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和现象分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683126 上传时间:2017-11-2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2.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德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和现象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学校德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和现象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学校德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和现象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校德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和现象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德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和现象分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德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和现象分析摘要: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强化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但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如学校德育与社会脱节、只注重考试不注重教学过程、重智育轻德育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造成学生无法融入社会等后果。 关键词:学校德育、社会、理论与实践、问题 我们生活的 21 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表明了人们对新世纪的期望,新的世纪必然对人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尤其体现在人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强化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

2、范的养成教育。但是学校德育中仍存在很多的现实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也必须认清和正视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客观存在的新矛盾,不断探索新的工作策略,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益。一、 学校德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和现象1 道德教育在目前学校教育体系中只是一个空架子“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虽然我们都已接受,但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学习还是不被大家重视。 大家都知道,良好品德的养成是有条件的,其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道德教育在学校教学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但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学校教给学生的大多只是书本上的理论,一个理想中世界,而不是一个真实的社会。学生在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不得不重新认识社会

3、,用新的道德标准来衡量社会,来适应社会。在这个衡量和适应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违反道德常识的行为举动。所以应该让学生早一些认识社会、接触社会,培育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就必须让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多交流合作,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不是将两者分割开来,形式上学习德育。只有这样,才能培育真正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面对道德教育缺失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让我疑惑是学校的德育教学方法错了呢?还是学校的德育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是我们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还是我们对德育的认识不够?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不得不让我们重新认识和定位目前学校所采取的德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校

4、的德育教育没有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的只是书本上的纯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起不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的目的,让得学生只会“纸上谈兵”而不付诸实践。学生带着这些理论进入社会,就会发现社会和自己在学校学习的截然不同,造成一时间不能适应。很多人发出感叹:社会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呢?怎么和老师在学校里面说的不一样呢?学生在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有这样那样的困惑。所以,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德育的教学过程中,跨越学校德育教学和社会之间的鸿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2.学校德育脱离社会现实,将德育目标封闭在校园这个狭小的圈子中,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加强德育”的结果

5、往往是弱化了学校德育中的“道德教育”成分。现在德育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学校里的理论和社会现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学校和社会本身就是两个不同的生活圈,但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认为,目前我们学校的德育教学主要有以下不足之处:学校德育内容和与学生的需要背离现在学校学习的德育内容,主要是从党和国家的角度考虑,,忽略了学生成长的特殊需要,其中政治教育的内容远远超过学生希望学到的人生观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等内容。德育工作扭曲了德育的目的,德育工作者都是将主要精力放在校规校纪的教育上如通过校、级、班、组层层管理,把学生置于这张无形的网中,只要不出乱子即可。这种满足于抓外部行为而忽

6、视深层思想情感的德育模式,就使学校德育工作变成单纯的行为训练。德育教育内容为纯理论知识,缺乏实践 我们大家都知道,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是不行的,这样的理论也是没有生命力的。要理论学习有一定的效果,就必须使德育的内容通俗易懂,便于领悟和实践,不能一味的讲一些高深的理论,要是这样,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只能昏昏欲睡;当然,如果一个理论是一成不变的,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理论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注定也不会长久。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理论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以一些新的、感人的、具有时代感的内容和事例充实德育教学内容。开展一些教育活动可以起到造声势、广泛发动的作用,一些实地的参观、考察活

7、动能引起学生情趣产生激情,促使他们萌生理想、增强各种情感。这样不但使学生在学会做人的同时,更能深深体会到真实社会的一面。德育教学方式落后.不能引起学习的兴趣目前我们学校的德育教学,基本延续了以前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考试的形式化,引不起学生的重视,更不要说让学生在德育的课堂上感悟到人生的许多东西,学习到如何做人的道理。德育工作停留在口头认识和表面形式上,正面灌输和机械训练的较多,而落实到学生具体行动上的较少。很多教师不会综合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德育课程,曲折了最初学习德育的目的。3、跨越学校德育与社会现实的鸿

8、沟,实现德育的真正目的德育教育不能一成不变,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要求来充实德育的内容,并改变传统的德育模式,这就要求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增强自觉性、科学性,减少盲目性、空想性,研究当代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研究影响教育效果的心理因素。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必须以社会现实为风向标,源于现实,更要高于现实。二 、 针对学校德育存在的现象和现实问题,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1、德育教学应以社会现实为“风向标”,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以及现代化的思想观念。离开人的需要,钞票就像废纸一样。脱离当代社会生活、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德育也就脱离了学生的需要,就不

9、会得到学生的关心,这样的德育也就只能空洞的理论知识。因此,学校德育必须贴合当代生活,以社会现实为“风向标”。简单的说,首先,设置合理创新的德育内容,反映当代的现实生活。德育内容是指用来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思想道德观念、原则和规范体系。每门学科都有自身的逻辑结构,道德教育的内容确实很难与社会实际问题一一对应,也不可能学到了就能立刻在社会上派上用场。目前,我们的学校德育传递的通常是经过层层过滤、筛选的纯而又纯的做人道理、基本原则和完美的道德典范,呈现给学生的只是美好、善良、非真实的一面。然而真正的社会现实,并非学校德育教学中所描述的那么美好、单纯,他是一个充满是非、真假、美丑、善恶冲突的世界。所

10、以说目前的德育,是不切合实际的,这样教育的结果会导致一些学生以理想的态度去对待现实社会,而不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面对。要把德育教育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结合起来。目前,不少地方在学生中频频发生暴力事件乃至自杀事件,这固然有许多家庭和社会性因素,但是学生的心理品质发育畸形、心理障碍问题突出,更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工作很少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建设。因此,就在教育过程中形成一个“盲区”即学校既没有形成矫正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机制,更没有向学生传授进行自我心理的调适方法。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内容必须适度拓宽外延,把学生的心理品质培育纳入到自己的学科范畴。其次,德育

11、工作要具有针对性。要使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准确,这就要求老师不仅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而且更要突出重点,把学生思想工作中存在的难点、疑点问题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攻点来对待。此外,老师还要把德育工作与解决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学习上的困难结合起来。因为学生的许多思想认识问题是由此引起,并且仅凭老师的说教和“灌输”也不能根本解决。再次,发展和创新德育新的理论和思想,解决学校和社会之间出现的新问题。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没有创新的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更是盲目的。目前,我国的社会是一个空前开放的社会,改革与竞争彻底改变了传统社会发展迟缓、变化呆滞的状况,道德教育也应在激烈的竟争中不断改革、创

12、新、发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德育发展理论,不仅要以现代社会的实践为基础,而且要以德育工作者的创新和研究为基础。只有创新和发展了的道德理论,才是现代社会条件下思想道德教育的力量之源。2、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使学生具备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眼睛。道德判断是指个人运用已有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认识,对道德现象进行分析、鉴别、评价和选择的心理过程,是人们对自己、对他人的道德行为形成正确倾向态度的前提,也是道德行为的伦理根源。道德判断是一种能力,懂得一定的道德规范,并不等于就有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因此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培养。学校的德育工作,就是要教

13、给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识别、分析和澄清价值观的框架,甄别、选择、判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只有在这样的反复教化和磨练下,学生甄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提高了,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中,才不会出现巨大的心理落差,有利于顺利的走向社会。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认识社会,从而适应社会,进而改造社会。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三者是统一的,而统一的关键,在于通过道德情感的终结,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当前,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脱节,“愿扫天下,而不愿扫一室”的问题

14、,已成为大多数青年学生最容易犯的思想问题。哲学家杜威曾指出:“使儿童认识到它的社会遗产的唯一方法是让他去实践。”要使学校里面的“好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好公民”,离不开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对社会的认知,离不开社会生活的磨练。只有把学生从课堂和书本的狭隘天地里解放出来,引导他们接触社会、参与社会,让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经受锻炼,在纷繁的生活实践中去接受考验,才能使出生时不适应社会生活的“自然人”成为崭新的“社会人”。只有把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的德育真正面向社会,为促进社会的发展服务。4、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这其中包含的有很多内容,比如培养良好的个性气质和性

15、格;有健康的情感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承受复杂社会环境影响和适应现代人际交往的心理素质,能自觉调节心理过程,排除心理障碍,保持心态平衡等等。虽然目前我们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但是很多学校已经开始设置学生心理咨询室,专门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更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的辅导,使他们拥有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思想道德观,才能实现我们德育教育的真正目的。5、德育工作必须吸收运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和创新的载体,弘扬科学精神,运用科技手段以提高绩效。科技的迅速发展在为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因有人利用电脑算命和激光视盘传播不健康的东西甚至利用互联网进行反

16、动宣传等带来负面效应。如果我们仅用传统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做学校的德育工作而不增加科技含量,也就不能对那些打着科学旗号的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以及违法犯罪进行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就难以解释科技发展带来的新变化,从而不能满足学生对精神生活日益增长的要求,因此也就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德育工作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说的就是德育工作者必须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在方法上坚持多样化和多渠道。因为学生的思想问题多种多样,兴奋点也不相同,所以,我们在方法上也要多样化,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载体和渠道。二是要以活动为载体,置教育于活动之中。因为能够成为学生德育载体的活动,必须融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为学生们所喜闻乐见如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篝火晚会、辩论会以及专题讲座等。这些活动的优点就在于形式活泼,贴近生活并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就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和感染力,从而能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态度、情感、习惯、兴趣等起到积极健康的引导作用,这就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