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讲稿-3

上传人:爱****1 文档编号:227403 上传时间:2016-12-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空气调节讲稿-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空气调节讲稿-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空气调节讲稿-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空气调节讲稿-3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空气调节讲稿-3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空气调节讲稿-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气调节讲稿-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6第八节 空调水系统的设计原则及计算方法一、空调水系统的基本形式。 (. 同程式与异程式。设计原则。 2. 开式系统与闭式系统,区别。图 ;3. 定流量与变流量水系统。针对输配管网及水泵流量而言。图 图 计原则。二、高层(超高层)建筑水系统的分区。 ( 计原则。设计原则。三、冷却水系统。 (. 水环热泵系统。特点,设计原则。 ( . 地下水水源热泵系统。设计注意事项。3. 土壤源热泵系统。设计要点。四、空调水系统的水力分析。 (. 定流量系统。图 4。 2. 变流量系统。图 5。五、水系统附件。 (. 定压设备。 (压点,图 8;图 9。2. 阀件及水过滤器。六、空调用冷、热源机房设计原则。

2、 (、水管系统设计及水力计算。 (. 空调水系统阻力的组成。2. 空调水系统的压力分布。图 1,表 。17第九节 制冷空调监测与控制一、基本知识。 (. 制冷空调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 2. 自动控制系统。图 ;3. 控制器及其调节规律。双位调节;比例调节;比例积分调节;比例积分微分调节。二、传感器。 (. 温度传感器。热电偶:输出不超过几十毫伏的直流电动势,冷端补偿,补偿导线。图 热电阻的特性比较接近直线,避免连接导线的电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热敏电阻:灵敏度高,非线性。连接导线的电阻几乎对测温没有影响。图 。温度传感器的选用:测量范围,安装。2. 湿度传感器。多孔性材料的湿敏元件。吸湿快而脱湿

3、慢。测量范围与安装。3. 压力(压差)传感器。 ( 弹性测压元件。图 位移检测元件。测量范围选择与安装。4. 流量传感器。 (板,椭圆齿轮式,叶轮式,涡轮式,电磁式,超声波式,涡18街式。三、调节阀(执行机构)和执行器。 (. 作用。流量调节器件(执行机构) ,与各执行器一起完成控制任务。图 。2. 流量系数。给定行程、给定压差下的流量,m 3/h。3. 阀门特性 图 0 ;4. 选择调节阀的原则。 0,图 1。5. 执行器。它接受来自控制器的信号,转变成角位移或直线位移输出,带动调节阀改变开度。电磁执行器,双位式控制。电动执行器,连续调节。气动执行器,双位调节或不精确的连续调节。气动执行器用

4、于空气中有易燃、易爆、多粉尘的环境中。四、冷热源及空调水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热源设备的一些主要参数进行连续监测。台数控制优先。5。五、空调系统的监测与控制。(力相关型变风量末端控制,图 9。压力无关型变风量末端控制,图 0。六、建筑自动化系统。 (、 分布式 统各个层次的主要功能。2、 空调系统配备自控系统的原则。3、 暖通空调工程师参与自控设计的工作范围。19第十节 空调通风系统的消声隔振大纲要求:熟悉空调系统的(节能技术和)消声、隔振措施一、噪声的物理量度。 (. 声压,声强,声功率,级的概念。声压(级)的叠加。噪声的频谱特性。2. 噪声的主观评价,室内噪声标准。耳闻域。二、空调系统的

5、噪声 ( 通风机,式 ; 风管气流噪声 表 ; 声功率级的叠加。式 ;表 。 末端(风口)反射噪声衰减 ; 室内某点的声压级(直达混响) 。式 1三、空调系统的噪声控制 (. 降低系统噪声的措施。降低风机的噪声;降低送回风管路的噪声。2. 消声器。 3. 空调系统消声设计。声弯头,微穿孔板消声器。四、隔振与设备房的噪声控制 (. 设备基础隔振。橡胶垫,金属弹簧隔振器,橡胶剪切隔振器。胶软接管,不锈钢波纹管,帆布材料,隔振吊架。. 机房外设备的噪声控制。思考题: (,2,4,6。 21第十一节 空调系统的节能大纲要求:熟悉空调系统的节能技术一、建筑节能。 (、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在南方地区的某些

6、建筑,并不一定传热系数越低空调全年能耗就越小。过低的传热系数不利于过渡季房间向室外散热。同样,过低的遮阳系数对于北方一些以供热为主的地区并非完全有利于节能。2、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一些特定的建筑,在某些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参数上并不一定完全能够满足相应的标准。但是,只要其全年计算能耗不大于相应的“参考建筑”的全年计算能耗,就可以认为该建筑满足了建筑节能标准的要求。二、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1、设计计算的合理性。合理选择室内设计参数;系统设计;精心设计计算。2、设备配置。合理的安全系数和富裕量;容量和台数的合理搭配。3、实时控制与全年运行节能。完善的自动控制,可节约 2030的空调能耗。三、空调系统中常用的节能技术和措施。 (、新风量于新风比的确定。全空气系统的新风比设计计算,;2、空调系统的分区。 (23、 变风量空调技术。 (、 焓值控制技术。 (、 热回收与冷却塔供冷。 ( ,。6、 冷、热源系统和设备选择。 (、 降低输送能耗。8、 溶液除湿技术。 (、 蒸发冷却技术。图 ,图 。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 热泵。2、 太阳能热水供热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