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词义的异同同义词辨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008382 上传时间:2017-11-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7.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今词义的异同同义词辨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今词义的异同同义词辨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今词义的异同同义词辨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古今词义的异同同义词辨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古今词义的异同同义词辨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今词义的异同同义词辨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今词义的异同同义词辨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講 古今詞義的異同 同義詞辨析汉语的词汇,除了一部分基本词汇外,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这种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词义的演变。古今词义异同的几种情况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参看教材 84 页)二、古今词义迥然不同(参看教材 84 页)【揭】 说文:高舉也,從手曷聲。现代是指把盖合或粘合着的东西分开。但在古代却是“高举”的意思。战国策齐策:“于是乘其车,揭其剑。 ”庄子达生:“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揭”在这些句子中只能理解为“高举” 。揭竿而起。有人把成语“昭然若揭”解释为“明白得好象把遮盖着的东西揭开一般” ,这就是不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而造成

2、的错误。【抢】现代是抢夺、抢劫的意思,但在古汉语中,却是“碰撞”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百姓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用头碰地罢了)今天只有在“呼天抢地”这样的成语里还保留古义。古代也有“撞”这个词,但在早期的古籍中,是“击”的意思,如韩非子难一:“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 ”撞晋平公【僵】 现代汉语中是“僵硬”的意思。在古汉语中,却是“倒下”的意思。 战国策燕策:“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 ”“阳僵”就是假装倒下。 汉书眭弘传:“今大石自立,僵柳复起,非人力所为。 ”“僵柳”即枯倒在地的柳树。成语“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

3、也是说百足虫由于脚多,死了也不会趴下。【很】 说文:不聽從也。史记项羽本纪:“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庄子渔父:“见 过 不 更 , 闻 谏 愈 甚 , 谓 之 很 ; 人 同 于 己 则 可 , 不 同 于己 ,虽 善 不 善 ,谓 之 矜 。 ”【 行 李 】 左 传 僖 公 三 十 年 : “行 李 之 往 來 , 共 其 乏 困 。 ” 杜 预 注 :“行 李 , 使 人 。 ”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古今词义的差别,更为常见的情况是,有些词古义和今义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骤】 说文:馬疾步也,從馬聚聲。古今都有急速的意思,但在现代汉语中,

4、主要作“骤然” 、 “突然”讲,而在古代汉语中,则主要用来表示“屡次”:楚辞九歌湘夫人:“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骤得”即“多次得到” 。吕氏春秋适威:“魏文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 。 文侯曰:骤战而骤胜,国之福也.其所以亡何也? 李克曰:骤战则民疲;骤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 ”“骤战而骤胜”就是“屡战而屡胜”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之骤为暴疾之词,古则为屡然之词。凡左传 、 国语言骤者,皆与屡同义。 ”【购】 说文:以財有所求也,從貝冓聲。在“用钱物换取东西”这个基本意义上,古今是相同的。但在现代汉语中, “购”和“买”是同义词,用

5、来指购买商品。古代汉语的“购” ,则是“悬赏征求”的意思,购的对象一般不是商品:汉书项籍传:“吾闻汉王购我头千金。 ”就是指用重金来征求。古今词义的几种演变一、词义范围的变化1、词义的扩大词义的扩大是指一个词原来概括的范围小,后来概括的范围大。【響” 】聲也從音鄉聲在古代是指回声。水经注江水:“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这里的“响”就是指猿啼的回声。后来词义扩大, “响”演变为指一切物体发出的声响。【色】 这个词, 说文解字解释为“颜气” ,就是说“色”在古代本是指脸上表现出来的气色。论语季氏:“色思温,貌思恭(脸色考虑温和,容貌考虑庄矜)战国策赵策:“太后之色少解” ,这

6、两例中, “色”都指表情、脸色。在现代汉语中,除成语“谈虎色变” 、 “巧言令色” 、 “和颜悦色”等,还保留“脸色”这个意义外,已扩大指各种物体的色彩。【告诉】古代是专指诉说苦痛或冤屈。汉书成帝纪:“刑罚不中,众冤失职,驱阙告诉者不绝” ,这是指诉说冤屈。世说新语言语注引晋阳秋:“及遭父丧,温峤唁之,尚号叫极哀。既而收涕告诉,有异常童。 ”这里是指诉说悲痛。在现代汉语中, “告诉”则扩大为把事情说给别人听,使人知道,而不论是愉快的事,还是不愉快的事。教材 85-86 页“菜、睡”2、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一个词原来概括的范围大,后来概括的范围小。【坟” 】 方言:“凡土之高且大者谓之坟。 ”

7、古代本来指高大的土丘,使用的范围比较广。诗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沿着那汝水的堤岸,砍伐那树木枝条)这里的“坟”指高大的堤岸楚辞哀郢:“登大坟而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这里的“坟” ,指水中高起的土丘。在现代汉语中, “坟”的词义则缩小为专指用土堆起来的坟墓。【子】 李陽冰曰:“子在襁緥中足併也。 ”古代本来是“孩子”的意思,包括男孩和女孩。荀子劝学:“干、越、夷、Error!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 ”这里的“子”就是泛指小孩子。论语公冶长:“以其子妻之。 ”这里的“子”则指女儿。后来“子”的范围缩小,只用来指男性孩子了。【丈夫】古代指一切成年男子。韩非子五蠹:“古者丈夫不

8、耕,草木之实足食也。 ”战国策赵策:“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指配偶中男性一方,跟“妻子”相对而言,词义的范围也缩小了。教材 86-87 页“宫、瓦”3、词义转移就是说某一个词在古代表示甲义,后来转为表示乙义。【钱】 古代本来是一种农具的名称。銚 yao2 也,古田器,從金戔聲。诗周颂臣工:“命我众人,庤乃钱鎛 b。 ”命令我那些农奴,准备好你们的农具钱和鎛。 “钱”作为一种农具,形状与作用都近似后代的铲。古代曾以钱这种农具作为交易的媒介,后来改用金属制成小型的钱形币, “钱”也就转为表示金钱、钱币了。詞義褒貶與詞義輕重的變化1、詞義褒貶色彩的變化【賄】贈送財物。左傳宣公九年

9、:“孟獻子聘于周,王以為有禮,厚賄之” 。 “ 厚賄之”即贈送他豐厚的財物,目的是表彰他的有禮。【爪牙】壞人黨羽,重要幫兇,也帶有濃厚的貶義;指親信武臣,得力的輔佐:國語越語上:“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 ”漢書李廣蘇建傳:“將軍者,國之爪牙也”清魏源 聖武記卷十一:“爪牙之將,用不拘資。 ”【謗】指責別人的過失。誹謗;譭謗。國語周語上:“厲王虐,國人謗王。 ”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今乃輕言恣行,以負謗於天下,甚非計也。” 梁啟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吾不敢妄謗前輩。 ”論語子張:“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爲謗己也。 ” 東方朔七諫沉江:“正臣端其操行兮,反離謗而

10、見攘。 ”醒世恒言張孝基陳留認舅:“造這話來謗我!”【鍛煉】羅織罪名,陷人入罪。後漢書韋彪傳:“鍛鍊之吏,持心近薄。 ”李賢注:“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猶工冶陶鑄鍛鍊,使之成孰也。 ” 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既付獄吏,必欲寘之死,鍛鍊久之不決。”【復辟】2、詞義輕重的變化有些詞古今基本意義相近,但在程度的輕重深淺方面有差別。【恨】引為憾事、感到遺憾的意思,程度淺。史記商君列傳:“梁惠王 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帝尋疾崩,遺詔恨不見太后山陵之事。 ”杜甫:“每恨陶彭澤,無錢對菊花。 ”【勸】現代只能表示消極規勸,程度輕;古代則用來表示積極的鼓勵,程度重。左傳

11、成公二年:“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 ”蘇軾東坡志林:“皆立重賞以勸告訐者。 ”3、還有一些詞,雖然基本意義古今相同,但由於社會的發展,詞義所指發生了變化。【燭】先秦時期就有,跟現代一樣,也是用來照明的,但卻不是後代的蠟燭,而是用荊條或麻葦做的火把,必須有專人拿著:禮記檀弓說:“童子隅坐而執燭。 ”【步】古今都經常用來指腳跨出的距離。但今人以一腳不動,一腳前跨的距離為一步。古人則以“一舉足為跬,再舉足為步” ,也就是兩腳先後各向前跨一次,合起來的距離叫一步,等於現代的兩步:荀子勸學:“騏驥一躍,不能十步。 ”這裡說“十步” ,就是現在的二十步。詞義演變的時代性從古代漢語到現代漢語,詞義的

12、發展變化是有一個過程的。這個漫長的演變過程,使得很大一部分詞的意義存在明顯的時代特點。在古代漢語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詞的意義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別。【履】戰國以前只有“踐踩”的意思,不表示“鞋子”這個概念。 “鞋”在當時稱“屨” 。詩魏風葛屨:“糾糾葛屨,可以履霜” , “履”和“屨”分得很清楚。在詩經 、 “三禮” (周禮 、 儀禮 、 禮記 ) 、 左傳 、 孟子等古籍中都沒有例外。大約到了戰國時代, “履”才開始由動詞轉變為名詞,逐步取代“屨”的地位。【寺】變化三次。秦代以前, “侍”:詩經和左傳都有“寺人”之稱,指的就是侍侯奴隸主貴族的奴僕、宦官。诗秦风车邻:“未見君子,寺人之令。 ”

13、郑玄注:“寺人,内小臣也。 ”周礼天官序官:“寺人,王之正内(路寢,正寢室)五人。 ” 郑玄注:“寺之言侍也。 ”贾公彦疏:“云寺之言侍者,欲取親近侍御之義,此奄人也。 ”秦代以後, “寺”則用來指官府,起初專指中央一級機構,如“太常寺” 、“大理寺”等。後來縣級以上的政府機構所在的房舍也都可以稱“寺”:後漢書樂恢傳:“父為縣吏,得罪於令,將收殺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門,晝夜號泣。 ”“寺門”即指縣衙門。從魏晉開始, “寺” 。 洛陽伽藍記序例:“至晉永嘉,惟有寺四十二所。”【百姓】在戰國以前的古籍中,一般是指百官:詩小雅天保:“群黎百姓,徧為爾德。 ”(庶民和百官,普遍受到你的德教) , “

14、百姓”和“群黎” (庶民)並稱,區別很明顯。因為在當時只有奴隸主貴族才有姓,平民是沒有姓的。戰國時期,開始進入封建社會,許多奴隸主下降為平民,於是“百姓”一詞也就逐漸用來指平民了:荀子富國:“使百姓無凍餒之患,則是聖君賢相之事也。 ”【信】 “書信”義是唐代才出現的。魏晉時期“信”作名詞多指“信使” 、 “使者”:古樂府:“有信數寄書,無信心相憶”司空鄭沖馳遣信就阮籍求文。太極殿始成,王子敬時為謝公長史,謝送版,使王題之,王有不平色,語信雲:“可擲著門外。 ”唐李紳 端州江亭得家書詩之一:“開拆遠書何事喜,數行家信抵千金。 ”【怕】身體及手足,靜然安不動。其心常澹怕,未曾有散亂。 妙法蓮華經化

15、城喻品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思惟經典,修行寂然,而在憺怕,住於其內,是曰智慧。 賢劫經卷 2,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直怕巫山雨,真傷白帝秋。杜甫詩歌同義詞辨析絕大多數同義詞同中有異,大同小異。掌握同義詞,最重要的不在於知其“大同” ,而在於識其“小異” 。同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往往容易被人忽略。要準確地而不是含糊地理解古書,就必須對同義詞進行認真辨析。 (參看教材)古漢語中,同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常見的有如下幾個方面:所指事物的微殊【墳 墓】 “墳”的本義是高大的土堆。引申用來指墳墓。在“埋葬死者的地方”這個意義上, “墳”和“墓”是同義詞。但在上古時期,同是指埋葬死者的地方,“墳”和“墓”也是有差別的。 “墓”是指埋下土後上面不壘土堆,而“墳”則要在上面壘一個高大的土堆。墓平而墳高。所以, 禮記檀弓:“古者墓而不墳。 ”【鬻 售】都有以貨物換取錢幣的意思。“鬻”只是“賣”的意思: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 ”“售”則是指“貨物賣出去” , 廣韻:“售,貨物出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不售”不是說不賣,而是賣不出去。範圍大小有別【諂 諛】兩個詞都有巴結、奉承的意思,但是,在古代漢語中, “諛”指用言語奉承,範圍小: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