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性》第一课时说课稿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83726 上传时间:2017-07-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角形的特性》第一课时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三角形的特性》第一课时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三角形的特性》第一课时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角形的特性》第一课时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角形的特性》第一课时说课稿(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角形的特性第一课时说课稿四(1)班 付兵杰一、说教材(一)教材内容:三角形的特性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数学教材第八册第五单元的第一个学习内容。(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任何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个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实验探索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打下基础。(三)教材的重难点和关键:1、重点:正确理解“三条

2、线段围成”的含意;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2、难点: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3、关键: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三角形的图形,从而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课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着重通过开展丰富的实验探索活动,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我制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一)知识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体验数

3、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行为习惯。三、说教法和学法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为此在教法上我采用“启发式”和“ 探究式 ”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突破了“ 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让学

4、生动起来,活起来,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做一做等活动,努力营造合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到发展。四、说教具准备 PPT 课件 、实物投影仪 、红领巾、木条钉成的平行四边形、 锤子。学具准备: 纸皮、尺、小木棒。五、说教学程序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提到:“小学数学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要能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用数学的思想思考生活,从而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 ”根据这一理念,本课我采用 “引导探索学习,促进主动发

5、展”的教学改革思路,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深化认知、拓展应用交流评价、自我反馈”四个教学环节。(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好奇,他们的认知活动都是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的,思维也还处在以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创造愉快的学习情景尤为重要。1、上这节课时,我佩带着红领巾满面笑容地走进课堂,问:“同学们,你们发现老师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呀?”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从中培养他们作为少先队员的自豪感。然后取下红领巾让学生说出红领巾的形状,初步感知三角形。2、引导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多媒体出示课本情境图)介绍:现在的

6、城市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变化。瞧,这是正在建设中的会展中心,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成为一个城市新的标志性建筑。你能从这些架子上、吊车上发现三角形吗?从而再次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已有的认识和经验,从整体上感知三角形,形成表象。3、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对于三角形,你想探索哪些问题?从而巧妙地引出课题。(二)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这里我要让学生掌握三个知识点。1、认识三角形。(1)三角形的概念。我先组织学生想办法动手做出一个三角形,小组内交流,可以折叠、绘画、用小棒围等,进一步强化表象。在此基础上,让个别学生到投影仪前用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然后我悄悄地稍稍移动一

7、根的位置后再让学生判断还是不是三角形,为什么?从而引出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2)三角形的特征。在认识了概念的前提下,我再组织全班同学动手跟我学画一个三角形,并小组内对照检查,再观察讨论:三角形有什么特征呢?总结时我从三角形这个名称入手,顾名思义,就可以发现: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在这个学习活动中,小组的合作交流,形成了一股猛烈的头脑风暴。学生的说与练,绘画与比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加强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为了方便,用字母 A、B、C 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 ABC。举一反三,若三个顶点的旁边

8、分别写的是M、N、D,那这个三角形又可以怎样用字母表示呢。2、三角形的稳定性。再次多媒体出示课本情境图:在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呢?它具有什么特性?其实这是知识的拓展,因为有之前的认识,再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不难想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但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我用实验来验证。(1)出示一个由四根木条钉成的平行四边形,问:动手拉一拉,会发生什么情况?让个别学生动手试一试。学生上台试拉后会发现很容易拉动。(2)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个平行四边形变得稳定一些呢?学生兴奋起来积极想办法。(3)指名学生上台操作演示,进行实验验证。学生会想到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钉上一根木条,结果平

9、行四边形就不易拉动了,道理是什么呢?(得到了两个三角形) 。这个实验也就充分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4)然后让学生举例说明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5)多媒体演示三角形稳定性的实例:三只脚的古鼎:你能看出里面藏有几个三角形?猜一成语。 (三足鼎立)三只手指抓田螺:打一歇后语。 (十拿九稳)金字塔:这个伟大的建筑为什么要建成这种形状?从而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的认识。3、三角形的底和高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采用三个步骤来层层突破:第一步:观察猜想,发现问题。我先用多媒体显示三角形其中一条斜的边,提出问题:是不是三角形这条斜的边就是高呢?让学生讨论。最后事实推翻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错误认

10、识,引起了认知的冲突,促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第二步:小组合作,探究规律。我抓住契机,引入学过的垂直概念,让学生再次分组探讨三角形的底和高。其间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点拨。总结时我再边说明边操作: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三角形的底。第三步:推广验证,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任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底,都有相对应的高。这里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任意” 两字,并要求画出另外两条边所对应的高(用实物投影仪校对) ,使学生对三角形的底和高是相对应的认识得到了提高。(三) 、深化认知,拓展应用。学习数学知识不

11、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在这一环节中,我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两种题型来深化认知,拓展应用。1、找一找。 (在直角三角形里找对应的底和高,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也是一组相对应的底和高。 )2、情境题:(1)椅子太摇晃了,该怎样加固?(2)围篱笆时,用哪种方法更牢固?通过这些练习,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知识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最终用于生活。(四) 、交流评价,自我反馈。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

12、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在愉快的交流活动中感受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转化为大家共同的财富,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会不时对照目标要求,查漏补缺,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因此在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学到了什么?把你的收获或感想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至此,我的教学目标也已全部落实。最后是全堂总结和布置作业。六、说板书设计。在板书设计上,我力图遵循简洁、美观、实用的原则,随着教学进度逐步板书三角形特性的重点词,直观具体、简洁明了,从而达到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内容。我这节课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设计,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去。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成长,不仅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索的甘苦,同时也领略到了成功的喜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