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中主题评述结构语法教学的理论选择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04335 上传时间:2017-07-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汉语中主题评述结构语法教学的理论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对外汉语中主题评述结构语法教学的理论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对外汉语中主题评述结构语法教学的理论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对外汉语中主题评述结构语法教学的理论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对外汉语中主题评述结构语法教学的理论选择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外汉语中主题评述结构语法教学的理论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汉语中主题评述结构语法教学的理论选择(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对外汉语中主题评述结构语法教学的理论选择摘 要:主题评述结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是难点所在。传统教学方法是将其处理为主谓谓语句,但学生在学习教材时,往往很难接受主谓谓语句的概念,主题评述结构的语法教学迫切需要新的语法理论支持。因此,通过将语法界的三种主要理论主谓谓语句分析方法、主题基础生成说、主题移位说进行对比,以帮助初学主题句的低、中年级学生最有效地掌握主题句为标准,来评价每种理论是否适合应用于教学,就可以明确看出传统主题句教学的不足,找到最适于教学的语法理论。关键词:主题评述结构 对外汉语教学 移位一、引言主题评述结构(topiccomment construction)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2、一直是难点所在。由于汉语缺少形态变化,句法没有显性的标志,语序就显得模糊不清,对于对汉语没有语感的外国学生来说,习得的难度极大。在解释主题评述结构时,传统教学方法是将其处理为主谓谓语句(sp predicate sentence) ,但存在着诸多问题,学生在学习教材时,往往很难接受主谓谓语句的概念,首先是不明白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句子,其次是不明白为什么有的句子就是错误的。孙德金(2007)指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把每一个语法项目的形式和意义统一起来,否则教学就会是无 效的或低效的。 ”传统语法体系注重语法结构的讲解,忽视语义和语用,当前主题句教学体现的问题正是这一点。主题句教学

3、,需要重新审视课本上的传统语法教学,采用可以清楚地概括和解释这一语言现象的新的概念。因此,本文以初学主题句的低、中年级学生为对象,从第二语言语法教学的角度,在各派语法理论中选择最适合教学的理论,找到一个容易让学生接受的语法教学体系,将主题句的形式与意义紧密结合起来。二、三种分析方法的应用目前语法学界对主题评述结构争议颇大,各家在长期发展中都建立起了完整的体系。而对外汉语教学,到底应维系传统的主谓谓语句分析方法,还是采取生成学派的主题移位生成分析法(the transformational hypothesis) ,或者与之相对的主题基础生成分析法(the base generation hyp

4、othesis)?孙德金(2011)指出,应将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区分开来,理论语法的特点是无论是哪种认识,只需自圆其说即可;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需要的是旨在“致用”的教学语法, “教学语法的解决之道是从语境、功能等角度探求使用规律,以学生能够恰当地运用为基本目的” 。因此,在三种分析方法中,不管各自从何种角度出发、是否简洁全面地描述了语法,我们应从中选取能最有效帮助学习者充分掌握主题句运用的理论,结合教学实际,从理论语 法过渡到教学语法。1.传统分析方法:主谓谓语句主谓谓语句指以汉语主谓短语做谓语的句子,其概念与语言学家赵元任与八十年代兴起的三个平面学说(胡裕树、范晓,1985)的观点一致,将主

5、题与主语看作分属于两个不同层面:主题和述语只是语义上的概念,主语和谓语才是句法概念。但汉语法界对主谓谓语句的分类一直存有争议。虽然主谓谓语句的概念几乎可以用于描述任何一个合乎语法规范的汉语句子,但其分类划分不仅内部争议很大,也体现出其忽略语义和语用的弊端,如果无法将形式与意义结合起来,会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诸多问题:1)只能用于描述汉语中合法规范的句子,而无法解释不合法的。大主语由什么样的名词短语充当,在述题部分(即大谓语)中,何时需要留空位而何时需要用代词复指,为何将受事宾语放在句首等等,这些学生疑惑的问题都得不到回答。例如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程第 44 课对受事居于句首的主谓谓语句的描述:用一

6、个主谓词组对某一对象(句子的主语)加以说明或描写的句子也是一种主谓谓语句。句子的结构形式是: 名词 1+ 名词 2+ 动词。例如:(1)昨天的讲座你听了吗?我的护照你找到了没有? 教材仅是将此类主谓谓语句结构的表面形式描述了一下,而完全没有体现出句子各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名词 1 指的是什么,名词 2 指的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都没有明确的解释,仅给出了两个例句,由学生来模仿造句。因为主谓谓语句的分析方法本身就存在无法解决“位置的先后(动词之前, 动词之后)和施受关系的矛盾” (汪洪澜,1995)的弊端,所以在应用时总会出现问题。2)分类方法存在问题。当前流行的分类体系中,很多同类句子往

7、往是有相同的句法结构,却表示不同的语义关系,不同的句法结构又有可能表示相同的语义关系。理论本身的漏洞和缺陷决定了将其应用于教学是不可行的。3)没有体现出主题特有的话语功能。主题句本身有着丰富的独特的话语功能,如呼应上文,预示下文的内容,起对比作用等。而学生学习传统教材时,并不能从主谓谓语句的概念中体会这些功能。为什么要使用主题句?为什么要将宾语提前?这不是教师一句“汉语就是这样的”就可以解决的。4)主语描述不清。 “主谓谓语句就是在既缺乏句子的形式化定义,也缺乏主语、谓语的形式化定义的情况下被研究者广泛地运用在自己的研究中。 ”(徐烈炯、刘丹青,1998) 。朱德熙(1982)在解释主谓谓语句

8、时写到:“说话人选来作主语的是他最感兴趣的话题,谓语则是对于选定了的话题的陈述。 ”但同时也存在语义 上的施事主语。前面提到,这种从不同层面看汉语主语的观点,对句法分析没有好处。在汉语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尚且需要推敲,更何况是初学汉语的留学生。当句子中同时存在主语和主题时,如例句(1) ,主语到底是大主语“昨天的讲座” ,还是施事“我”?学生对此感到困惑,自然无法理解主谓谓语句。主谓谓语句分析方法的弊端来源于认为主题的概念只用于语用,无视主题的句法地位,从根本上将汉语主题句的意义与形式分开了。2.主题评述结构现在大部分语法学家普遍赞同,汉语主题不仅有语用功能,而且同主语一样,是汉语句子的句法成分。

9、li & thompson(1976)提出主题和述题都是句法分析的基本概念,并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提出英语是主语突出型(subjectprominence)语言,而汉语是主题突出型(topicprominence)语言的观点。主题评述结构这一句法概念由此得到了广泛使用。将主题与主语明确分开后,主题句的生成受到了明确的语义和句法的限制,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语法理论支持。但是对于汉语中主题是如何产生的,各家却有着巨大的分歧。li&thompson(1976)采用的是功能主义理论,分析出发点是将主题作为句子的原始成分之一,不经由转换过程产生。他们列举出主题的很多性质,但还是没有明确主题与述题之

10、间的结构联系; 而且这些性质并不是主题所独有的,很多名词性成分也满足其中一些性质(shi,2000) 。仅以满足这些性质与否来判断一个成分是否是主题的话,还是无法满足语言教学对简洁、有效和全面性的要求。从 80 年代初期开始,汉语学家开始将生成句法的观点纳入主题的分析中,主张小句由 vp 和 np 组成,主题不在小句范围之内,也不是句子的原始成分,而是经过转换过程衍生出来的非基本成分(huang,1982) 。但是,生成学派内部对汉语主题结构的生成也有不同看法。一方以黄正德为代表,认为主题结构由疑问词移位形成;另一方以徐烈炯为代表,认为主题结构是在语法的基础部分生成的,而不是移位的产物。双方都

11、有道理,都有自己完整的逻辑,到底应选择哪一种理论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还是应从帮助学习者有效掌握主题句的目的出发。2.1 主题基础生成说xu&langendoen(1985)认为,汉语中主题是在语法的基础部分生成的,在句法结构中占有独立的地位,无须由主语或宾语等成分来兼任。汉语中有四个基本成分,t 主题,s 主语,o 宾语,v谓语;汉语的基本语序是 tsvo,与英语的基本语序 svo 不同,英语等主语突出型语言的基本结构中缺乏 t,只有靠移位方能得到t,且 t 只是一种临时的语用需求导致的语用性成分。同时,汉语主题句成立的语义条件是主题与述题“有关” (aboutness) ,汉语中允许表示言语

12、的某种背景的非论元词语出现在某个话题位置上与后面作述题的整句话相联系,而不特别与述题中的某一个词语相联系;而英语不允许出现这种情况。他们提到的汉语主题句成立的结构条件只有主题后面的部分本身要合乎语法。根据主题与述题或述题的组成部分的语义关系,徐烈炯、刘丹青(2003)将主题分为四类:论元及准论元共指性话题、语域式话题(汉语式话题) 、拷贝式话题(吴语式话题) 、分句式话题(吴语式话题) 。此外,从线性位置上把主题分为主话题(main topic) 、次话题(subtopic) 、次次话题(subsubtopic)三种,分别位于句首、主语与动词短语之间、动词之后。对主话题和次话题的区别比较符合语

13、感,但是,以主语为参照点来区别主话题和次话题,操作起来有困难,因为有时连主语本身都难以确定。主题基础生成的观点开创性地抛开 svo 为汉语基本语序的传统认识,打开了新的思路,但是,它对于主题句成立的语义和句法限制的说明太少,不足以帮助学习者全面掌握如何表达出正确合法的主题句:1) “有关”这一概念太模糊,对句法限制没有明确的说明(shi,2000) ,他们唯一提到的汉语主题句成立的结构条件“主题后面的部分本身要合乎语法”仅是主题结构成立的必要条件,还不是充分条件,还有其他条件也需要满足,比如主题与述题之 间的结构关系,以及主题化受到的某些词汇结构限制。因而很多不合法的汉语句子得不到解释,例如:

14、(2)*二百多块他丢了钱。(2)中,主题与后面的部分语义“有关” ,且述题部分也都合乎语法,但为什么母语者不会说这样的句子呢。主题基础生成的观点无法解释这一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不容易给学生纠错。2)很难对主题与述题中空位之间的同指现象作出恰当的解释。造句时,什么时候用空位,什么时候用代词复指,都无法得到解释。然而这却是主题句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如果不能给出充分的解释,是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的。汉语母语者可以凭借自己的语感去判断造句正确与否,但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语法对他们习得第二语言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语法不能涵盖学习中的关键问题,如语言现象的功能、偏误分析等,就不能算是真正有效的。2.2 主题移位生成说移位的观点认为汉语主题结构类似于英语疑问结构,都由移位形成,而且这两种结构在移位过程中受到的条件制约是相同的,移位所形成的空位在语义解释方面所受到的限制也是相同的(huang,1982) 。具体来说,汉语句子结构大多在动词之上只有一个主语的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