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下学期讲义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008399 上传时间:2017-11-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通论下学期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代汉语通论下学期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代汉语通论下学期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古代汉语通论下学期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古代汉语通论下学期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通论下学期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通论下学期讲义(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汉语通论讲义1第四章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第一节 古代汉语判断句一、判断句的定义: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理解判断句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 动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 “夫执舆者为谁?” 2、 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句子不是判断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 “蟹六跪而二螯。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甲、主語謂語也1制,岩邑也。 (左传)2楚,大国也。 (左传)3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 桃花源记乙、主語者謂語也4兵者,凶器也。 (韓非子存韓)5陳勝者,

2、陽城人也。 (史記陳涉世家)6南冥者,天池也。 (莊子逍遥遊)丙、主語者謂語7兵者,凶器。 (史記酷吏列傳)8虎者,戾虫。 (戰國策秦策二)丁、主語謂語(9)荀卿,赵人。 (10)刘备,天下枭雄。要注意辨别“者”的用法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史记陈涉世家)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史记管晏列传)此五者,知胜之本也。 (孙子兵法谋攻) 古代汉语通论讲义2在判断句的主谓语之间还经常出现副词充当状语。 1是非君子之言也。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乎?3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5吾乃梁人也。 6是皆秦之罪也。 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8梁父

3、即楚将项燕。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1、 表示类属关系。 “滕,小国也。 ” 2、 表示等同关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 3、 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 “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 4、 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 “夫战,勇气也。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5、 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四、 “是”字溯源 “是”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基本意思是“此”(这) 。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定语等。(1)是社稷之臣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用之,是寡人之过也。 (3)主爵都尉汲黯

4、是魏其。(4)是岁,元和四年也。 (5)韩是魏之县也。 (6)此是何种也?五.煞句“也”的用法1.用在因果句的句尾。(1)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为之泣,念悲其远也。(2)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2.加强肯定语气。(3)蔓难图也。古代汉语通论讲义3(4)客无好也。(5)责毕收乎?来何急也?3.表命令语气。(6)不及黄泉,无相见也。(7)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第二节 古代汉语被动句汉语的叙述句根据主语同谓语之间的施受关系可以分成两类: 1.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季氏将伐颛臾。 ” 2. 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郤克伤于

5、矢,流血及屦。 ”一、什么是被动句?被动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即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被动者和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和施事者。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一) 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在形式上与主动句没有区别,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意念被动句。 思考:意念被动句的特点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 (论语子罕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庄子胠箧 )(逢丑父)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 (左传成公二年 )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式1、 “于 ” 字句 在及物动词后加上介词“于” (或

6、“乎”) ,用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 “及物动词 +于+ 名词(施事者) ”的被动句。 “文愦于事,惓于忧”“乎 ”也可以用在被动句里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 ” “志乎古,必遗乎今。 ”介词“于” 除了可以用在被动句里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外,还可以介绍动作行为的处所等。有时甚至在一些表示被动的句子里,介词“于” 也只是介绍动作行为的处所,而不是引出主动者。古代汉语通论讲义4“吾围于陈蔡之间。 ” 2、 “为 ”字句 在及物动词前加“为(wi ) ”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 ”的被动句式。 介词“为”后的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 “为

7、”后紧接着及物动词,仍然构成被动句式。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若信者,亦已为禽矣。 ”“为 所” 用介词“为” 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并在动词前加上专门表示被动的助词“所” ,构成“为+名词(施事) +所+及物动词”被动句式。流行歌曲为青年人所喜爱。某些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大多数人所不需要。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所爱重。 (鲁迅儒术 )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项羽本纪 )3、 “见 ”字句 在动词前加表被动助动词“见” ,构成“见+及物动词”被动句式。 “见 于 ”表被动的助动词“见 ”不同于“于”和“ 为”,不能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当句子

8、需要明确表达出施事者的时候, “见” 字句要同“于”字句搭配使用,构成“ 见 +及物动词+于 +名词(施事) ”的句式,这是一种比较完善的被动句式。4、 “被 ”字句汉语里有一个介绍行为主动者、表示被动意义的介词“被” ,构成“被+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 ”被动句。“被” 作为介词介绍施事的“被”字句产生于东汉以后,并一直沿用到现代。臣被尚书 召问。 (蔡邕被收时表 亮子被苏峻 害。 (世说新语方正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司马迁报任安书 )古代汉语通论讲义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屈原列传 )“被 ”在文言中常读 p, (将军)被坚执锐。 “光被四表。 ”“(灌夫)身被数十

9、创,幸有万金良药,乃得不死。 ”“下施万民,万民被其利。 ”思考:“于 ”字句与 “为”字句在语法结构上的区别是什么?第三节 古代汉语双宾语结构相关概念在句子中,谓语动词所带的两个宾语叫双宾语,所形成的短语或句子叫双宾语结构。其中离动词近的叫近宾语,也叫间接宾语;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也叫直接宾语。近宾语往往指事物。 (一)古汉语中具有授予义的动词“赐”、 “与”、 “予”、 “贻”等可以带双宾语。它们所带的宾语,近宾表示给予的对象,远宾表示给予的内容。公赐之食。 (郑伯克段于鄢 )文公与之处。 (许行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贻我彤管。 (诗邶风静女 )汤使遗之牛羊

10、。 (孟子滕文公下 )(二)古汉语中具有告知、教示义的动词“语”、 “告”、 “教”、 “示”等可以带双宾语。近宾表示告语、教示的对象,远宾表示告语、教示的内容。例如: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郑伯克段于鄢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许行 )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 (城濮之战 ) (三)古代汉语中有不少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到了现代汉语中不能带双宾语了。 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 。 (韩之战 )天生民而立之君。 (左传襄公十四 )紾兄之臂而夺之食。 (孟子告子下 )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孟子万章下 )古代汉语通论讲义6古汉语中的动词“为”也可以带双宾语。这也是现代汉语中

11、已经消失了的双宾格式。例如: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 左传 )厚为之礼而归之。 (左传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战国策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论语侍坐 )双宾语结构表达的内容也可用“状语+动宾结构”或“动宾结构+补语”的形式来表达。1.“以 +直接宾语”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出师表 )2.“于 +间接宾语”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论语(四)古汉语有些使动用法的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这更是现代汉语中所没有的。国老皆贺子文,子文

12、饮之酒。 (城濮之战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晋灵公不君 )卫侯饮孔悝酒于平阳。 (左传哀公十六年 )第四节 古代汉语倒装句一.什么是倒装句?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符合的,我们称之为倒装。二.倒装的类型。 (一) 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1)吾谁敢怨? (2)卿欲何言?(3) “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4)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提示:古代汉语通论讲义7介词宾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古之人不余欺也(1) 硕鼠硕鼠,无

13、食我黍。三岁貫女,莫我肯顾。 (2)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3)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4) 而良人未之知也。 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强调宾语。示例:(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宋何罪之有? 惟命是听 (成语)惟利是图 (成语)惟陈言之务去惟兄嫂是依惟你是问。 练习: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 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二) 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三) 定语后置(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3)马之千里者。古代汉语通论讲义8(4)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5)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6)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7)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四) 主谓倒装(强调谓语)甚矣,汝之不惠!(2)快哉此风!(风赋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