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文化经济政策的改革与发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530562 上传时间:2017-11-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国以来我国文化经济政策的改革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建国以来我国文化经济政策的改革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建国以来我国文化经济政策的改革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建国以来我国文化经济政策的改革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建国以来我国文化经济政策的改革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国以来我国文化经济政策的改革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国以来我国文化经济政策的改革与发展(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国以来我国文化经济政策的改革与发展摘要: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党对文化经济问题的认识一度出现了偏差,存在着文化政治化倾向,影响了中国文化经济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国务院对文化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与改革,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文化商品市场。1991 年,国务院文件正式提出“文化经济 政策” 的概念,促进了文化经济 的迅速发展。在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又提出“文化 产业” 概念,并明确了文化的社会属性和 经济属性。随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经济政策,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制定并实施了

2、“文化强国”战略,不断完善了文化经济政策,为中国文化产业 的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关键词:文化经济;产业政策;改革;发展建国以来,全党和全国人民对文化经济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思想转变过程。从 1949 年至今,党中央、国 务院先后下发了近 2000 份有关文化事业和文化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文件及法规,对中国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在 2l 世 纪之前,党对文化经济问题的认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思想偏差, 导致中国文化发展始终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影响了文化经济的健康发展。直到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党中央才全面纠正了我国(经济管理论文-论文发表向导网江编辑加扣

3、二三三五一六二五九七)长期存在的文化政治化倾向,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中国文化经济发展的新政策,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迎来了一个新春天。从建国以来的文化经济政策历史演变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比较严重,加上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过分强调文化的政治属性和育人功能,忽视了文化的经济属性,中国文化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第二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开始至 20 世纪末。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化 经济政策调整、改革和文化经济探索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虽然党和国家承认文化商品市场的现实存在,但始终没能作为一个产业来推进,党的指导思想上仍然侧重于文化

4、的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第三个阶段是从党的十六大至十八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全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经济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能够准确地区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不同属性,并对传统的文化政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中国文化经济进入了健康发展轨道。本文拟就建国以来我国的文化经济政策调整与改革的整个历史过程进行初步的探讨与研究,以帮助读者加深对我国现行文化产业政策的理解。一、建国后党的文化政策演变与文化经济的曲折发展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出台了一些符合中国当时实际的文化经济政策,使我国文化经济出现了短暂的快速发展态势。一方面,早在建国之前,中国共产党就对

5、新民主主义文化有一个相对准确的认识。如 1940 年 1 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指出:无产阶级新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川加建国初期,党在 处理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方面,也基本上符合客观规律,如毛泽东曾经强调指出:“一定的文化 (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 )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特 别是在国民经济恢复期间,党中央、政务院顺应我国“文化建 设的高潮” 到来,以极大的决心迅速开展文化建 设,努力促进中国文化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在中

6、国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新的经济制度也为建国初期的文化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建国伊始,国家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承认私营经济的合法性,客观上也为我国文化经济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特别是在国民经济恢复期间,为了缓解国家财政压力,1949 年 l2 月,国家新闻署召开了全国 报纸经理工作会议 ,要求各报社加强管理,厉行节约,采取企业化经营,增加收入,减轻财政负担。会后,中共中央在批转全国新闻署会议精神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对报纸发行单位的经济管理,逐渐“废除予取予求的单纯报销制”,“条件好的公营报纸 采取自给”,可以“多登有益公告 ”,增加报社效益。此后,国营印刷厂、出

7、版社、报社、刊物、剧团等文化单位,先后进行了企业管理改革,文化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52 年 12 月,文化部根据各地文化企业试点经验,专门下发了整顿加强全国剧团工作的指示,要求国营剧团采取企业化经营方针,减少财政拨款,逐步实现经济自给。在这些积极的文化经济政策指导下,国营文化企业普遍实行企业化管理,民间剧团、私营印刷厂、报刊和文化用品企业经济效益也明显提高。应该说,建国初期党对文化经济属性的认识有了较大的突破,制定出台了一些符合中国实际的文化经济政策,使新中国的文化经济出现了短暂繁荣。但国民经济恢复之后,各级领导对文化经济问题的认识开始出现了偏差。从 1953 年起,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

8、过渡时期,国家逐渐改变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限制包括私营文化企业在内的私营经济发展,如在公私合营改造中,将一些规模较大的私营文化企业直接转为国营文化单位,对那些分散且规模较小的私营文化企业进行合并、合作和公私合营等,将私营电影院、剧社、报社、印刷厂等文化企业改造为国营性质的文化企业,将大量的私营文化用品商店通过合作和联营等方式改造为集体性质的文化企业。但这些私营文化企业和文化用品商店公私合营之后,经营者积极性不高,文化企业效益大幅下降。于是,政务院又先后下发了多个文件,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对文化企业的管理与领导,以促进我国文化经济发展。如 1953 年底,政 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电 影制片厂工作的决

9、定,要求各电影局及其所属制片厂,必须加强企业管理,实行成本核算,提高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党内左的思想日趋严重,各级领导对文化经济问题的认识更加偏激。特别是在(经济管理论文-论文发表向导网江编辑加扣二三三五一六二五九七)三大改造运动中,各级政府为了做出政绩,采取“一步登天 ”(即将私营文化企业直接转为国营文化单位)、公私合 营、联合等方式,消 灭私营文化经济 ,导致私营文化企业锐减,社会文化产品供给大幅减少。如 1954 年 3 月,政务院批准新闻出版总署关于 1953 年出版工作和 1954 年方针任务的报告 中提出:1954 年文化部门的任 务就是整顿、巩固和有重点地发展国营和地方

10、国营出版业、印刷业、发行业,进一步加强对私营出版业、印刷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公私合营以削弱私营文化经济,壮大国营文化单位。1954 年 5 月,文化部在关于对民间剧团的领导和管理的指示中也明确提出:通过加强领导和管理,限制私营剧团发展。在左的政治氛围中,各级领导一味追求“大一 统” 的公有制经济,大多数私营文化企业被强迫转为国营或集体企业,我国文化经济发展遭受了严重挫折。三大改造之后,我国各种文化企业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如资金短缺、人才流失、产品质量下降和企业管理混乱等。为了加强对各种文化企业的领导,中宣部于 1954 年 8 月下发了关于统一和加强国营、地方国营、公私合营报社、杂志社、出版

11、社企业管理的指示,要求各级文化单位加强管理,提高经营水平,妥善解决私营文化企业转轨后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一文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当时文化企业管理混乱的局面,但由于党的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偏差,导致以后出台的一系列文化政策呈现出浓厚的政治化色彩,客观上影响了我国文化经济的健康发展。尽管毛泽东于 1956 年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针,但仍未能解决我国文化政策政治化问题。从 20 世纪 50 年代末起,党和国家又 发动了一系列政治运 动,不断加剧了我国文化政策政治化倾向。无论是三大改造运动,还是党内整风运动,无论是反右倾斗争,还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都波及了文化界和文化企业。这些运动使

12、私营文化经济面临灭顶之灾,也使国营文化企业遭受重挫。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党内左的思想恶性膨胀,文化政策政治化色彩日趋严重,凡是主张发展文化经济的想法,均被视为资产阶级思想而横遭批判,凡与文化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建议和措施,都被定性为“ 封、资、修” 而横遭批判和取缔,且绝大多数文化单位被转为“ 吃皇粮” 的事业机构,作为国家 专用的舆论工具,完全失去了经济功能。由此可见,在改革开放之前的 30 年中,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党内对文化经济问题的认识出现了严重偏差,扩大了文化育人功能,削弱了文化经济属性。虽然党中央、国务院也出台了不少有关文化方面的文件,但大多数政策脱离了实际,违背了经济规律,

13、对我国文化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极其有限。尽管如此,建国后前 30 年的文化经济探索与实践仍然为新时期的文化经济市场化改革和产业化发展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二、改革开放后党对文化经济问题的指导思想转变与文化产业政策改革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从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逐渐认识到文化经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1979 年初,邓小平首先冲破了 “文化政治化”的传统观念束缚,重申了毛泽东关于“文艺为 人民服务” 、“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 公民,提高整个中 华民族

14、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邓小平这一新的文化思想,不但为新时期我国文化政策调整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以后中国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开始蓬勃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百姓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促进了中国文化商品市场的迅速发展。同时,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全党对文化经济属性也有了新的认识,逐渐放松文化经济管制。如1979 年底,中宣部发出了(经济管理论文 -论文发表向导网江编辑加扣二三三五一六二五九七)关于报刊、广播电视台刊登和播放外国广告的通知,允许新闻媒体刊登、播放外国商品广告,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允许外国商品广告进入中国媒体,对中国传统

15、文化观念形成了巨大冲击。1980 年 2 月,文化部召开了全国各省市文化局长会议,要求在加强文化事业单位管理的同时,“ 坚决有步骤地改革文化事业 体制,改革经营管理制度。” 会议决定有条件地放宽文化产品的经营限制,允许个体和私营企业从事文化商品经营活动。此后,各种广告公司、民间演出团体、私营印刷厂、书店、书摊等文化经济实体越办越多,文化娱乐场所大量涌现,停滞多年的中国文化市场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为了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些新的文化政策,如关于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意见、关于广告管理条例和关于改进舞会管理问题的通知等等。这些文化经济政策和法规,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改革开放初期的

16、中国文化市场,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化经济政策调整与改革的初步成果,也为以后的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中国城市改革全面起动之后,城乡文化市场逐渐繁荣起来,文化商品日益多样化,文化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并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1985 年,国家统计局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将文化产品作为国民经济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列入国家统计数据。随着国务院的批复,意味着国家承认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商品属性。尽管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党和国家的相关文件仍然将文化实体划归于社会事业范畴,也没有直接赋予文化商品的“产业” 地位,但实际上已经间 接承认了文化的经济属性,默认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客观存在。20 世纪 80 年代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私营文化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文化市场空前活跃,文化商品琳琅满目。但由于缺乏市场管理机构和法律法规,文化商品市场经营活动一度出现了混乱。为了加强对文化商品市场的管理,规范文化企业的经营活动,文化部和国家工商局于 1988 年联合发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