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徐汇初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995016 上传时间:2017-11-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徐汇初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6年徐汇初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6年徐汇初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6年徐汇初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6年徐汇初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徐汇初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徐汇初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2016 年徐汇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 28 题。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捨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一)文言文(40 分)(一)默写(15 分)1.向来枉费推移力,_。 (观书有感 )2.夕阳西下,_。 (天净沙秋思 )-3.回看射雕处,_。 (观猎 )4. _,盖以诱敌。 (狼 )5. _,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二)阅读下面这阕词,完成第 6-7 题(4 分)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6 “尘暗旧貂裘”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是 _,陆游借该典故表达不受重用未能施

2、展抱负的失落。 (2 分)7.对“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一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2 分)A“沧洲”本是古代隐士的所居之处,词中指陆游晚年退隐之所,借此表达词人的归隐之意。B“此生谁料”四字情绪急转直下;表达了词人对个人命运突变的强烈意外与深重感慨。C 词人在该句中表达的情感与破阵子中“可怜白发生” 一句所表达的情感颇有相似之处。D 词人在该句中直抒胸臆,与元曲天净沙秋直白地表达情感的方式相同。(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 810 题(8 分)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

3、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則有去国怀乡,忧谗畏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项。沙鸣翔集,锦鱗游泳。岸止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8.以上语段选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篇 。 (2 分)9.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3 分)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_2 10.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4、 语段第节描述了作者登楼时所见的美景及由此产生的想象。B 作者以阴雨之景写“悲” ,以晴和之景写“喜” ,情景交融。C 语段中的“迁客骚人”指“去国怀乡”之人及“渔歌互答”之人。D 作者详写“览物之情”是为了强调自己情随境迁的感慨。(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1 一 14 题(13 分)齐宣王好谀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 。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 而止。 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说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 实也;九石,名也。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尹文子 )【注释】石:重量单位,古代以 120 斤为一石。文中的“三石”与“九石”

5、均非实指, “三石” 指强度一般的弓, “九石”指强弓、硬弓。关:同“弯” 。 “中关”拉到满弓一半。11.解释下列加点词(4 分)(1)左右皆引试之 ( ) (2)宣王说其名 (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 分)三石,实也;九石,名也。_13.宣王周围人的哪些言行呼应了标题中的“谀”字?(用原文语句回答) (4 分)(1) “_” (2) “_”14齐宣王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A 宣王始终努力追求个人实力提升 B 宣王喜欢用事实来证明自己C 宣王乐于接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D 宣王对自己缺少正确的认识二、现代文(4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519 题(1

6、8 分)把字写端正写字,尤其是书写我国的汉字,有重要的意义。从传达和交流思想的角度来说,字是不闻声响的语言,是时刻离开不得的。从由字及人的角度来说,在未见其人的情况下,他的字又是显示他风采的“亮相”。把字写得端正大方,能辨可读,是一件不能小看的事情。 ( ) ,要做到这一点也不那么简单。有些青年朋友写字潦草出格宛如“天书” ,叫人横看竖看,东猜西猜,都吃不准。有些则写得拉杂一团,宛如泼翻豆箩,乱散一地,例如:一个“甥”字,被劈成“生” “男”两字。有些则象一排排打了结的链子,字与字解不开,读不断。有些则是任意创造,不合规范, “丢头” 、 “缺腿” 、 “少心肝” ,比比皆是。读这类文字的书信

7、或稿件,轻则让读者莫名其妙,不知所云;重则引起误会,延误大事。这些青年人往往认为自己的字总是“写不好”了,也不想练了。细细想来,笔下的字写得马虎潦草,恐怕还是他的态度不端正。诊治这毛病的药剂,当是叫他要静下心来,把写字当桩事来做,全神贯注地一笔一笔、一字一字地写下去,积以时日,培养成一丝不苟的态度,就不难把字写端正。当然,态度端正,也还得方法得当。千百年来,书家如林,字帖似海,王羲之、颜真卿等名家高手,为后人留下了难以胜数的精湛书法,借鉴他们的字帖,从中摸索和琢磨技法,是一条简便而有效的途径。中国的方块汉字,前人总结出不少经验,如从汉字的结构字形上讲, “东”的长, “工”的短;“魏”的大,“

8、口”的小;“夕”的斜, “中”的正;“千”的疏, “龚”的密 懂得些一般的布局间架,把不同字3 的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安置得恰到好处,就会写得端庄美观。 至于通篇的文字,形体宜大小一致,横成行,竖成列,清晰整齐。 要有一手好字,还得勤写苦练。古人曾说过“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古代不少青年人就是这样努力,终成赫赫大家的。如今,用圆珠笔、钢笔写字,同样也得下类似的苦功,持之以恒,会有成效的。要而言之,态度端正,方法得当,勤写苦练,那末,在他的腕底笔梢下,一定会出现一手端正的好字。 (有刪改)15.在第节括号内填入恰当的选项。 (2 分)把字写得端正大方,能辨可读,是一

9、件不能小看的事情。 ( ) ,要做到这一点也不那么简单。A 所以 B 而且 C 然而 D 即使16.文章第节列举了诸多“写字潦草出格”的例子,目的是_(3 分)17.文章三节的位置能否调换,说明理由。 (4 分) _ _ 18.下面这个事例适合放在第( )节内,理由是:(5 分)唐代书法家虞世南,从小跟智勇和尚学习书法。晚上躺在被窝里还常常练习,一边想着字的气势、结构,一边用手指在被面上“写” 。日子久了,竟把被面划破了。_ _ _ 19.联系全文,第节加点的“他”指_,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 (4 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2024 题(22 分)转场的哈萨克(1)十月,乌尔达拉克决定辞职了。

10、(2)父亲三天前的电话,告诉他要转场到冬季牧场去。上百只牲畜,是他们家的全部财产,需要一起完成迁徙,这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 。父亲已经年 mi( ) ,需要人去帮他。乌尔达拉克是长子,下面只有一个还在读高中的妹妹,他必须回去。哈萨克族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马背民族。他们为了牲畜的生长,要在春夏秋冬辗转于四个牧场。这些年牧场退化,他们转场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只能夏季一个牧场,冬天迁到一个暖和一点的过冬处。(3)乌尔达拉克今年七月从乌鲁木齐的大学毕业,好不容易在一家经营医疗器材的公司找到了工作。这已经让很多不得已而回到家乡的同学艳羡了。大学时每到转场,乌尔达拉克都请假回家,帮家里打理异常辛苦的转场。

11、可现在刚刚找到工作,马上请那么长时间的假,领导很难理解,更难同意。(4)乌尔达拉克和父亲在电话中发生了争吵,他觉得现在转场可以租用汽车,不用像以前那样骑马赶着羊群和骆驼。他说很多同学的家里已经用汽车运输物资和牲畜转场了。可是当父亲听到这些时变得异常生气。老人觉得,一个哈萨克人必须尊重传统,乌尔达拉克作为长子必须继承这些。(5)回到家已经是三天以后的夜晚,乌尔达拉克只跟母亲和妹妹打了招呼,并没有跟父亲说话。为了转场,工作丢了。父亲那晚安排着第二天的工作,要求乌尔达拉克独自完成拆卸毡房、查看病兽的事。乌尔达拉克回答:“以前都是跟着你做,我自己不会干。 ”父亲大怒:“哪个哈萨克男人不会做这些就是度物

12、!”乌尔达拉克也不示弱:“我不需要靠做这些来生活。 ”话音刚落,父亲的马鞭就扫过来。乌尔达拉克流着泪,拿起强光手电,走出了毡房。(6)第二天清晨,父亲宰了生病的羊煮了肉。乌尔达拉克在母亲的协助下拆卸了毡房。4 (7)迁徙开始了,女人负责孩子和家当,男人要驱赶并追回跑丢的牲畜。当有大卡车拉着其他转场的人家从他们的身边开过时,父亲则用嘲讽的口气问候车上的族人。乌尔达拉克不多言语,只是在父亲的指挥下扬鞭策马。(8)五天的迁徙终于完成了。父亲搭建毡房,母亲煮奶茶准备吃食。乌尔达拉克准备宰杀体弱不能过冬的牲畜,用于狂欢聚会。转场完成,人们都会聚在一起喝酒庆祝。(9)狂欢那晚,乌尔达拉克独自走出了毡房。刚才他听到父亲跟族人讲,他不想让女儿高中毕业就回家出嫁,他希望女儿也考上大学到城市里去。乌尔达拉克嘴角嘲讽地抽了一下,心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