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528660 上传时间:2017-11-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0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地理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地理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理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有效判读贺志康赣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江西 赣州 341000摘要: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能力是地理教学目标之一。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是地理统计图中的常见又有难度的一种,本文通 过 四个步骤对此类坐标图进行有效判读。关键词:地理图表;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判读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 1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之一。地理图表类型众多,有地理分布图、地理示意图、地理统计图和等值线图等大类。在地理统计图表中,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难度相对较大,在近几年的高考文综和平时的地理练习中经常出现,2013 年浙江卷、2011 年江苏卷、2007 年海南卷、2005

2、年江苏卷都曾涉及到,此类图已成为高考的重点,掌握其有效判读方法十分重要。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以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为坐标轴,每条轴表示不同的性质的地理要素,三角形内部作若干三条边的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要求学生能够读出这些变量的数据,根据所获取的数据去比较分析相关地理现象并解释原因等。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具有信息容量大的优点,运用广泛,如三大产业构成、人口年龄结构、工农业区位因素等,同时又与常规的坐标图不同,对于初学者会有点难度。查阅相关文献,针对这类图的判读,通常是直接给出相关的判读方法,再进行解释,让学生记住口诀。这种方法在当时是有效的,但时间相隔较长后,会遗忘。其实平面正三角形

3、坐标图的判读不难,每个学生都会,只要学过平面直角坐标,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教。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法:第一步,复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理解任意点的坐标值。学生在数学中学过平面直角坐标系,知道原点、X 轴、Y 轴和如何求解任意点的坐标值。以图 1 为例,给学生复习 A(X 1 ,Y 1 )的含义,A 的横坐标值即 X1 是通过作 Y 轴的平行线与X 轴的交点的值,A 的纵坐标值即 Y1通过作 X 轴的平行线与 Y 轴的交点的值,让学生明白,求任意点的 X 值要作 Y 轴的平行线,Y 值要作 X 轴的平行线。图 1 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二步,学习平面锐角坐标系,转化迁移。将平面直角坐标变成平面锐角坐标,让

4、学生学会求解任意点的坐标值。以图 2 为例,学生求解 A (X 1 ,Y 1 )的坐标值。同理,A 在 X轴上的值还是先作 Y 轴的平行线,平行线与 X 轴的交点值即为 X1 ;A 在 Y 轴上的值也是先作 X 轴的平行线,平行线与 X 轴的交点值即为 Y1 。图 2 平面锐角坐标系第三步,简化赋值,小试牛刀。将平面锐角坐标的 X 轴和 Y 轴换成 a 边和 b 边,并在两条边上分别标出 0 和 100,让学生求解任意点在底边的值。以图 3 为例,求解 A 在 a 边上的值。首先找出 a 边的原点即 0 和 100,看清 a 边数值的变化,过 A 点作过 a 边原点线即 b 边的平行线,平行线

5、与 a 边的交点 a1 即为所求值。在求解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先找原点再作过原点线的平行线。图 3 简化锐角坐标系第四步,综合演练,学以致用。给出一个完整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实例,让学生求解图中任意点的坐标值。以图 4 为例,分别求解 A 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值。在判读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不同边的数值变化,找到 0,再作平行线。以判读 A 的第一产业数值为例,首先找到第一产业坐标轴的数值为 0 的点,数值变化是由左到右增大,再作过这个 0 点线即第三产业坐标轴的平行线,平行线与第一产业坐标轴相交于 a 点 ,点 a 的值即为 A 的第一产业比重,最终求得 A 的第一产业比重 a 约为 30,同理,A 的第二产业比重 b 约为 45,第三产业比重 c 约为 25,继续选取几点(含交点) ,给学生练习,同时让学生观察任意点的三个数值的关系,最终得出地理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中任意点的三个坐标值之和为 100。图 4 A 的三大产业结构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正确判读不难,关键在于教师讲授的判读方法。只要教师让学生知道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某点的横坐标值和纵坐标值的来历,学生就可以有效掌握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即使遗忘,自己也能够推算出来。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