“新生”,他的成长远远超出了文格尔所能控制的范围组织之我的成长,同时意味着个体之我的消亡二、浪潮的多视角考察1、政治哲学角度《浪潮》有一个百无聊赖的发端:老师文格尔教了不想教的课,学生们听得乏味,老师教得更沉闷,于是文格尔才想出了这么个点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故事刚刚开始的时候, “浪潮 ”运动还未成型,谈不上什么像样的理念甚至纲领,但是随着运动的发展,研讨课课论文 学生们越来越沉迷其中,而那种对普通学生的吸引力,已经越来越具有极权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当然, 《浪潮》中的主人公只是中学生,当他们谈论为何会加入“浪潮”运动时,往往会把与家庭的疏离、对现实生活的厌倦联系起来——关于后者,观众们不难注意到有一场在酒吧里谈话的戏,当学生们聊到“谷歌上被搜索最多的是帕丽思•希尔顿”时,他们对整个当代社会的“堕落” 和不满溢于言表学生们处于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心理和精神无所寄托,而“浪潮”使他们有了共同的目标学生们宁愿放弃自由屈从于“浪潮”中,学生们在“浪潮”中得到了更多的权利,学生们与“浪潮”是一对矛盾共生体也或许在学生们的内心里就有对“集权主义”的向往,人性里本就种下了一颗渴望强大和获得别人认可的种子,促使他们对“浪潮”这个集团如此着迷人类是群居动物,孤立的个人在世问极难生存,于是孤立的个体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能量体因人多势众而产生的力量感,使人产生自己摆脱了卑微无能的幻觉,从而产生出一种“攻击性”的、无可匹敌的巨大能量 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具体地分析了群体心理的特征,他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冶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群体的简单化思维方式,他总是倾向于把十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口号。

影片中,老师文格尔为了营造一个集体,在实验之初便提出“团结铸造力量、纪律铸造力量”的口号,这句简单的口号赋予了集体成员莫大的归属感和神圣感勒庞在书中还提到:纵火抢劫在个体中极少发生,但是当形成小团体时,他们毫无顾忌……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这样一来总是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便彻底消失了 片中,性格内向寡言没有朋友的高中生蒂姆,他将大麻无条件的送给同学,以获得他人的关注与“友情” 并且令他想不到的是,一周后,他就有了一个集体,在集体中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有着强大的信念和领导者集体的“力量”让性格胆小懦弱的他发生改变,最后在得知组织、信念破灭的时候,开枪杀人浪潮”是在一个课堂实验当中,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极权主义而形成的一个集体,文格尔成了这个“浪潮”的元首,引导学生陷入“浪潮”中一切都为集体的荣誉和使命沉迷集体中的人对集体是忠诚的,个性相对集体的利益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个人的权利也被集体所吞没了在《浪潮》中卡罗由于不喜欢穿同意的白衬衫,就被“浪潮”排斥在外浪潮”驱除了个性和对一个人的自由给以限制,也让他不能思考卡罗的自由就被“浪潮”专职所排斥,卡罗想反抗“浪潮”时,马尔科用集体的荣耀说她为了自己的私欲。

他们会用集体的力量给予反对者以打击, “人”不能在集体中获得个人真正的自由,但“人”到底在集体中应处于一个什么地位?值得我们深思2、社会学角度“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旦有极为罕见、极为强大的品质,它足以征服一切没有任何事情能阻挡住它,无论自然、上帝还是人,都不能 ”夸大其辞、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是说服群众的不二法门因此,作为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又有大众支持和拥护的领袖人物,博学多才之一方面,而强大持久的意志力才是获得大众认同的关键,且认同感越强力量越大影片中,文格尔先生作为“浪潮”的发起者,首先便在群体中建立起自己的领导地位:在第一天他便强调纪律,学生与自己交流始,言行举止都必需有礼貌,讲话要使用敬语,发言要举手起立通过这种行为上强制性规定,建立起一个自上而下的等级体系为了更加巩固自己的地位,文格尔先生在课堂上便对学生进行洗脑,他反复强调“纪律铸造力量”的口号,强调集体的团结与重要性当人的注意力反复受到外界单调刺激时,意识就很容易陷入一种丧失一定的判断力的被催眠的状态他研讨课课论文 会生出对这种刺激的强烈认同感。

当学生们进入催眠状态时, “文格尔先生是领导者”的暗示将轻易地灌输进学生们的意识中,这种暗示使他们对领导者的一切决定都深信不疑由此形成的晕轮效应,使“拥护者”们在仰慕的过程中夸大了自身的社会认知,将爱屋及乌的心态贯彻到底如片中的蒂姆,他便是一个文格尔绝对拥护者,甚至提出要成为文格尔先生保镖的意愿,将文格尔先生的安全也纳入自己的责任中人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能实现其人格、自由和权利,才有生命和存在的价值” 因此在捍卫组织的时候,可以心甘情愿的放弃生命,对于威胁到组织的人可以采取最为残忍的攻击,且以此为荣此种绝对精神的律令也导致“浪潮”的狂热拥护者蒂姆在组织宣布解散的时候枪击同学后饮弹自尽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我们体内被唤醒的究竟是善还是恶,而这种无知却是我们的大幸 3、教育学角度文格尔的整个教学设计,采取的是体验教育,这无疑是最具魅力也最具效果的教育最好的教育他极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很巧妙也很自然地设置了逼真的情景,他把教育生活化了,让学生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最成功的教育莫过于让学生参与、体验、实践、生活……体验式教育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具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作为一个教育学概念,体验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

体验是一种能发生与主体独特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