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中医护理学基础正考自学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987192 上传时间:2017-11-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7月中医护理学基础正考自学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3年7月中医护理学基础正考自学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3年7月中医护理学基础正考自学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3年7月中医护理学基础正考自学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3年7月中医护理学基础正考自学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7月中医护理学基础正考自学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7月中医护理学基础正考自学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目:中医护理学基础 试卷名称:中国医科科目:中医护理学基础 试卷名称:中国医科大学 2014 年 1 月中医大 2013 年 7 月中医护理学基础正考 满分:100单选题 1.根据体质的不同,来确定治疗、护理的原则的是 (分值:1 分)A.因时制宜B.因地制宜C.因人制宜D.因病制宜2.下列各项,属于阳的是 (分值: 1 分)A.运动的B.静止的C.凝聚的D.寒凉的3.下列各项,属于相克关系的是 (分值:1 分)A.木和土B.木和火C.火和土D.土和金4.奇恒之腑不包括以下哪项 (分值:1 分)DA.筋B.女子胞C.髓D.胆5.由水谷精微之气中精华部分化生的气是 (分值:1 分)A.元气B.

2、宗气C.营气D.卫气6.位于颅底外缘,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穴位是 (分值:1 分)A.天柱B.风府C.风池D.翳风7.中脘穴位于 (分值:1 分)A.脐中直上 1 寸B.脐中直上 2 寸C.脐中直上 3 寸D.脐中直上 4 寸8.“一夫法”又称为 (分值: 1 分)A.拇指同身寸B.食指同身寸C.中指同身寸D.横指同身寸9.下列哪项是风邪的致病特点 (分值:1 分)A.常兼见有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症状B.常可见口燥咽干,口渴喜饮,皮肤干涩,等症C.侵袭人体,常可扰动心神,而致心烦不宁D.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 、阳经及肌表等部位10.下列哪项是湿邪的致病特点 (分值

3、:1 分)A.常可见口燥咽干,口渴喜饮,皮肤干涩,等症B.所致病证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C.侵袭人体,常可扰动心神,而致心烦不宁D.可引起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11.下列哪项不是湿邪的致病特点 (分值:1 分)A.易阻遏气机B.性粘滞C.性趋下D.性凝滞12.下列哪项不是痰饮的致病特点 (分值:1 分)A.阻碍经络气血B.致病广泛,变化多端C.易袭阴位D.病势缠绵,病程较长13.劳力过度最容易损伤人体的 (分值:1 分)A.气B.血C.精D.津液14.劳神过度最容易损伤下列哪些脏腑 (分值:1 分)A.心肝B.心脾C.心肺D.心肾 15.“十八反”中与藜芦不相反的药物是

4、 (分值:1 分)A.人参B.沙参C.党参D.丹参16.麻黄汤与三拗汤的变化属于 (分值:1 分)A.药味的增减B.药量的加减C.剂型的更换D.药味、药量均变化17.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的是 (分值:1 分)A.辛味食物B.咸味食物C.酸味食物D.苦味食物18.下列哪项不属于表证的症状 (分值:1 分)A.鼻塞流涕B.脉浮苔薄C.咳痰黄稠D.恶寒发热19.针刺一侧环跳、阳陵泉、悬钟穴最宜选择 (分值:1 分)A.B.仰卧位C.仰靠坐位D.侧卧位E.俯卧位20.针刺后若不得气,可施行一定的手法促使得气,称之为 (分值:1 分)A. 催气B. C.守气D.得气E.侯气填空题 2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

5、治疗原则是 虚则补其(),实则泻其 ()。(分值:2 分)答: 母 子22.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的高度概括。( 分值:1 分)答: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23.()为髓海,()为水谷之海,() 为气海。(分值:3 分)答:四海中脑为髓海,胃为水谷之海,膻中为气海。24.肝与脾生理上的关系,主要在于()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在 ()等方面的密切联系。(分值:2 分)答:肝的疏泄功能对的运化功能的影响。 以及在血的生成、贮藏及运行等方面亦有密切的关系。25.奇经八脉中的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故称为“()” 。( 分值:1 分)答:一源三岐26.内伤病因是与外感病因相对而言的,主要包括()

6、、()、()等几个方面。(分值:3 分)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当等27.()是归经理论形成的基础。( 分值:1 分)答: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伤寒杂病论等一系列经典论著的问世28.能够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的剂型为()。( 分值:1 分)答:汤剂29.实主要指(),虚主要指() 。( 分值:2 分)答:实主要指邪气盛实,虚主要指正气不足30.安神药的服药时间宜在()服下。( 分值:1 分)答:宜在睡眠前 30 分钟空腹服31.肝胆湿热证的护治原则是()。( 分值:2 分)答:利湿清热,清肝利胆。32.迎随补泻的补法是进针时针尖随着()顺经刺入。( 分值:1 分)答:经脉循行去

7、的方向名词解释 33.未病先防(分值:4 分)答: 是指在人未发生疾病之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这是中医学预防疾病思想最突出的体现。34.奇经八脉(分值:4 分)答: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阴蹻(qiao1)脉、阳蹻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 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 “别道奇行”,故称“ 奇经”。35.阿是穴(分值:4 分)答: 答: “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中医穴位名。医生在治疗时,有时会选取患者身体上的某些压痛点或疼痛局部作为施术部位,这些部位即可称为阿是穴。36.疠气(分值:4 分

8、)答:疠气又名戾气,病因学名词。见温疫论 。又称为“疫毒”、 “疫气”、 “异气”、 “戾气”、“毒气”、 “乖戾之气 ”等。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是温疫病和某些外科感染的病因。戾气有多种,某一特异的戾气可引起相应的疾患。通过空气传染或直接接触传染,既可散发,又可成流行之疫。37.方剂(分值:4 分)答: 中方指医方,剂,古作齐,指调剂,方剂就是治病的药方。问答题 38.试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分值:10 分)答: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对立统一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相互关联的阴阳对立双方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运动变化

9、中,具有交合感应、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阴阳交合感应 ,指阴阳二气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的过程。 二、阴阳对立制约 ,是指阴阳双方既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又存在相互制约、相互抑制的关系。 三、阴阳互根互用 ,是指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互为根本的关系。 四、阴阳消长平衡 ,是指阴阳对立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在一定程度、一定时间始终处于此盛彼衰,此增彼减,此进彼退的运动变化之中,并在动态的过程中保持着相对的平衡。 五、阴阳相互转化 ,是指阴阳对立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对立的另一方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10、。阴阳学说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理论应用: 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转化 ;临床应用: 1、 指导疾病的诊断 1)分析四诊资料;2)辨别疾病的症候 ; 2、 指导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防病;2)指导疾病的治疗;3) ;归纳药物的性能 39.试述脾主统血与肝主藏血的生理功能。(分值:10 分)答: 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溢出脉外的功能。脾统血的作用全赖气的固摄作用而实现。脾气健旺,则固摄有力,气能摄血,这样血液就能正常在脉内循行而不会溢于脉外发生出血现象。若脾气虚弱

11、,统摄无力,则会发生血溢脉外而导致出血,称为“脾不统血” 。由脾气虚衰所致的出血,属虚性出血,一般出血淡质稀,并常伴有脾气不足之象。 肝主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作用。 1、贮藏血液:肝能够储藏血液,故称为“血海” 。肝体阴而用阳,故其必须贮存足够的阴血。肝血、肝阴充足,才能制约肝的阳气,防止肝气升动太过,维持肝的阴阳平衡,保证肝的柔和条达。 2、调节血量 肝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实际上是由肝的藏血功能和疏泄功能共同作用完成的。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各部分的血液需求量是相对恒定的。当机体活动剧烈或情绪激动时,外周血液需要量增加,肝通过疏泄功能将所贮存的血液向外周输布,以供需

12、求;当人体处在安静休息状态及情绪稳定时,全身活动量小,机体外周的血液需求量相应减少,多余的部分血液便回藏于肝。3、防止出血 肝气充足,则能固摄血液而不致溢出脉外。若肝藏血功能减退,则肝不藏血,会导致衄血、咳血、吐血、妇女月经过多、甚则崩漏等各种血症。40.举例说明腧穴的治疗作用。 (每个作用举一个例子)(分值:10 分)答: 一、近治作用这是所有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作用,凡是腧穴均能治疗该穴听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如悬颅,颌厌治偏头痛;面目浮肿,取水沟,前顶;耳聋气闭,取听会、翳风;如上肢病可以肩躜,曲池,合谷;下肢可取环跳、委中等取肺俞、风门、天突等穴治疗肺部疾患 取心俞、巨阙、章

13、门等治疗心脾胸胁疾患 取中脘、天枢、大肠俞等穴治疗胃肠疾患;以及取肾俞、关元、中极、维道等穴治疗泌尿,生殖疾患等等,都是腧穴治疗局部体表或邻近内脏疾患的例子。二、远治作用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脉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涉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甚至具有治疗全身病患的作用。如大全载:“三里,内庭穴,肚腹妙中诀;曲池与合谷,头面痛可撤;腰背痛相连,委中、昆仑穴。 ”聚英也有类似记载:“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又“头面之疾寻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心胸有病少府泻,脐腹有病曲泉针” ,等等

14、。三、特殊作用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主要指腧穴的相对特异性和双重的良性调整作用两个方面而言。腧穴的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或这一腧穴与那一腧穴在治疗上所具有的不同特点,也就是每一个腧穴对不同脏器与部位所发生的各种病变具有特殊作用。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首先表现在穴位与非穴位的明显差别。大多数的研究资料证明,穴位的作用明显,非穴位大多无作用或作用较差。这样,取穴的准确与否就直接关系到疗效的好坏,是十分重要的。其次是不同腧穴之间的治疗作用差异显著,如针刺合谷、颊车、地仓可以治疗口眼 斜;刺环跳、风市、委中、阳陵泉可以治疗下肢痹痛,但将两种反过来用穴则基本无效。这说明腧穴主治的确有其特异性,经临床实践验证

15、疗效是可靠的。41.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分值:10 分)答: 1 火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火热伤人,机体阳气亢盛,临床上表现出高热、恶热、面赤、脉洪数等明显现象。火热既可以迫津液外泄而多汗,又可以直接消灼津液,出现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伤津的症状;由于“壮火食气”和气随津耗,临床上还可出现体倦乏力少气等气虚症状。2 火热之邪炎上火热具有向上燔烧的特性,故临床上病症多见于上部,如头痛、面红、咽喉红肿、牙龈肿痛、口腔糜烂等病症。3 火热易生风动血火热燔灼肝经,劫耗津血,导致经脉失养而肝风内动,及热极生风 ,出现高热、神昏、四肢抽搐、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火热之邪,迫血妄行,或灼伤脉络,引起各种出血的病症。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崩漏等病症。4 火热易扰心神火热与心相通应,入于营血,扰乱心神,可出现心烦失眠或者狂躁不安,神昏谵语等病症。5 火热易致疮痈火热之邪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而发为疮疡痈肿,临床上局部多红肿热痛为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