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国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572083 上传时间:2017-11-2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17.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我国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谈谈我国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谈谈我国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谈谈我国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谈谈我国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谈我国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我国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谈我国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吴天石 著目 次一、我国古代学者的勤学苦读 .1二、我国古代学者的读书方法 .3三、虚心向老师学习 .7四、重视朋友之间的相互学习 .11五、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15六、我国古代学者的“笃行”精神 .191一、我国古代学者的勤学苦读关于学习的重要性,我国古代学者有很多很好的意见。 学记上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又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有好吃的鱼肉,不吃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高明。 中庸上说:“好学近乎智。 ”把智慧看作是学习的结果。荀子在劝学篇中谈学习的作用说:一天到

2、晚地空想,不如学习片刻得益大。踮起脚来望,不如登上高处看得远。我们登高招手,胳膊并没有加长,但人家在比较远的地方也看得见;我们顺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人家听起来就清晰得多。乘坐车马的人,不一定是快腿,但是跑完了千里迢迢的路程;乘坐船只的人,不一定会游泳,但是渡过了洪波浩荡的江河。有成就的人并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天资,而是善于通过学习来增强自己的本领 1 。 孔子家语上记载着孔子说服轻视学习作用的子路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孔子的门徒子路看孔子,孔子问:“你爱好什么?”子路说:“我爱好长剑。 ”孔子说:“我不是问你这个。我只是说,以你这样的才能,再加之以学问,还有谁能及得上呢?”子路说:“南山的竹

3、子,用不着加工,天生就是直的,砍下来做箭,可以射穿用犀牛皮做的盔甲。由此看来,学习有什么用呢?”孔子说:“把这个竹子削出箭尾,插上羽毛,再装上箭头,把箭头磨得尖尖的,这样,射入得不是更深了吗?”子路恍然大悟,连连下拜说:“我一定记住你的教导。 ”2 正因为我国古代学者看到了学习对于一个人的认识和能力的重要作用,所以他们提倡勤学苦读。我们要了解我国古代学者勤学苦读的精神,首先要了解我国古人在学习条件上的很多困难。首先是书的困难。我国古代最早的书,是用竹简或木牍做的,这些书很笨重,以后有了帛比较方便了,但价钱很贵;纸是到了东汉时才有的。在印刷术发明以前,著书的人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刻,或者用竹子削尖

4、了蘸(音 zhan 战)着漆,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上去。而且这些书,都是收在“金匮石室” ,一般人是不容易看到的,就是后来经过辗转抄写,书多起来了,家境贫寒的人也还是买不起。所以西汉伏胜传经,就全凭口授 3 。西晋左思作了三都赋 ,人家要学习,也全凭抄写,弄得洛阳纸贵 4 。东汉王充,他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书,就常常到洛阳的市场上去,读人家放在那里出卖的书,凭他的记忆力,把这些书的内容记住,终于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写出有名的著作论衡 5 。宋朝的晁(音 chao 潮)以道想要读公羊传和谷梁传 ,到处寻求不着,后来好容易借到了一本,就把它抄了下来 6 。其次读书需要灯油纸笔,古代有些人因家庭贫穷买不起

5、,于是就产生很多动人的故事。如晋朝的孙康,小时候很爱读书,但家里穷,买不起灯油,于是在冬天的晚上就冒着严寒,借着积雪的反光来读书 7 。 “映雪读书” 、 “囊萤照读”是我国一直流传的美谈 8 。宋朝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四岁上就死了父亲,母亲教他读书,没钱买纸笔,于是就用芦柴棒在地上写字 8 。 “欧母画荻” ,也是有名的故事 9 。再次,是古代求师的困难。古代学校很少,而且也只有贵族的子弟才能够上学。后来,虽然有了私人讲学,但也要束脩(孔子接受学生,收一束十条的干肉,叫束脩。后来称学费束脩),交不起的人还是上不了学。那时,为了求师而2长途跋涉是常有的事。宋朝陆游的祖父陆佃曾经穿了麻鞋,跑了千

6、里的路程,到南京向王安石学习经学 10 。我们读到明代学者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中所自述的苦学经过,不能不受感动。宋濂说:我小的时候就喜欢研究学问,家里穷,弄不到书,只好到有书的人家借,亲自抄写,约定了日子还。大冷天,砚台结了冰,手指冻得弯不过来,还是赶着抄,抄完了送回去,不敢错过约定的日子。因为这样人家才肯借书给我,我也才能读很多书。到成年了,越发想多读书,可是没有好教师,只好赶到百里路外,找有名的老先生请教。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行李,走过深山巨谷,冬天大风雪,雪深到几尺,脚皮裂开了也不知道。到了客栈,四肢都冻僵了,人家给喝了热水,盖了被子,半天才暖和过来。那时一天吃两顿饭,穿件破棉袍

7、,从不羡慕别人吃得好,穿得好,也从来不觉得自己寒伧。因为求得知识是最快乐的事情,别的便不理会了。 11我国古代学者由于了解了学习的重要性,又了解了学习必须克服许多困难,特别是爱惜宝贵的时光,勤于学习。如晋朝的陶侃就说过:“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当惜分阴。 ”12强调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这在古代也是有的。如三国时吴国的吕蒙就曾这样强调过。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名将,小时候没有机会读书,后来身经百战,升为中郎将。有一次,吴王孙权对他和另一将领蒋钦说:“你们现在都掌权管事了,要好好学习,求得进步。 ”吕蒙说:“在军队里苦于事情多,怕不能有读书的时间了。 ”孙权说:“我又没有叫你们专搞经学作博士,

8、只是希望你们多翻翻书,知道过去的经验。你说事情多,比得了我吗?我年轻的时候,读了诗经 、 书经 、 礼记 、 左传 、 国语 ,只是没有读过易经 。到管事以来,又读了三史和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进益。汉光武在军事紧张的时候,还是没有放开书本。曹孟德也说自己老而好学。你们为什么不好好努力呢!”吕蒙听了他的话就努力学习,进步很快,以至与鲁肃见面时,鲁肃慨叹地说:“已经不是当年在吴下的阿蒙了。 ”13借口年纪大了,学习困难,这在古代也是有的。汉朝刘向的说苑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 70 岁,要想学习,恐怕已经太晚了。”师旷说:“你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晋平公说:“臣子怎么好戏弄君主?

9、”师旷说:“我怎么敢戏弄您啊!我听说,少而好学,就像在初升的太阳下走路;壮而好学,就像在正午的日光下走路;老而好学,就像点起明亮的蜡烛走路。天晚了,有了明亮的蜡烛,比起在黑暗中摸索着走路,哪个强啊?”晋平公忙说:“对极了,对极了!” 14 古代学者中壮而好学和老而好学的不乏其人。相传荀子到 50 岁才开始游学。 15 汉朝的公孙弘,年轻的时候替人家放猪,一直到 40 多岁才学春秋 ,后来成了有名的学者 16 。宋朝的苏老泉到 27 岁才开始发愤读书,后来和他的两个儿子一同成了有名的文学家 17 。认为自己天资不好,学习难以成功,这在古代也是有的。但是有些学者对此有很好的意见,如清朝的彭端淑在为

10、学一文中说:“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自败者也。 ”聪明和灵敏,可以仗恃又不可以仗恃;自己仗着自己聪明和灵敏,不去学习,这就是自取失败的人。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自立者也。 ”昏愚和平庸,可以限制人又不可以限制人;自己不被自己的昏愚和平庸所限制,不知疲倦地努力学习,就是能够自立的人。并且说,孔子的门徒曾参天资本来不好,由于曾参努力,所以“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天资差而在学问上有了很深的造诣的事例,3是很多的。 文史通义的作者章学诚年轻的时候很愚钝,他并不因此气馁,仍是日夕披览,孜孜不倦,后来终于成了学识非常渊博的人 18 。在学习上遇到困

11、难,想半途而废的人,这在古代也是有的。如韩诗外传记载:有一次,孔子在家休息,他的门徒子贡就提着衣的下摆去见他,说:“我跟着您学习有好几年了,近来感到才能枯竭、智力疲惫,看来学问是停滞不前,不可能再有什么进步了。还是让我把学习停止一下吧。 ”孔子回答他说:“学习不可以停止,一个人只有到了老死的时候才可以不学习。 ”19对于学习条件上的困难,我国古代的学者总是以最大的毅力来加以克服;所有学上的障碍,我国古代的学者都能借鉴前辈的经验来加以解决。因此,这些人终于成了有名的学者。这些勤学苦读的事例,给我们的启发是很大的。我们今天读书的条件,比古代不知要好多少倍,有党和毛主席的教导,有很好的物质条件,我们

12、如果再学习不好,那怎么说得过去呢?二、我国古代学者的读书方法 刻苦学习 老实虚心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学无以广材。 ”历史上有成就的学者总是不仗恃自己的天资,总是强调刻苦学习的。宋朝的朱熹说:“大抵为学,虽有聪明之资,必须做迟钝功夫始得。既是迟钝之资,却做聪明底样功夫,如何得?”20 所谓“迟钝功夫”就是说要刻苦学习。唐朝的白居易,自述他年轻时曾经“苦学力文” 。 “不遑寝息” ,以致“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21 。韩愈也说他自己是“口不绝吟于六艺(六艺也叫六经,指易 礼 乐 诗 书 春秋)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22 。这种孜孜不倦,勤学苦读的学习精神是可贵的。经书上说:“满招损,谦受

13、益。 ”这用在读书上也完全适合。要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必须抱着虚心的态度,骄傲自满是学习的最大障碍。宋朝学者程颐说:“君子有所进步,都是由于学习;没有长进,都是由于故步自封;最大的毛病莫过于自满自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自暴自弃。 ”23 这里说明,既要虚心学习,又要有信心学好。我国古代的学者,主张学习必须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孔子曾经郑重其事地教导他的学生子路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4 这种不掩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的态度,谦虚谨慎,是求得进步的必要条件。循序渐进 由博返约古代学者读书讲究循序渐进。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

14、则不敢志乎彼。 ”25 他最反对的是杂乱无章、企图一步登天的读书方法。他说:不按顺序杂乱读书,就像一个饿肚的人走进了酒饭馆,看到了大盆小碗、鱼肉糕饼乱七八糟地放在面前,于是就左手拿一块,右手抓一把,一下子都塞进嘴巴,三嚼两咽急急忙忙吞下去,虽然也撑住了胃肠,填满了肚子,但是并没有尝到菜的滋味,因此根本不知道方才吃的是什么东西 26 。对于读者来说,与循序渐进有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广博与精深的关系问题。4这个问题如果不很好地解决,读书还是要走弯路。有的人只求博,不求精;有的人又只求精,不求博。这都是片面的。这方面,孟子发表过很好的意见:“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27 孟子所说的“博”不等于

15、“杂” , “约”也不等于“陋” 。这是不能不区别清楚的。博与精是辩证的统一,博是精的基础,精又能为博创造条件;博离开了精就会转化为另一种要不得的东西“陋” 。正确的途径是把博和精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博的基础上求精。要贯彻循序渐进,博和精相结合的原则,就不能随便拿到什么书就读,而必须对所要读的书加以审慎的选择。清初的学者陆世仪说:“凡读书须识货,方不错用工夫。 ”28他认为有些书要“终身诵读” ,有些书要“一一寻究,得其要领” ,有些书只要“观其大意”就行了。他说:“如欲一一记诵,便是玩物丧志。 ”29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每本书都要精读,那结果读的书必然很少,知识狭而不博,最后只落个“陋” 。相反地,如果每本书都略读,那结果读的书虽不少,但都是浮光掠影,知识浮而不深,最后只落个“杂” 。正确的方法是把精读和略读结合起来,像陆世仪所说的那样。陆世仪还说:“凡读书分类,不惟有益,且兼省心目。 ”30这也是我们应该同意的结论。专心致志 持之以恒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