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老龄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2937388 上传时间:2017-11-2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0.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老龄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市老龄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市老龄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市老龄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市老龄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老龄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老龄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市老龄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推动老龄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 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结合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老年人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制定本规划。一、 “十一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执行情况(一) “十一五”期间人口老龄化发展基本情况“十一五”期间,市人口老龄化快速、持续发展,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和空巢化趋势明显、农村老龄问题突出等特点。到 20*年末,全市 60 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 12696万人,占总人口的 1663%,5 年净增 1832

2、 万人,年均增长317%。其中,8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2045 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611%,5 年净增 521 万人,年均增长 605%。在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 6115 万人,占老年人口的 4816%,女性6581 万人,占老年人口的 5184%;农村 8351 万人,占老年人口的 6578%。(二) “十一五”期间老龄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1、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截至“十一五”末,全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1771 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 1561 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含地方新农保)

3、参保- 2 -人员 1321 万人,有 371 万老年人已领取养老金。被征地农民实现了即征即保,参保率达到 97%以上。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 350 元、每人每年 1800 元,符合条件的 3825 名城乡老年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农村五保老人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为每人每年 3600 元、1920 元,五保对象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集中供养率 80%。有 35555 人每人每月领取 60 元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全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达到 324 万人,原无医保的 5 万余名城镇户籍老年居民全部纳入社会医疗保障范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筹资标准每人每年最低

4、 150 元,参合率 999%,住院补偿率达到 602%。2、初步建立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出台了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及 9 个配套文件。居家养老服务由城市延伸到城镇、农村,有 5358 名“三无”老人、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中的老年人以及“三老”优抚对象享受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功能不断增强,建成社区养老互助点 1608 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人娱乐室 328 个、老年人助餐点 20 余个,为老年人就近提供日间照料、文体娱乐和午餐服务等。机构养老服务发展较快,全市老年公寓 131家,床位 15600 张;农村敬老院 170

5、个,床位 10334 张,全市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到 20 张,市内四区千名老人床位数 35 张。社区卫生服务日益完善,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309 个,街道覆盖率100%,人口覆盖率 95%,基本实现“一刻钟便民就医社区卫生服务- 3 -圈” 。每年对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状况调查,七区老年人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 82%。开展了将退休参保人员老年医疗护理纳入社区医疗保险管理的试点工作,对在社区医保老年护理定点机构住院和开办社区家庭病床的符合条件的老年患者定额支付老年护理费,五年有 6109 人享受社区医疗护理,开办社区家庭病床 10078 人次。3、老年文化、体育、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市

6、级新建成 3152 平方米的市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9 个区(市)建有老年活动中心,其中 3 个区新建老年活动中心规模超过 10000 平方米;2 个区(市)完成老年活动中心选址;1 个市老年活动中心与老干部活动中心合用。各街道(镇)均建有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区、市的社区(村)级老年活动场所建成率分别达到 100%和 887%。市级定期举办全市老年文艺调演、 “七彩华龄”艺术节、老年人运动会、老年人体育精品展示等大型活动, “七彩华龄”社区大舞台、 “回家看看、关注夕阳”等公益演出每年各演出 100 多场次,各级各部门经常举办形式多样的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经常参加文体活动的老年人达到 75%。老年教

7、育蓬勃发展,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 2867 所,学员179733 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 1363,其中七区老年人入学率1658%,五市老年人入学率 1109%。4、社会敬老氛围日益浓厚,老年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老年法律法规列入普法规划,敬老爱老教育列入中小学校德育教育重点内容。老龄宣传纳入社会宣传计划,尊老敬老纳入文明城市创建指标,市级广播、电视等媒体开办牵挂 、 七彩华龄等老年人- 4 -专题节目和栏目,举办老龄专题访谈,开展多种形式的老龄专题报道。成立了市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为社会各界捐助老龄公益事业搭建平台,涌现出一大批敬老企业、敬老社团和敬老模范。打造了“七彩华龄”老龄公益品牌,

8、引领老年人践行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理念,成为市机关名牌。各级各部门定期评选表彰敬老模范区(市) 、老龄工作先进、孝亲敬老之星和模范老人等,弘扬敬老爱老美德。老年人优待水平不断提高,百岁及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至少享有 400 元长寿补贴金,每年享受一次免费体检;80 岁及以上老年人每人每年享有 150 元体检补助。各级涉老部门认真做好老年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依法惩处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每年开展落实老年人优待规定执法检查,定期举办老年维权大集和维权月等活动,妥善处理老年人来信来访,有效地维护了老年人合法权益。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市老年人才库登记注册各类老年人才 3000 余名,市级每

9、年举办老年人才交流洽谈会,各级关工委组织7000 多个, “七彩华龄”志愿服务团开展各类大型公益活动百余次。5、老龄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举办了“国际中老年养生保健展”和“国际中老年健康产业高层论坛” 。成立了市老龄产业发展促进会。授予 10 家旅游企业“七彩华龄”品牌使用权,组织老年人到欧洲、亚洲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和旅游观光活动。创办“七彩华龄”理财培训中心,推出国内首张老年人专属借记卡“七彩华龄卡” 。连续四年开展“银发无忧”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障活动,累计有 22 万余- 5 -名城乡老年人参保。创立“阳光华龄社区”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网络平台,拓宽养老服务渠道。召开全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与就业协

10、作研讨会,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6、老龄科学研究取得新成果。市社科院完成 15 个老龄专题研究,出版 27 万字中国近代老年史和 50 万字老龄专著和谐之理 。市老年学学会每年召开老年学学术理论研讨会,出版论文集 5本、论文 183 篇。我市在北京召开的第八届亚洲大洋洲地区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大会上成功举办“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文论坛。市政府和中国老年学学会联合主办“创造与共享首届全国老年文化高峰论坛” ,收到论文 967 篇,发布了宣言 。(三) “十一五”老龄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1、坚持党委政府对老龄事业的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老龄事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

11、目。2、坚持不断加大老龄事业发展资金投入,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老年人生活水平和优惠待遇有所提高。3、坚持整合各方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参与老龄公益事业,大老龄格局初步形成。4、坚持深入广泛地开展社会宣传,引导全社会关注老龄问题、关爱老年人,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5、坚持开拓创新,立足老年人现实需求,创新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养老保障、为老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二、 “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6 -(一) “十二五”期间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十二五”期间,伴随着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群步入老年,市老年人口进入快

12、速增长期,呈现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程度高、高龄化突出、空巢化显著、农村老龄问题加剧等特点。 “十二五”期间,市户籍老年人口年均增速将达到 47%。预计到年末,全市 60 岁及以上户籍人口约 160 万,约占总人口的 193%,其中 80 岁及以上人口约 25 万,约占老年人口的 156%。全市 65%以上的老年人口分布在农村,女性老年人口数略高于男性老年人口数。(二) “十二五”期间老龄事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一是农村老年人养老社会保障覆盖面窄。截至“十一五”末,我市 83 万多农村老年人中,还有近 50 万人没有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部分已参保的老年人基本养老金数额较低,生活仍然比较困难。二

13、是农村低保边缘老年群体基本生存问题突出。农村低保边缘老年人至少有 10 万人,约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 12%,以高龄老人居多,由于收入水平低、来源渠道窄,又不能享受低保政策,生活窘迫,亟需社会救助。三是老年空巢现象凸显。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市城市老年空巢家庭比例已达 66%,农村老年空巢家庭比例高达 70%,空巢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对社会化养老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四是日常生活能力出现障碍的老年人大幅增加。据统计,日常- 7 -生活完全或部分不能自理的城市老年人已达 146%,农村老年人已超过 20%,其中 65 岁以上需要长期照护的为 55%,80 岁以上需要长期照护的高达 25%33%

14、。 “十一五”末,我市 80 岁以上老年人 20万多,到年末将超过 25 万,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刚性上升的趋势与存量供给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五是社会养老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养老社会服务需求迅速膨胀,而养老供给严重不足。除养老机构床位数有限外,居家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老年文化体育教育、老年人精神慰藉等为老服务发展缓慢,存在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少、为老服务项目单一、养老服务面窄量少等问题,难以满足老年人群,特别是迅速增长的空巢、高龄和带病老年人的需求。六是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主要集中在老年人房产、婚姻、赡养等方面,迫切要求加快我市老年权益保障的法制化进程。七是

15、我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和准备尚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社会对人口老龄化严峻性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公共财政对老龄事业的投入需进一步加大,老龄工作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改革等。三、 “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8 -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以世界眼光和国际标准谋划老龄工作,发挥本土优势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继续巩固完善家庭和社区养老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人

16、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二)总体目标实现社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对城乡老年人的全覆盖,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逐步得到满足;进一步完善老年人精神关爱体系,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基本建立老年人宜居环境体系,社会敬老爱老助老氛围更加浓厚,老年人生活更有尊严、更加幸福;完善老龄工作体系;推动老龄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家庭和睦、代际和顺、社会和谐,把建设成为老年友好型城市。(三)基本原则1、坚持科学发展观。将老龄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立老龄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把解决当前突出的老龄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长期挑战结合起来,注重体制机制建设,促进老龄事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2、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老年人的切身利益作为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