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第十四中学校志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2618581 上传时间:2017-11-27 格式:DOC 页数:135 大小:2.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益阳市第十四中学校志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益阳市第十四中学校志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益阳市第十四中学校志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益阳市第十四中学校志_第4页
第4页 / 共135页
益阳市第十四中学校志_第5页
第5页 / 共1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益阳市第十四中学校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益阳市第十四中学校志(1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益阳市第十四中学校志(一九五八 二 00 八)目录一、 概述二、学校大事记第一章 学校沿革第一节 学校建立与校址搬迁第二节 校名和隶属关系的变革第三节 校园面积的变化第四节 历年学校领导人名录第五节 历年办班情况及学生人数统计第二章 校园建设第一节 校园文化建设第二节 教育设施建设第三节 主要建筑实录第三章 学校管理第一节 学校赏组织附:1、各个时期支书、副支书、支委名单2、各个时期发展的党员名单第二节 学校行政机构设置附:各个时期行政人员名单第三节 工会组织第四节 共青团、学生会组织附:各个时期团委、学生会干部名录第四章 教育教学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1、不同时期的教育内容2、学校采取的主要措

2、施第二节 教学工作1、学制改革与课程设置2、教研与教改第三节 体卫艺工作1、体育工作2、卫生工作3、文艺工作第五章 教师队伍第一节 队伍结构第二节 地位与待遇附:1、高级职称教师名录2、曾在我校工作过的教师名录3、离退休教师名录第六齐 办学成果第一节 学校荣誉第二节 学生升大学的情况及毕业会考名次第三节 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取得的名次第四节 教职工获各种荣誉称号名录第五节 教师参加县区级以上各种竞赛受到奖励者名录第六节 老师在报刊上发表作品者名录第七节 老师论文获奖者名录附:1、1979 年 2008 年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名册2、1958 年 2008 年的学生名册概 述益阳市十四中创建于 19

3、58 年 9 月,前身为“益阳县沙头完小附设初中班” ,简称沙头附中,建校 50 年来,几易校名,先后为 “沙头五七中学” 、 “益阳县第十一中学” 、 “益阳县第四中学” ,1995 年益阳地改市后,学校再次更名“益阳市第十四中学” 。学校座落在益阳市往东 20 公里的沙头镇先锋村,南面距资江大堤不到 300 米,北靠茈湖口的公路,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我校现在是一所区属农村普通高级中学。我校校园面积为 46715 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已达 25984 平方米,近十年来,学校投资千多万元,新建了三栋教学大楼,可容纳38 个教学班,五栋学生住宿楼(其中男、女生公寓各一栋) ,可容纳 2200 学生

4、入住,还有五栋标准较高的教职工住宿楼,另处还有一栋六层的科技大楼,有宽敞的大礼堂等。装备了高水平的多媒体电教中心室、微机室、语音室、理、化、生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美术室、音乐室、文印室,增添了校园广播网络系统、大型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硬件设施日臻完善。我校现有教职工 130 人,其中任课教师 110 人,行政管理及后勤人员 20 人,教学人员全部具有本科学历,有高级职称 15 人,中级职称 65 人,现有在校学生两千多人,开设了 33 个教学班,具有较大的办学规模。从 1958 年到 2008 年,我校走过了 50 年办学的艰难历程。1958 年学校创办时,因为是沙头完小的队设初中

5、班,所以没有独立的校舍,就挤在沙头完小内,第一年招收了 1 个初中班,有教职工 10 人,校长为胡友谊同志。 1959 年,沙头附中在今天沙头一新村叫“白土 星”的地方建了一栋平房,仅两个教室,于是从沙头完小搬出两个班到此地,缓解沙头完小的压力,这样,学校分成两处。由于管理不便等原因,沙头附中于 61 年 9 月迁至茈湖口马王山完小,这一段时间,正好是“大跃进”年代,学校一边组织教学,一边顾及建校,师生大搞劳动,教学秩序受到干扰,教学质量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到茈湖口后,正值教育部下达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 ,规定中学生全年劳动时间不得超过一个月,强调中学要建立以教学为主的正常秩序,此后,教学

6、质量得到了较快的提高。1963 年,全校师生开展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学校的一切工作步入了正轨。直至 1966 年 5 月,这段时期,学校开设了 7 个班级,学生近 300 人,教职工 25 人,负责人仍是胡友谊同志。由于附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挤在马王山完小也不行了,必须独立选址建校,1965 年,开始在现在的校址建房,66 年上半年,学校再一次由马王山完小迁至现在的校址。学校由陈桂尧同志负责。66 年 5 月,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几乎被大字报复盖,随着运动的深入,学校停课闹革命,正常的教学秩序彻底招至破坏。1968 年虽提出 “复课闹革命” ,但“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又

7、进驻学校,领导学校的“斗、批、改” ,原有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仍被全盘否定,政治课与语文课合并,专学“毛主席语录” ,物理注重“三机一泵” ,化学只讲农药、化肥的使用,数学只学测量等,体育改军训,其它课程统统被砍掉。69 年底宣传队撤出学校后,课程按省厅计划开设了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工农基础知识(含理、化、生) ,农业基础知识(含动、植物、生理卫生) ,历史、军体、劳动等。其程度自然要低于“文化大革命”以前的教材。劳动课主要是参加校内劳动,学校办起了翻砂厂,为益阳地区仪器厂提供实验用仪器支架,除校内劳动外,师生还集中参加过社队的劳动,这一期间,学校几易校名,69 年,学校下放沙头公社管理,改名

8、为“沙头第一中学” ,72 年学校收归县办,改名为 “益阳县第十一中学” ,学校负责人为曹安玉同志。75 年,学校又下放归沙头公社管,又一次改名为“沙头五七中学” ,学校负责人文九高同志。78 年,学校由当时的沙头区管理,再一次改名为“沙头区中学” 。79 年,学校再一次收归县办,恢复“益阳县第十一中学”校名,胡友谊同志再一次担任校长。从 69 年下半年起,学校除了招收初中生外,开始招收高中学生。从 69 年到 79 年,根据毛主席学制要缩短的指示,学校执行中学四年, “二、二”分段。自文化革命开始到 1976 年止,学校停止了招生考试。77 年,教育战线实行拨乱反正,并于年底恢复了高考。我校

9、正常的教学秩序逐步得到了恢复,教育教学质量又开始提高。1979 年,我校首次组织高中毕业参加了高校招生的统一考试,共录取了 26 人,80 年曹安玉同志担任校长后,切实整顿了教学秩序,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新局面,充分激化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高考上线人数逐年增多,到 1985 年,高考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185 人参考,竞考上了 57 人,其中重点院校 14 人,居益阳县第二名。人民大学、北京师大等名牌大学都取灵了我校的学生。这一年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动,我校更名为益阳市第四中学。88 年89 年,由于学校内部管理不善,教学质量一度滑坡,89年下学期,原益阳县教育局调欧奇

10、才同志来我校担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学校提出了“一年恢复元气,两年打个翻身仗,三年跃入全县先进行列”的奋斗目标。从 90 年起,学校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进行了严格的内部整顿,学校面貌日益更新。90 年,学校党支部被县评为先进党支部,91 年,经县局全面考核。学校被评为一类学校,93 年初学校被县局评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93 年、94 年高考成绩两度跃入县一般中学第二名。同时,学校的办学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新建了大礼堂,四层的教学楼,教职工住宿楼,添置了仪器,整理了档案,增添了图书,并使实验室、档案室、图书室符合了达标要求。94 年9 月,由于益阳拆区

11、建市,学校名称由“益阳县四中”改为“益阳市十四中” ,划归资阳区管辖。是年,欧奇才同志调往原益阳县三中。94 年 10 月,曹自强同志上任,主持学校全面工作。从 95 年到99 年,是我校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五年,首先,学校调整了工作思路,提出了“以改革为动力,向管理要质量,在竞争中当强者”的办学思想,并制定了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及学校发展十年设想等整体工作方案。学校工作一方面,突出以德育工作为首位,以教学工作为中心,重点放在班级管理,后进生转化,师资 队伍的建设上,另一方面,加大硬件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这五年中,学校经多方筹措资金近 400 万元,建起了综合楼,男、女生住宿楼,及一栋教职工

12、住宿楼,建起了新厨房,添置了节能炉灶,硬化道路3000 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 4000 平方米,还新建了电脑室,扩建了理化生实验室及阅览室。这五年中,高三毕业会考的合格率、优秀率、平均分为资阳区第一名,高考上线率均居资阳区第二名。党支部连续四年被评为“先进党组织” ,行政工作连续四年评为“先进单位” 。在资阳区首次督导评估中,为资阳区第一名,评为二级乙等完全中学 。校长曹自强同志评为益阳市劳动模范。正当我校蓬勃发展的时候,学校遭受了建校以来的第一次特大洪灾。99 年 7 月 23 日上午 11 时,我校所在的民主大垸沙头中洲村大堤溃决,学校遭受灭顶之灾。全体师生于 8 月 30 号转移到市区的

13、市三中、资阳区进修学校、一职中三所学校开学开讲,一个半月后洪水退尽,全校师生于 10 月 15 号返校。洪水给学校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给我们的精神沉重的,在新的情况下,学校提出了“振奋精神、同心同德、艰苦奋斗、重建校园”的战斗口号,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只用了一年的时间,水毁设施得以修复,又新建了一栋面积为 2800 平方米的科技大楼,同时,狠抓了校园的文化建设,新建了国旗台,名人头像,毛泽东同志手迹碑林,大型的校训墙,宣传窗等。总投资达 200 多万元,因此,学校被上级评为“赈灾保学先进单位” 。洪空虽然给我们的教学、生活带来诸多困难,但我校的教学质量仍在稳步提高。

14、2000 年高三毕业会考的毕业率、优秀率、人均分仍为资阳区第一外,高考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上重点本科的学生达 20 多人,上本科的学生达60 多人,且全区理科最高分为我校的王亚军同学(629 分) 。2001年,学校为争创市级高级学校,倾全校之力,加大硬件建设的投资,又新建了一栋女生公寓和一栋教职工住宿楼,新修了校门,建起了高规格的电教中心室、语音室、美术室、音乐室及文印室,重新装备了电脑室,理、化、生实验室,阅览室,图书室及档案室,还添置了太阳能供热水系统,又新增绿化面积 800 多平方米,硬化道路1500 平方米,共耗资 300 多万元,这一年,我校的教学质量是更上一层楼,上线率达到了 9

15、5.3%,重点本科、一般本科及文、理科上线人数均为资阳区第一名,文、理科高考人平分排名为益阳市 44 所高中的第九名和第十二名。上 600 分的学生达四人,也为资阳区第一。这一年资阳区教育局发放的高考奖金,几乎被我校包揽了,我校 2002 年的毕业生的生涯质量是非常差的,因 99 年溃垸,招生时学校还浸泡在洪水之中,我们是借居益阳市三中招的生,当时招收的学生人数都难以得到保证,因此,收好的学生更是难上加难,但是,全体师生正视自己面临的困难,经过三年不懈的努力,高考还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文、理科上线率分别为 97%和 99.56%,其中文、理科人平总分居全市 44 所学校中的第十六位,其中文科的

16、语文、数学,理科的综合的平均成绩超过了全市的平均分。在这期间,学校于 2001 年成立了益阳市第一支女子足球队,2002 年还创办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叶”文学社,并定期出版了刊物“浪淘沙” ,这两个新生事物的出现,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正当我校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前进的时候,极不公平的高中新生录取方案出台了,录进我校的学生,实在后劲不足,但我们还是迎难而上,在逆境中求发展,2003 年高考八项评价指标,我校仍有五项第一、两项第二、上本科人数高达 210 人,2004 年上本科的学生为 180 人,总上线率为 92.5%。2005 年有 561 位学生参加高考,仍有 228 位学生上本科、上专科的学生为 559 人,上线率达99.6%。2001 年后,学校因其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出色的办学成果声名鹊起,外区、外县的学生慕名而至,生源猛增,学校又多方筹措资金,于 2004 年又新建了一栋六层十二个教室的教学楼及一栋六层的男生公寓楼和能入住十二户的教职工住宿楼,办学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