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考诗歌鉴赏备考之清诗爱国篇(下)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95.77KB
约5页
文档ID:22589675
高考诗歌鉴赏备考之清诗爱国篇(下)_第1页
1/5

1高考诗歌鉴赏备考之清诗爱国篇(下)5有感清·蒋智由落落何人报大仇①,沉沉往事泪长流②凄凉读尽支那史③,几个男儿非马牛简注】①落落:豁达,开朗,气度不凡②沉沉:深沉久远这里指历史的久远③支那: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地人对中国的称呼,近代日本也用来称中国赏析】这首诗以悲愤沉痛的心情,哀痛国家的衰败,表达了强烈的救国愿望和不甘奴役的思想首句发端突兀,以悬问开头:哪个胸襟开阔、气宇轩昂的人能报这大恨深仇呢?此处的“大仇”决非个人恩怨,而是指的民族恨,家国仇因而,这一开头起笔抓人,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劈头就把读者引入悲愤难抑的感情氛围之中次句承接开头转入叙事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可是近百年来,由于封建专制制度日趋腐朽,帝国主义列强乘机入侵,中国已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沦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国了抚今追昔,诗人在对深沉久远的往事反思之余,怎么能不为国势日衰而忧心忡忡、涕泪涟涟呢?“泪长流”三字,进一步渲染了悲伤气氛,也使语气由急转缓,形成了起伏和波澜末两句诗转入抒情性议论,更把全诗推向了高潮诗人读尽中国历史,心情不禁更加凄凉,因为他有了一个沉痛而独特的发现:在长期的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下,在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都失去了自由,堂堂男子汉们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给统治者当牛作马,忍受奴役和屈辱。

若干年后,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借狂人之口也道破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诗人的标志和凭证,在于他说出人们所没有说过的话 ”(爱默生)一首诗,总要在思想内容上给人以新的启示,在艺术手法上给人以新的感受, “若意新语工,得前人之所未道者,斯为善也”(梅圣俞)这首诗正是如此诗人不仅有了重大而独特的发现,而且避免用直露的语言显示其新颖的立意,却故意在首句和尾句用反问句式,使全诗波澜迭起,同时更能启发读者深思,觉醒起来,拯救衰落中的中国,改变自己被奴役的处境6乙巳游日本绝句①2清·吴保初万顷云涛立海滩,天风浩荡白鸥闲②舟人哪识伤心地,为指前程是马关③简注】①乙巳:1905 年②天风:大风,海风③马关:在日本本洲岛西南端赏析】这首诗是 1905 年诗人游历日本期间途径马关感怀往事而作前两句写景茫茫大海浩瀚无边,大海上空白云漫卷,远望似与大海相连浩荡强劲的海风掀起万顷波涛,涌向日本本洲岛西南的海滩一个“立”字,显出了白浪如山的气势在这水天一色,苍茫空阔的云海之间,只有羽毛洁白的海鸥最为悠闲了它不顾浪涌云飞,舒展着双翼在海天之间自由自在地飞翔这是一幅多么壮阔安谧的海边风景!看到这一派和平安宁的景象,谁能想象到十年前人类社会两个国家间在此地演出的一场弱肉强食的丑剧呢?“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王夫之《姜斋诗话》 )这两句诗描绘壮美景物,正是为了反衬下文的“伤心事” 末两句诗,即事缘情,抒发了诗人对倍受欺凌的祖国无限伤痛的情怀诗人正凝神观赏海景时,同行的船夫为他指着前方说,再往前行一程就到马关了船夫看来并不知道马关这地方在历史上有何令人伤心的含义可是,诗人岂能不知道哩!“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 ”(袁枚《随园诗话》 ) “舟人哪识伤心地”的言外之意,正见出诗人对此地的刻骨铭心:1895 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以全权大臣的身份赴日本马关议和,日方首先提出已拟好的苛刻条件,态度强横,只许李鸿章说“允,不允”两句话,一日本刺客还弹伤李的面部,李鸿章却逆来顺受,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这一条约给中国人民套上了新的枷锁,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此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如今途经此地,诗人怎能不感到椎心之痛哩!顺便指出,1899 年康有为自美洲东归途径日本赴香港时,也曾写过一首绝句:“碧海沉沉岛屿环,万家灯火夹青山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古伤心是马关 ”委婉抒写了对李鸿章卖国的深痛之情两首诗构思可谓偶合,但比较而言,吴诗通篇运用反衬对比,更显得“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 ”(沈祥龙)因而更显出深沉蕴藉的力量。

7纪事篇3清·梁启超猛忆中原事可哀,苍黄天地入蒿莱①何必更作喁喁语②,起趁荒鸡舞一回③简注】①苍黄:本指青色和黄色 《墨子·所染》:“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后因以苍黄比喻变化不定,反复无常蒿莱:野草;杂草②喁喁:低声细语③《晋书·祖逖传》:逖与司空刘琨俱为主事,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赏析】这首诗是戊戌变法失败后诗人流亡日本期间所作首句写诗人流亡期间,猛然忆起中国国事,不禁感到无限哀伤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因此,句中的“中原”二字,也泛指整个中国 “起手贵突兀……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觉 ”(沈得潜《说诗晬语》 )这句诗正是如此 “猛忆”二字,使读者不免吃惊:究竟是什么事使诗人蓦地回忆起来就感到哀伤呢?次句则以形象的语言回答了读者的疑问甲午战败后,在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机面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于 1898 年发起了戊戌变法,然而,由于反动势力强大,风云突变, “百日维新”如昙花一现此后,统治阶级依旧文恬武嬉,醉生梦死,对人民的压榨变本加厉,帝国主义更乘势大肆劫掠中国领土主权,广大农民被迫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以致盲目排外的义和团兴起时,也喊出了“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的口号。

所以,诗人以“苍黄天地入蒿莱”一句,艺术地概括了戊戌变法前后中国变化不定的政局及经济凋敝、 “千村万落成野草”的境况由此,读者也理解诗人猛忆中原感到哀伤的缘由了然而,作为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诗人尽管流亡异国,却并不气馁绝望,而是以祖逖的事迹自励永嘉南渡后,东晋统治集团偏安江南,花天酒地,沉湎声色,不以国事为重,不过,当时也有祖逖这样的杰出人物,他念念不忘收复中原和北方的半壁河山,每每中夜闻鸡起舞 ,苦练杀敌本领所以,诗人在末两句诗中以这位北伐名将自比,表示自己在民族危亡之秋,不会像小儿女一样喁喁私语,而要像祖逖那样胸怀大志,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不屈不挠,夙夜匪懈,继续磨砺才能和斗志!8出塞清·徐锡麟4军歌应唱大刀环①,誓灭胡奴出玉关②只解沙场为国死③,何须马革裹尸还④简注】①大刀环:环与还音近,古人用作还乡的隐语这句是说:军队应唱凯旋战歌②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③解:知道,懂得④马革裹尸:东汉名将马援曾说,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后汉书·马援传》 )【赏析】徐锡麟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因枪杀安徽巡抚恩铭英勇就义他诗作不多,但《出塞》一首却是一篇意气豪雄之作。

据记载,徐锡麟 1905 年前后“曾出山海关至奉天、吉林,再经西北诸省边疆而归 ”这首诗是 1906 年春这次壮游时所作作品在艺术上继承了唐代边塞诗的风格,具有豪迈雄浑的特色前两句诗开门见山,以诗言志,显示出克敌制胜、横扫千军的英雄气概,表示革命者立誓要推翻满清封建王朝,乘胜追击,直出塞外,把反动统治者消灭干净,革命军队应当高唱凯歌,胜利归来作者用倒装句式和“应唱” 、 “誓灭”等字眼,充分突现出革命者推翻封建王朝、建立共和体制的决心及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末两句诗,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勇于为国献身,义无返顾的豪情壮志东汉名将马援认为,男子汉应该为国家战死在疆场上,以马革裹尸归葬作者将前人的意思翻进了一层,认为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就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须考虑 “青山到处埋忠骨” ,如果为祖国为革命光荣牺牲,即使长眠于异乡的土地上,不也同样是躺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吗?显然,此处立意比马援更深了一层,加上“只解” 、 “何须”的强调语气,因而更显得慷慨激昂,动人心魄这首诗,通篇直抒胸臆,以诗言志,而又化典自如,真挚坦率地表达了作者的革命豪情,实乃文如其人。

诚如梁启超所言:“这类文学,真是和那作者的生命分劈不开——至少也是当他作出这几句话那一秒钟的时候,语句和生命是迸合为一这种生命,是要亲历其境的人自己创造所以这一类我认为是情感文中之圣 ”(《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9狱中作七绝清·宁调元世乱时衰事已非,狂澜待挽付阿谁①?5祝身化作千百亿,日日东西南北之②简注】①阿谁:犹言谁,何人古乐府《十五从军征》:“家中有阿谁?”②之:前往、去到 《告子下》:“先生将何之?”【赏析】宁调元曾因积极参加反清反袁斗争多次被捕这首诗是诗人在狱中自勉的抒怀之作首句概述当时的形势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横行霸道,反动的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国势日趋衰败,中华民族处于前所未有的乱世之中,面临着深重的危机 “世乱时衰”四字,正是对时局的准确写照 “事已非”三字,则包含着对祖国失去了往昔的赫赫声威、革命事业迭遭挫折,自己又身陷囹圄的深沉喟叹为了挽救危亡中的祖国,挽狂澜于将倒,诗人曾奋不顾身地进行斗争于今,诗人身在牢房,仍心忧天下,但毕竟失去行动自由了,于是很自然地挂念着:今后,这力挽狂澜的历史重任将托付给何人呢?次句的设问,沉重有力它既表达了诗人盼望监狱外面的同志们前仆后继,完成救亡存国的未竟之业的强烈愿望,又表达了诗人身遭缧绁、壮志难酬的无限焦虑。

诗人决不甘心在牢房中消极观望,反动派纵能禁锢其肉体,也无法禁锢其精神所以,末两句诗中,诗人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展开了神奇的想象:诗人祝祷自己分身有术,变成千百亿个宁调元,分散到祖国的四面八方从事革命活动,日复一日,奋斗不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梅花绝句》中曾幻想过“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深情向往与热爱宁调元在此处点化了前人的诗句,但比前人说得更深刻,创造出比前人更新奇更壮阔的意境,因而更加激动人心这是由于诗人是一位新时代的民主革命者,具有更为强烈的革命激情和斗争性格由此可见, “诗歌是幻想和感情的白热化 ”而激情则是想象的动力 “激情的火焰在与想象沟通之后,就如一道闪电一样,显示思想的深处,震撼我们的整个身心 ”(赫.兹利特《泛论诗歌》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