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的方法—因声求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2800616 上传时间:2017-1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训诂的方法—因声求义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训诂的方法—因声求义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训诂的方法—因声求义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训诂的方法—因声求义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训诂的方法—因声求义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训诂的方法—因声求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诂的方法—因声求义(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次课 第78课时 声训法和右文说【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节讲解声训。要求学生理解声训的理论基础,能利用声训解决一些简单的训诂问题。 【教学难点】声训的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声训法的发展和操作【基本概念】声训 右文说【基本理论】因声求义【教学过程】讲授和讨论结合 【作业】讨论声训的理论基础和局限性【补充参考书目】 【所用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一 、什么是声训?声训,也叫“音训” ,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推求事物命名的由来,即所谓以同声相谐推求称名辨物之意。可以取同音字来解释字义,如释名:“娣,弟也” ;可取双声的,如说文:“恺,康也”;有叠韵,如说文:“侨,高也” 刘熙 释名是音训专

2、书。(刘熙释名 ,汉末人,字成国,北海人(山东潍坊) ,以语源学观点研究训诂, 释名以音同音近字解释字义。 )声训的目的,是通过训释与被训释之间的同源关系,来说明词义的来源,显示词义的特点。因此,它是用音近义通的同源词来作训释词的。训诂材料中的声训有两种情况:一、推源式的:即用源词来训释派生词,说明命名的直接由来,起到不完全的推源作用。例如:释名释水:“湄,眉也。 ”“湄”是河岸,水草沿水而生之状象人的眼眉,所以直接由“眉”派生。说文八上老部:“点(从老省,占声) ,老人面如点也。 ”“ ”是老人脸上长的瘢点,直接由“点”派生。 释名释山:“山夹水曰涧。涧,间也。言在两山之间也。 ”按,两山之

3、间的流水为涧, “涧”因“间”得名,间是涧的源词。释名释姿容:“负,背也。置项背也。 ”“背”的本义是脊背,载物于脊背的动作叫“负” 。背,古音帮母德韵;负,并母咍韵。 “负”因“背”而得名, “背”是“负”的同源词。二、系源式的:即用另一个同源派生词来作训释词,起到局部系源的作用。这样做虽然不能说明命名的直接由来,却可以通过系源,启发出对词义特点的认识。例如: 释名释亲属:“耦,遇也,两人相对遇也。 ”“耦、遇”同源,词义特点是两相交会。说文九上页部 “颠,顶也。 ”“顶,颠也。 ”“颠、顶”同源字,互作声训,它们共同的词义特点是最高处。二者同源,但到底是谁由谁派生出来的,无法确定。 汉代人

4、喜欢作声训,但有些并不科学。衡量声训是否科学,要应用同源派生的原理来检验。凡训释词与被训释词确为同源词的,可作为声训;凡用同音词牵合而作训的,应予以否定。 【附】同源派生的原理一、约定俗成期: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二、音近义通期:物有同状异所者,有异状同所者。同状异所者,予之一名。二、为何可以声训? 声与义的关系:音与义的联系在语言发生起点上,应是偶然的,所以才会有不同语言(早上好,good morning,bonjour) ,在同一语言里才有同音异义,如(义、异、医、易、疑、翼、椅、疫、姨) ,随着社会发展,人类认识发展,词汇丰富,在原有语词基

5、础上产生新词,新词产生与旧词之间并非完全没有关系。在同一词族中,派生词的音和义是从其语根的早已约定俗成而结合在一起的音和义发展而来,因此带有历史的可以追索的必然性。1语言史研究中,一直有规定说和约定说的争论。规定说主张音义结合的关系有理据性,早期依据是拟声词(如吱呀,轰隆,噼啪,淅沥等) ,如斯多葛派,认为“最初的声音就是模仿所称呼的事物”;类比论analogia,强调语言规则性,词进入句之后形态变化进行类比;洪堡特(德国职业外交官,懂很多语言) ,是语言学史上第一位探讨语言的一般性质、结构原理和发展规律的理论语言学家。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被布龙菲尔德称为“第一部关

6、于普通语言学的巨著”;强调语言的内部民族精神,认为一个民族怎么思考就怎么说话,反之亦然。强调语言的天赋创造性,强调音义结合有理据性的“内部形式” ;关注语言内部形式,关注词中音义之间的理据性联系,找出得名之由。 (如butterfly,dragonfly;梵语“大象”意为“用一只手做事的”或“双齿”的动物;法语70 soixantedix,99quatrevingt dixneuf,请(s il vous plait) ,强调语言结构的系统性,认为“语言中没有零散的东西,它的每一个成分都只显示它是整体的一部分。 ”约定说主张音义结合具有约定性、任意性。亚里士多德就是约定论者,认为“语言是约定的

7、,因为没有一个名称是按本质产生的”;强调“符号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音与义的结合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称的”。变则论anamalia,强调语言的不规则性和人学习语言的天赋能力。索绪尔创立结构主义语言学,着眼于语言结构的线条结构关系,强调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和线条性。在它那里,更多地关注结构,也就是组合和聚合关系,而非语言的内部形式。2中国传统上名实关系的争论荀子:“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称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 ”传统以为荀子是约定说的代表,其实不然。 正名是为了循名守实,建立有秩序的社会制度。李褒嘉:“约定” :规定、制定、确定;“俗” ,习也,习,数飞也,相效之意。“成”成就、实行

8、、推广。 “约定俗成” 实际指“王者制名,其民相效,而不是人们共同意向决定。 ”管子:“名生于实” , “物固有名,形固有名” 认为名称决定于现实现象的性质。 孔子 正名,讲名分 “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强调名实相符 董仲舒“名号之正,取之于天也。 ”“名则圣人所发天意,不可不深观也。 ”大体上,西方约定说占优势,中国规定说占上风。现在我们应该有更深入的认识。3音义关系的再思考 (1)音义关系具有偶然性 音与义的联系在语言发生起点上,应是偶然的,所以才会有不同语言(早上好,good morning,bonjour) ,在同一语言里才有同音异义,如(义、异、医、易、疑、

9、翼、椅、疫、姨) 。同义异音,如(漂亮、美丽、婀娜、妖冶等) (2) 音义关系的约定性 音义关系虽然不存在必然联系,但存在着与现实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使用语言的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一经约定,音义之间的偶然关系便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同时有了某种规定性,谁都不可随便更改这种联系。(3) 音义关系具有回授性。由于社会约定,本无必然联系的音义关系便对自身所处的语言系统产生反作用力,使语言发展接受已有的音义关系的影响制约,早期音义关系对后起的音义关系产生“回授”作用。献产生的词的音义关系在它派生发展而来的新词上表现出的回授性使意义之间的相承及于语音上的相承。音义偶然约定词义孳乳演变回授性起作用意义联系声音

10、联系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到了一个词演变成几个词的时候,就不再是任意的,而是在语音上发生关系了。 ”(4) 音义关系的延展性。主要体现在地域延展性和历史延展性。地域延展性,是指同一事物的名称,甲乙两地说法不同,同一事物名称有不同地方变体,但在音义关系上有明显的脉络可寻。如:尔雅:“契,绝也。 ”郭注:今江东呼刻断物为契断。历史延展性,如“鱼”韵上古a,今读。但是历史延展性往往和地域延展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语言在每个地方的变体是方言,各个方言都在不断发展变化,进程步调不一致,往往会有这种情况:一种方言里还要种说法,而在别的方言里已经不用,有了新的说法;或者语音体系发展不一,发展快的和发展慢的方言

11、语音体系有对应关系。地域上的区别实际上也是时间上的差别。(5) 音义关系的类聚性。同声字多有共同义素,同义词往往在音上有类聚性。“攸”声字多“长”义:悠(忧之长,引申为意长,时间长) ;修(毛之长,引申为长) ;(竹之长) , (脯之长) 。上古否定词都是唇音字,如:不、弗、否、非、匪、莫、末、靡、曼、无、勿等;明母字多有黑暗意。幕、墓、霾、昧、暮、霧(雾) 、梦、茫、渺、冥、晚阳部字多有光明、昌盛、广大、刚强意:阳、光、明、朗、亮、旺、王、晃、黄、强、洋、广、狂、壮(6)音义关系的多元性。是指某一音素所允许联系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某一意义单位也允许由不同语音形式负载。音素有限,义位无限,某一

12、语音单位只表某一义位,势必不可能。使用语言材料注意条分缕析,不能一概言凡。四 、声训法的发展简说 (1 )早期阶段。先秦: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 坎,陷也;离,丽也;兑,说也”比较主观随意。 论语:“政者,正也。 ”荀子:“君,群也。 ”孟子:“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汉代 史记 、 汉书讲律历天文常用;董仲舒春秋繁露 、班固白虎通常有声训材料。今文经学家的纬书常用声训解说政治、哲学概念,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如诗经的毛传、郑笺都曾使用。毛传:“仪,宜也。 ”郑笺: “论之言伦也。 ”说文也有声训。如:上部:“滂,溥也” ; 王部:“ 王,天下所归往也。 ”香部:“香,芳也。

13、 ”人部:“偏,颇也。 ”刘熙释名 ,此书的释义方式就是先出声训,然后再用一句话作补充说明。如:释地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广平曰原,原,元也。如元气广大也。 释水山夹水为涧。涧,间也。言在两山之间也。释形体身,伸也。可屈身也。 大体上,早期声训是作声训的人主观断定,只从语音相同或相近来猜测,没有更多其他根据,所以不同人有不同声训,莫衷一是。如:春,释名释天:“春,蠢也。动而生也。 ”春秋繁露:“春之为言犹偆偆也。 ”尚书大传:“春,出也。物之出也。 ”;“地”, 释名释地:“地,底也。其体底下,载万物也。亦言谛也。五土所生,莫不审谛也。 ”春秋元命录:“地者,易也。言养物怀任。交易变化,含土

14、应节也。 ”(2)宋朝的右文说阶段。早在晋朝杨泉物理论:“在金石曰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 ”认为“ 臤 qian”声符有质地好的意思,开右文说之先河。宋朝王圣美正式提出,右文说是认为形声字的声符兼有表意作用的一种理论。 辞海把右文说这个词目列在文字学一类。反映王圣美右文说学术思想的著作字解 ,今已亡佚,幸而我们还可从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的记载窥其端倪: 王聖美治字學,演其義為右文。古之字書,皆從左文。凡字,其類在左,其義在右。如木類,其左皆從木。所謂右文者,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歹而小者曰殘,貝之小者曰賤。如此之類,皆以“戔”為義也。 (3) 清代的因声求义阶段。清朝乾隆嘉

15、庆时期,小学大发展,称为“乾嘉之学”,训诂学也不例外。此时的声训法真正走到了“训诂之旨,本于声音”的高度。客观条件是清代时,古韵分部方面,通过顾炎武(10) 、江永(13) 、段玉裁(17) 、王念孙(21,22) 、孔广森(18) 、江有诰(21) 、戴震(25) 、章太炎(23) 、黄季刚(28)等人对先秦古音的研究,古音学建立起来, “因声求义”从此有了先决条件。直到王力分为32类(有时31或29部) ,越分越细密而明确;各韵部之间,训诂学家发现有通转的关系,正如章太炎所说:“旁转对转,音理多途;双声驰骋,其流无限。 ”用现代语音学解释,通转就是相近的韵部之间有相互移动变化。按照韵尾的区别,分阴阳入三声,相应的阳声和入声韵尾的辅音发音部位相同,可以互相转化,叫对转;相邻近的同类韵部韵尾相同,仅仅是主要元音在舌位高低和开口度上有差异,也可以互相变化,叫旁转。此外还有“假道”,对转旁转结合的情况。关于上古和中古声纽的区别,音韵学家借助广韵的40音类研究,钱大昕、章太炎、曾运乾等有贡献,黄季刚定为19纽,并发现声纽之间也可以发生变化。此外还对上古声调研究(顾炎武四声一贯,王念孙古有四声与今不同,段玉裁古无去声,黄季刚古无上去仅有平入等说法) 。 段玉裁、王念孙、朱骏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