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惯用语问题研究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04407 上传时间:2017-07-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惯用语问题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惯用语问题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惯用语问题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惯用语问题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惯用语问题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惯用语问题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惯用语问题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惯用语问题研究摘要:惯用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本文以外国留学生使用惯用语的大量偏误为语料,从惯用语的性质特点入手,分析了留学生惯用语使用中的三种偏误现象,即语义偏误、语法偏误和语用偏误,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留学生的汉语使用水平。关键词:对外汉语 惯用语 偏误 对策1 引言习惯用语(Colloquial idioms 或 idiomatic expression)是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它是词汇当中一种重要的语言单位,但是对它的命名,直到上世纪 60 年代胡裕树主编的 现代汉语教材,才第一次真正提出了这个语言单位,同成语、谚语、歇后语成为平行单位

2、,统称为熟语。习惯用语,也称习语、习用语、惯用语等,名字不同,其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也并不是完全重合的。以汉语惯用语为例,此概念便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惯用语指所有的习惯用语,除惯用语外,还包括某些固定格式与固定句式,而狭义的惯用语则专指以三字格为主的语义具有双重性的结构固定的短语。本文研究的重点为狭义的惯用语,也兼及广义,以下即以惯用语统称之。惯用语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1 口语色彩浓惯用语来源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典籍文献、寓言神话、宗教用语、行业用语、方言、外来语以及谚语、成语、歇后语的省略等等。但是惯用语的语体色彩是口语性的,它经常出现在口头表达中,而不是书面场合。例如:“这个班的学生喜欢

3、抱团儿。 ”不能说 “全国人民抱团儿”。1 2 稳定中兼具灵活性和自由度马国凡、高歌东在惯用语中指出,惯用语作为一种固定词组,从意义到结构都是完整的、统一的。惯用语和成语一样,都是固定词组,结构上都有定型的特点,如:“开夜车、穿小鞋、吹牛皮 ”等。但相对来说成语的定型性更强,而惯用语则较灵活。这主要是指惯用语在使用时可以发生结构和构成成分上的“变异” 。 以“开夜车 ”为例,我们可以说“开了几天夜车”,也可以说“ 开什么夜车,早点休息吧”,还可以说 “考试前夜车别开得太多 ”。从例句中可以看出,惯用语具有离合性,就是可以进行内嵌或扩展,语序可以移动,虽然形式上有所变化,但意思都没有变化。再比如

4、:(1) 因为语言不通,刚来中国的时候我常常碰钉子。 (原始结构)(2) 碰几个钉子没什么大不了,但是,碰了钉子后不要气馁。 (加了数量短语)(3) 在客户面前,她不知道碰了多少钉子。 (加了数词)(4) 钉子碰得多了,我也渐渐成熟了。 (颠倒语序加形容词)(5) 这样也好,不碰碰钉子,年轻人是不会学乖的。 (动词重叠)有些惯用语的局部成分还可以改变而不影响意思表达,如“拉后腿” 也可说成“扯后腿” 、 “拖后腿”;比喻又打又拉、软硬兼施的“ 打一巴掌,揉三揉”也可以说成“打一巴掌,给个红枣” 或“打一巴掌,给个甜枣”等。1 3 惯用语具有一定的色彩意义惯用语除了其基本意义外,还有一定的色彩意

5、义,多用于表达否定的意思,所以绝大多数惯用语是贬义的,如“吹牛皮、唱高调、穿小鞋、拍马屁、翘尾巴、钻空子”等。据钱理在现代汉语惯用语研究 一文中对 现代汉语惯用语规范词典中的惯用语考察结果的统计,含贬义色彩的惯用语所占比例达到了62%。只有少数的惯用语其感情色彩是中性的,如“ 开夜车、开绿灯、车轮战”等。也有一些褒义色彩的,如“好样的” 、 “没的挑” 、 “打着灯笼也难找”等等。1 4 传承与消亡相统一正如所有的语言一样,惯用语也在不断地传承、发展,而有些则会因为离我们的生活相距甚远免不了被逐渐淘汰,如“胶皮饭碗、甩袖子 ”等。但是,大多数惯用语会被直接流传下来,如“出洋相、闹笑话、马后炮

6、”等。也有部分惯用语在流传的过程中会多少发生一些变化,但基本意思是不会改变的,如“走后门、打圆场”等。 2 外国留学生使用惯用语的常见偏误分析很多留学生都抱怨汉语难学,除了四声以外,惯用语也是一大难点。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应该说已经掌握了相当的词汇量和基本的语法,他们在和中国人谈话或看电视、看电影时,经常是遇到一些自己都认识的字和词,可是放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就不甚清楚了,查词典也往往查不到。这些拦路虎其实就是口语惯用语。惯用语在母语或第一语言使用者的言语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语用现象,在成人本族语者的言语中更高达 80%。正因为惯用语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与教学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惯

7、用语的使用是检验留学生是否达到地道表达的关键。为了帮助外国留学生了解汉语口语惯用语的意义和用法,笔者以北京语言大学沈建华编著的汉语口语习惯用语教程为蓝本,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积累,在教授留学生汉语惯用语的过程中留心收集了大量语料,将留学生在书面作业和口头表达中所出现的偏误现象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症下药,以期为今后的惯用语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2 1 语义偏误2 11 把字面意义当作实际意义惯用语的意义并不是构成惯用语的各成分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 “惯用语的字面意义大多只是它的语源意义,一旦成为惯用语之后,字面意义往往不起作用,抽象性的虚指义或泛指义才是它的实际意义。 ”1大多数惯用语主要通

8、过借代、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体现出实际意义,而且这种实际意义与其字面意义相距甚远。但作为没有汉文化背景知识的外国留学生,他们很难将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联系起来,使用时往往只停留在字面意义上。如:*我喜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工作。这个学生的本意是要表达他喜欢的工作方式是不太劳累,有较多的娱乐和休息时间。但他不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是用来比喻做事不能坚持、没有恒心和毅力的意思。只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使用就有点文不对题了。2 12 语义不明语义不明是指惯用语的意义与所要表达的对象内容不相吻合,或是语焉不详,不知所云。如: *昨天晚上我们吃了晚饭就去电影院看电影了,可是碰了钉子。该句所要表达的意义不明

9、确,看电影碰钉子,是没买到票呢,还是约好的人失约了呢?听众不得而知。再如:*我和女朋友去一家饭馆吃饭,我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是指抱着容忍迁就、听之任之的态度,假装没看见,多用于对不好的、不应该的事情。该句是说对周围顾客的不好行为还是对饭馆的服务不到位假装没看见,表达得不清不楚,让人摸不着头脑。2 13 不了解惯用语的感情色彩惯用语中蕴含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因而具有鲜明的褒贬色彩。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很多留学生对惯用语的理解仅限于字面意义,很少关注或根本不知道其感情色彩,当然不能正确使用。如:*老师是马屁精,她经常夸我们聪明。*奶奶已经上

10、西天很多年了。“马屁精”一望而知是贬义词,在这儿把夸奖他们的老师当成了向别人讨好、拍马屁的小人,显然并非学生本意。 “上西天” 的意思也是死,但是这种说法不够庄重,有一定的贬义色彩,用来自嘲还可以,但用于自己的长辈显然是大不敬。如果学生了解了这些惯用语的感情色彩和相应的社会文化内涵,就不会出现这类偏误。2 语法偏误惯用语在语义和语法方面都相当于一个词,在句中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等。如:(1) 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开绿灯是不对的。 (主语)(2) 她说自己会八门外语那是吹牛皮。 (宾语)(3) 工作 中碰钉子的事常有。 (定语)以上几个例子对留学生来说不难理解,但要注意的是偏正结构的惯用语往往有固

11、定搭配的成分。如:(1) 他那脾气你不是不知道,我不止一次喝过闭门羹。(2) 他当了班长以后,就喜欢围着老师刮耳边风,说其他同学的坏话。很多留学生在学习使用惯用语时,注意力只集中在某条惯用语上,忽略了其他词语和惯用语的搭配,往往根据自己以前学过的知识想当然地搭配。如看到“羹”就想到了“ 喝”,看到“风”就想到了“ 刮”,哪知道用“ 吹”表示“有意透露使人知道”的含义呢!前面提到惯用语在稳定中兼具灵活性和自由度,主要是指惯用语在使用时可以发生结构和构成成分上的“变异” ,比如动宾式惯用语往往可以插入其他成分。如:“拍领导的马屁”、 “碰了一个软钉子” 等,但并不是所有的动宾式惯用语都适用这种格式

12、的“活用”。比如:*我工作没做好,穿老板的小鞋。“穿小鞋”常用的格式是“某人给某人穿小鞋” 或“ 某人给某人小鞋穿”,主要通过介词引入动作涉及的对象。学生把所学的在动词和宾语之间插入相关成分的格式过度泛化,造成了偏误的出现。 2.3 语用偏误“我们将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因没有达到完美交际效果出现的差错,统称为语用错误(Pragmatic failure) ”2。 ”这类失误不是来自语言本身的语法错误等方面的问题,即不是语法结构出错而导致辞不达意,这类语用失误主要归因于说话的方式不妥,或者不符合表达习惯,或说得不合时宜“2。如:*我昨天上街买回来一块假的名牌表,现在我吃后悔药了。 (“吃后悔药”多

13、用来劝说别人不要后悔,不能用在自己身上。 )*这么快就把作业做完了,看来我真有两下子。 (“真有两下子”也常常用来夸别人技术好、能力强,但不能用在自己身上。 ) 留学生之所以出现以上错误,首先和文化差异有关,异质文化基础上形成的语言由于各自的地域环境、生活习惯、思维模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汉语中的“老油条、大锅饭、拍马屁 ”,英语中的“spill the beans”(无意中泄露秘密)等,这类词语虽然也能在其他语言中找到相近的表达,但是却难以形神兼备地将原语言中所涵盖的文化特质、独特寓意完全展现出来,甚至还易造成理解上的错位。可见,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跨文化

14、交际的过程,汉语惯用语鲜明而强烈的民族文化生活特色是横亘在留学生面前的一道难关。留学生母语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差异越大,对惯用语习得的干扰就越大,产生偏误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3 对策3 1 适当增加对惯用语结构知识的教学惯用语的结构知识主要有八种,分别是动宾式、偏正式、主谓式、连谓式、联合式、补充式、复句形式、 “的” 字结构等。教学中,我们可对惯用语的内部结构形式做简单分析,对已经具有一定语法知识的中高级留学生来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在了解惯用语的结构形式后,学习的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比如在讲解“帮倒忙” 时,我们引导学生分析出其结构形式是动宾式,用法跟“帮忙”一词差不多

15、,多做句子的谓语。这些说清楚以后,学生基本上不会出现偏误。 3 2 结合惯用语的文化内涵进行教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形式,惯用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果我们在惯用语的教学中结合中国文化的内容进行讲练,不仅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且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以“狗” 为例,在汉民族的文化中, “狗” 被赋予“卑贱” 、 “恶劣”、 “没良心”等文化色彩,大多为贬义。于是跟“狗”有关的惯用语也多含贬义,如 “狗腿子”、 “看家狗”、 “”等。再比如“跳龙门”取自鲤鱼跳过龙门就可以变成龙的传说,以前用来比喻科举及第,现在多比喻大大改变了原先比较低的地位和身份。如果教师

16、有意识地介绍一下中国文化中对“龙” 的重视,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得多。3 3 结合学生的母语进行对比教学,找出异同,便于学生正确使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惯用语,有的跟汉语的惯用语有很大差异,如汉语的“走后门” 英语是“pull string”;而有些语言的惯用语跟汉语还有相似之处。比如我们在中级口语课的教学中讲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时,俄罗斯学生说在俄语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叫“闭两只眼 ”;说到“脸红脖子粗”时,一位比利时的学生说在荷兰语中“脖子粗”是指“自以为是” 的人,这显然和汉语的意思有很大差异。我们在教学中,可结合学生的母语进行一定的对比,分析异同,充分利用学生母语的正迁移因素,加深对惯用语的理解并掌握其用法,这样一定会减少使用时的偏误。3 4 创设语境,鼓励学生大胆使用惯用语。讲解惯用语,并不是也不应该干巴巴地讲解其含义,而是要学生知道在实际交际中如何应用。比如一个学生去邀请一个自己喜欢的女孩看电影,没想到女孩子没答应。这时候如果说他“碰了个钉子” ,那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